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音色和音量在双簧管演奏中的相互关系和实际应用

2023-03-22 05:51
戏剧之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哨片双簧管音区

殷 侃

(华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一、三统一的概念

双簧管演奏中的三统一,即根据谱面要求和色彩表达需要,对音的控制始终维持音准,音色和音量的统一。演奏者追求在音准稳定、音色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乐句流畅、对比张力十足的演奏效果,这里就涉及音准、音色和音量三种要素的统一概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变量关系。下文将列出三统一的概念以及在演奏中的表达。

(一)音准统一

音准统一的概念可以分为单元音、音程关系和声部关系三个层面的统一。

单元音的音准统一是指气息通过哨片的速度保持在一定区间内,单元音的音准波动没有达到人耳能够分辨的程度。在双簧管的长音中,单元音是否稳定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长音气流末期,气息总量的减少使气息压力呈下降趋势,难以维持单元音的振动频率,从而降低音高;嘴唇肌肉的疲劳减弱了对哨片的控制力,风口难以维持原有角度并使气息通过哨片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音准波动。

音程音准统一是指一段旋律内的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统一。双簧管的音高对气压的要求并非一定呈直线递增趋势,而是音高越高,压力递增越快。例如同音准下G2-A2的音程较F2-G2对气压的要求呈曲线递增趋势。在实际演奏中需要预先评估双簧管的各音域对当前硬件(乐器、哨片)下气压的敏感度,从而再根据不同音域的要求增加或释放压力,以达到音程音准统一。

声部音准统一是指两件以上的乐器同时演奏音符时,当前和弦下的音准统一。与单元音的音准统一和音程音准不同,声部音准统一的标准并不是音的绝对音高,而是追求声部演奏当前和弦下的音准契合度。在交响乐团中,木管声部对不同和弦的应对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大三和弦的演奏中,根音与五音的音程关系稳定后,三音演奏需要比整体音准降低20Cent方可与大三和弦的整体音准相契合。

(二)音色统一

双簧管的音色很接近人声,富有歌唱性,这是它在音色上最重要的特点。同时,又由于其音色中含有金属感,如同一条亮丽的银色飘带,因而双簧管在木管级别中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独具一格的音色特征。在音的观念上,诚然允许各式各样审美取向的差异,但从技术音上讲,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基本要求。[1]

音色统一往往需要根据所演奏作品的时期及作品本身的色彩制定音色统一样式。一般来讲,一首作品内的音色如非谱面提示,不应该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因素会影响整曲的音色统一,使音色发生非主观改编。比如口型在哨片上的位置影响所奏音的音色。在演奏中嘴唇在哨片表面的位置发生位移会使音色发生变化,由于同等压力在哨片上不同位置的作用力不同,所以音准、音色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演奏长乐句时,嘴唇肌肉耐力不足导致作用力横向位移就是典型的非主观音色改编。再比如嘴型压力与气息压力的比重失衡也会导致音色变化。口型和气息作用在哨片上如同两个立场,此消彼长以保证气压的稳定,达到音准统一,如果一方在控制音准时力量输出过大,就会发生音色变化。例如嘴部肌肉松弛且气流量大和嘴部肌肉紧张且气流量小,这二者发音的音准可以达到统一,但音色区别很大。

(三)音量统一

影响音量变化的因素除了演奏者气息总量的变化外,哨片状况也影响演奏时音量的变化。哨片风口可出气总体量决定音量的最高值,而风口收缩范围则决定了音量强弱变化的幅度。受双簧管哨片设计及出气口体量的限制,双簧管的音量变化无法达到铜管乐器的水平。由于各哨片纤维密度、弧度、延展性等不同,不同哨片对音量的影响也不同。哨片的厚度和硬度影响最大震动频率和震动起始点,震动起始点过高会使气息无法以较弱的音量震动哨片,最大震动频率过低则无法进行相应的强弱对比。

二、音准、音色、音量的相互作用

三种要素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改变一个变量同时也一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演奏者需要通过演奏技巧化解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所带来的“副作用”。下文将分别阐述音准、音色和音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一)音准与音色的相互作用

音色统一取决于口型和气息作用于哨片上的压力是否平衡。如果在演奏中嘴唇用力过多,音色就会偏亮偏细,失去了双簧管音色柔美的特色。控制音准时,由于不同音高对气息压力的要求不尽相同,针对高音区需要的强大气压,只增大气流量有时无法满足音准的要求,还需要嘴唇参与辅助施压,使哨片风口处于物理缩小的状态以加大单位气压。如此一来,需要强气压的音符就会面临音色不统一的情况。在双簧管高音区的演奏中,随着音频不断升高,感官上会对音色逐渐变细产生适应性,在不脱离整体音色统一的大框架下,高音区嘴型的控制幅度就是平衡音色和音准的关键。

(二)音准与音量的相互作用

在单音或者一条旋律中做出音量变化,首先要调整的就是气息量输出值,音量渐强时气息量增大,渐弱时气息量减少。但气息的增减对哨片压力也起作用,所以音准也会随之升高与降低。这时就需要调节嘴唇肌肉在哨片上的作用力,使气压达到平衡,在稳定音准的前提下改变音量,此时气息的总量与哨片压力成反比。随着谱面音符的不规则排列和演奏法的变化,嘴气配合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如处理单音长音渐强渐弱时,随着气息增加或减少,口型也要保持松弛或紧张以进行配合,但处理跨音域连线大跳、吐音大跳时,就需要熟知目标音对气息压强的大概位置,再根据强弱变化的要求瞬间做出口型调整。

(三)三统一的平衡

在实际演奏当中,平衡三种变量的关系以统一音准为最优先级。在音准统一的前提下再追求音色和音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口型和气息的配合所造成的压强一定要符合当前音固定音高的振动频率,然后再操作口型和气息压力的配比。这里要注意的是,口型作用在哨片上的力一定是纵向的,若嘴唇在哨片上发生横向位移,那么就会打破原有的压力平衡,音色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以上提及的口型和气息的配合一定要建立在嘴唇与哨片着力点横向统一的前提下。综上所述,实现三统一的要领即口型固定哨片点位,同时随着对旋律强弱的要求调节气息与口型在统一气压下的着力分配。

三、三统一在实际演奏中的技巧

(一)不同音区的气压配合

现代双簧管几经改动已经稳定了各个音区的气压要求,虽然不同流派、不同品牌的双簧管在原始音准上略有不同,但是基本特征和在音区内的体现都是相同的。现代双簧管可以按音阶上行对哨片气压的变化归类为以下几个音区。

低音区:bB-#C1,此音区对气流量要求较高,震动起点也相对提高。气息输出量大且嘴部肌肉放松是演奏该音区的技巧。

中音区:D1-C2,双簧管正常输出音区,也是口型和气息对压力的作用力最平均的音区,其他音区的平衡调整都可以根据此音区状态进行对照。

半孔音区:#C2-#D2,双簧管需要开半孔的三个音,是中音区到中高音区的过渡音。值得一提的是,由低音上行延展至半孔区时需要增加气压,而从中高音区下行至半孔区时则不需要减少气压。上行通常的做法是在口型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气流量,保证半孔区可以正常发音。半孔区也是气压曲线上升的起点。

中高音区:E2-#G2,此阶段的音区需要较大的气息压力,压力上升曲线平稳,如无特殊弱奏需求,应该进一步增加气流量以满足此区间音符的震动要求。

高音区:A2-C3,双簧管的高音区演奏对于很多吹奏者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还会遇到吹奏时高音音准不够高以及在音量变化过程中音准不稳定等问题。当遇到以上问题时,首先需要检查哨片本身是否存在音准问题。在排除哨片本身的音准问题后,就要注意在吹奏高音时哨片尽量依靠在下嘴唇上,而被依靠的下嘴唇不能处于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嘴唇的肌肉应该是收缩绷紧在下牙上的,并且下嘴唇处在托起哨片的状态中。[2]此音区对气压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在气息稳步增加输出的同时,需要嘴部肌肉辅助施压创造更多气息压强,满足此音区的音准要求。

不稳定区:#C3-#D3,此音区的音符对压力要求较高音区有所下降,处于两个极压力音区中间。演奏这三个音时应适当放松嘴部肌肉,使哨片压力得以舒缓,但不能采用收气降压的方式,不然会导致音色不统一。

泛音区:E3-G3,哨片压力回归高音区状态,嘴部肌肉收紧。当演奏上行旋律跨越中高音区、不稳定区和泛音区时,应保持气流量曲线递增。口型随每个音区特点调节紧张程度;高音区、泛音区音符大跳至不稳定区时,应该迅速放松口型,降低哨片压力以保证音准统一。

(二)低音弱起

bB-D1音区的弱音起拍对哨片气压的控制力要求较高。因低音的震动起点标准高,需要足够的气流量才能启动,但是大量的气流势必会对音量造成影响,无法完成弱起的动作。在处理此音区弱起时,建议先进行当前硬件(乐器、哨片)的振动标准测试,单独在所要弱起的音上正常音量发音,得知正常发音的气流输出值后,再进行气流缩减、夹紧嘴唇的动作,寻找最低发音气流,最后增加一些气流确保弱起该音的成功率。这种技巧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十分奏效。演奏者可先寻找时机,在弦乐声部和铜管奏响同和弦音时测试正常发音,之后在乐队奏响同和弦音且处于相对较弱音的音量时测试最低气流,这样既可以听到自己的发音又可以隐藏在乐队中不扰乱整体音效,最后迎来自己的独奏低音起拍,提高独奏片段的把握性。例如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中,L段(见谱1)的双簧管独奏片段就是从D1弱起的,演奏者可以提前在乐谱J段乐团总体音量处于强势的时候进行把握性测试。

(三)隐藏型渐强

在长句弱奏旋律的演奏中,由于需要保持不间断弱奏,气息的总输出量被严格限制,即使有嘴唇的压力辅助,整段旋律的把握性也会大幅度降低,如果这段旋律恰好连接大跳音,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演奏难度,此时演奏者如同在钢丝上跳舞一般,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个音符。

由于在一段弱音旋律中大跳的两个音最低振动标准不同,使用一样的气流量可能导致高音大跳至低音无法发音,而在保持音准和音色不变的前提下无法弱奏达到音量一致,此时就需要运用隐藏型渐强的技巧。

隐藏型渐强是指在高音向低音跳跃的过程中增加气流量,气息造成的音量提升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演奏者需要把增强的幅度控制在感官无法明显察觉出渐强的趋势的程度,同时口型轻微放松,给低音创造良好的震动环境。双簧管在连续音的启动和把握性上较单音困难许多,隐藏型渐强正是给予两个不同频率的震动点以充分缓冲的余地,用隐藏型渐强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将下行弱低音跳跃的把握性提升至最高。例如希达什双簧管奏鸣曲第二乐章开篇(见谱2),总音量处于弱的状态,在连贯的旋律中有两个幅度较大的连音大跳,可以运用隐藏型渐强的技巧提高乐曲把握性。

四、总结

无论是双簧管基础教育还是高级演奏法的讨论都离不开音准、音色和音量三统一的话题。在学习双簧管的基础阶段,科学训练音准、掌握双簧管音程之间的发音位置可以为演奏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在双簧管演奏的较高级阶段中,顺应乐句走向,利用谱面音量记号的变化,以最小的耐力代价完成音准和音色的统一,这些也对双簧管演奏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乐队训练中,熟悉其他声部在和弦中的位置,通过微调音准达到木管声部的整体音准和谐也离不开三统一的技巧。在新乐谱的预热中加入三统一的概念,标记各个音区在不同演奏法下的三统一应用,可以使双簧管的乐曲研究更加全面。

猜你喜欢
哨片双簧管音区
浅谈双簧管表演的音色特点与演奏特色
漫谈双簧管哨片的制作及其对音色的影响
探究圆号各音区的练习方法
浅谈美式双簧管哨片的制作
琴声无边,乐韵悠扬
浅谈单簧管哨片的选择与保养
试论交响乐队中双簧管演奏的位置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