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舞教学中的应用再探索*

2023-03-21 20:52姜军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课堂教学

姜军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中国舞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舞、民间舞的合称,是具有我国民族特点、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的舞蹈。作为我国舞蹈专业的重要课程,中国舞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同时还肩负着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传统舞蹈及文化的重任。[1]为此,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来,中国舞学界的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等,广泛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了实践探索。[2-3]从目前国内中国舞专业课程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来看,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较为广泛。这一方面源于,受疫情的影响各院校中国舞专业课程广泛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方法,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最新方法与手段,通过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把大量的直接讲授移出到课外,从而解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有意义的深层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与水平提升。应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克服了疫情对中国舞教学的影响,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同时随着新时期中国舞教学改革育人目标的提出,要继续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中国舞人才高质量的培养,就需要展开应用的再探讨,以此明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更好地推动中国舞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新时期中国舞教学改革趋向

(一)新时期中国舞教学改革思路

中国舞教学自新中国成立伊始,至今已经有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无数杰出的中国舞艺术家、为民众奉献了无数经典的中国舞艺术作品,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本民族舞蹈及其文化的感悟与认知,成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对中国舞人才的要求更高,不仅推动了中国舞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育人目标的探讨。为此,近年来中国舞业界的专家、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舞教学展开了广泛而多样的探讨。如,2020 年中国舞“荷花奖”研讨会中,相关专家就提出了“以美好的举止承载美好的心灵与人生,将中国舞的功能性训练、风格性训练上升至坐跪立行、举手投足间的自华之气,以此促进人体文化之道的体悟与养成”的教学目标。[4]还比如,在艺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课程标准研究中提出了“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宽,使之由单一技术型人才向多重复合型人才转变,实现先精、再博的效果”的教育思路。[5]相关学者在新时期针对中国舞教学发展的认知,不仅为中国舞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对中国舞教学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行业教育专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舞人才培育“能解人语”“能传感情”的新任务目标。

(二)新时期中国舞教学育人目标

1.能解人语

能解人语是指,在舞蹈教学中能将身体训练到可以用身体“诠释”语言拟达之意,以此展现舞蹈动作所要表达的文化意蕴。这既是中国舞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身体舞蹈技艺培育的具体要求。舞蹈作为一种运用身体动作语言向观众表达文化叙事及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者只有通过肢体动作将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认同。在已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表达肢体文化叙事的动作技法帮助学生掌握舞蹈技艺;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以动作的精准呈现实现肢体动作的艺术表达。这种基于肢体舞蹈动作强化理念下的技能教学,虽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但却忽视了对文化的表达与抒情。由此,不仅弱化了学生对于舞蹈表演文化叙事表现的理解,同时也导致舞蹈表演艺术抒情的缺失。中国舞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身入只是形式、心入才能真正有所获所悟,才能在舞中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因此,强化中国舞教育“能解人语”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舞美学和艺术规律训练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和育人水平。

2.能传感情

能传感情是指,表演者要使舞出的喜乐哀愁直击人心、引发观赏共情,从而使观赏者达到情感体验的满足。中国舞作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体现的是各民族独有的风土人情,更要向观者传递各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精神和感情。舞者只有在舞蹈中进入所要表达的文化情境,才能真正将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动作感情表达出来,才能让观者体验到其中的喜怒哀乐、文化本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分别通过实地采风、文化知识讲授和身体外部运动协调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情感表达方式。这种分立式的教学手段虽然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浸润与动作感情的表达,但由于割裂了文化、动作与情感表达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虽然单一知识结构和动作情感表达能力较强,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却难以将知识、技能和情感表达综合地融为一体。这不仅造成了学生表演的缺失,同时也导致舞蹈表演难以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交织与共鸣。因此,推进育人中的“能传感情”将有利于从舞台范式着眼,让中国舞的传承者更具表演能力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舞所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舞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翻而不转,学习深度和层次性不足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课前学生自学、课中师生探讨互动、课后教师指导探索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教学优势在于把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场所,通过深度的答疑、解析、探讨、辩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成效。[6]这种以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生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当前中国舞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虽然提升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的时数与频次,但由于没有突破“知识学习接受、记忆和再现”的教学窠臼和惯常做法,致使教师在课中的答疑、解析、探讨、辩论等丧失了教学应有的对话意义,降格为单纯的信息传递的机械行为。同时,教师在课中也由于没有将知识转换为问题,其重复性的点拨和低水平的启发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傣族舞蹈学习中,教师虽然通过课程平台将舞蹈的文化内涵、动作特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但由于缺乏相关问题的设置和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得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层次,造成学生在课题教学中难以有效认知与掌握舞蹈动作的学习要领。这种“翻而不转”的教学过程不仅制约了学生舞蹈技艺的发展,同时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先教后学,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受抑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先学后教”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先验性呈现,引发学生对所呈现知识的深入探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授引导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以此获得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长。[7]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通过课中教与学的一体化扩展学生的自主练习与思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中国舞的概念、知识和理论。从中国舞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状况来看,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内容虽然确实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性和舞蹈动作练习的自主性;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课中“教”理解性的错误,导致很多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前所呈现的知识进行重复讲解,而学生所能提问或与教师探讨的时间则被严重压缩。这不仅导致课中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不足,同时也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不仅有悖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初衷,同时也降低了翻转课堂在中国舞教学中的运用成效。由此,要从本质上跳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框架对翻转课堂的束缚,就需要克服“先教后学”的误区。

(三)以教定学,创新能力较差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以学定教”,其目的在于以所学习的问题为中心构建开放的思维链条,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和之上,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生成目标。[8]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思维的核心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对知识深度的探索欲望,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学习僵化、难以有效指导实践的弊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在教师的帮扶、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发散、聚合思维,敢于大胆“创新”“试错”,以此不断提升学习成效和创新能力。然而从当前中国舞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大多采用了让学生先观看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方式虽然从之前的课中讲授变为了现在的课前和课外讲授,从之前的集体空间变为了现在的个体空间,但在实质上却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彻底翻转,还是教师先进行讲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依然遵守的是“以教定学”等演绎式的教学逻辑。这导致教学中虽然教师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但仍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与聚合,所提出的创新思路和方案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严重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育。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国舞教学中的应用再探讨

(一)彻底翻转、情景导出知识

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试错性的探究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具有关联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中国舞翻转课堂在线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知识学习接受、记忆和再现”的教学窠臼和惯常做法,在教学中通过推送中国舞的情景并提出知识学习的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练习。首先,以学生中国舞知识“学”的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情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如,在蒙古舞学习中,以舞蹈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流变为导向,让学生解答不同时期蒙古舞动作的特点、差异和制因,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概览蒙古舞的全貌,勾勒蒙古舞产生、流变与呈现的整体脉络,以便更好地辅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蒙古舞知识结构,提升对蒙古舞动作外在表征和内在文化的认知。其次,可以通过联系鲜活的现实生活来渲染具有亲和性的情境。如,在蒙古舞的学习中以流行的特斯河之赞为音乐背景,牵引学生进入如何将舞蹈动作与音乐有效融合的问题之中,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的同时,推动蒙古舞传统动作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二)先学后教、教师高位引领

基于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化在线教学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先机。但要克服当前中国舞教学中“先教后学”的境况,就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引导,让教师从单纯的中国舞技能传授者角色转换为中国舞人才培育引领者和辅助者,从作为“推手”来促进中国舞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转变为“拉手”来促进学生中国舞知识与技能的快速成长。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明确要求学生对信息化在线教学平台的中国舞知识进行先验性的学习。教师通过提出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和所要查找的扩展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知识自学的过程中产生对舞蹈学习的疑问,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问题的解答与阐释,在教师的高位引领中豁然开朗,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中国舞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在舞蹈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其更好地从事中国舞的学习与练习。如,傣族舞学习中,学生可以先通过观看教师课件中的傣族舞蹈相关文字、图片、MV 视频等,先验性地了解傣族舞蹈的特点,然后通过课堂教师对舞蹈手势、脚位等动作文化表达疑问的解答与示范,消除认知的误区、明晰动作的技巧所在,为更好地学习与练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建构的知识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引导、提炼和总结,对知识的客观性和正当性进行辩护,以便在尊重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和批判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肃的、全面的、科学的知识观。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前布置的问题主动设置在线讨论环节,通过学生对傣族舞中肢体动作艺术表达的认知阐述,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规范,客观地评价、提炼学生对舞蹈动作艺术表达的观点,以此带动学生以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更加清楚学习的目标和舞蹈练习中的问题所在。

(三)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

中国舞教学本是一种以肢体动作实践性学习与练习为特点的教育过程,当其转化为在线教学时由于教师指导方式、时间和场域空间发生了转变,使得学生要提高学习成效就必须强化自主探究。因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中国舞的知识和肢体动作的艺术表达,就应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重新发现、探索乃至创造,而不仅是接受、记忆和再现,否则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将是无意义的,也必将影响中国舞动作技能和表演水平的发展。首先,鼓励学生在中国舞学习中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和担负起个人学习的责任,让学生有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动作或艺术表达中的挣扎、失误抑或是成功。如,在中国舞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线实时点评学生的舞蹈动作练习过程,鼓励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探索新的肢体动作表达方式,以个人情感的深度融合提升对肢体动作表达的艺术解读,以此让学生对中国舞文化表征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从而呈现出更多舞蹈动作表现方式,为教师的“后教”积蓄更多的力量。其次,组建规模在3 ~5 人的学习合作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开展中国舞的学习。这种小群体模式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习得相对客观的、较为体系化的中国舞理论知识,还可以在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批判思维、沟通交流等多维能力,让在线教学的中国舞学习不再因交流封闭而制约学生的成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教学场域推动学生辩证思考、勇于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花鼓灯舞的教学中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对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凤凰三点头”中的三道弯组织探讨。让学生分别阐述体态三道弯和动律三道弯的差异和特点,如何有效地表现“扭、拧、活”的艺术特征,以此引发学生求证欲望和思索的冲动,通过发散性思维尝试作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反思探究精神以及高度的学习责任感。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推动中国舞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时期中国舞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要继续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就必须依据中国舞教学改革目标进行优化革新,以此克服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让中国舞教学的育人成效更加显著,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法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国舞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课堂教学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