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基于短视频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思考

2023-03-22 23:36唐迎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3期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受众

□唐迎/文

在后现代语境下基于短视频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是迎合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全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路径和传播受众三个层面考虑。首先从传播主体层面入手,要打造微观叙事下的传播个体,从传播路径层面入手,要构建多层次推广平台,从传播受众层面入手,要满足多维度文化需求。

1 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主体:微观叙事下的传播个体

传统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多借助于较为宏大的叙事主体,从国家或者集体层面切入,且受限于传播渠道,主要以单向文化价值传播为主。而在后现代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传统叙事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传播主体由宏大的国家或者集体层面转变为普通的个体,由原作为文化宣传主导者的官方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民间的故事讲述人。

1.1 从专业群体到普通个体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咨询的传播主要依赖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和渠道,传播主体都是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同样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普通大众借助互联网技术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普通个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意识逐渐强化,通过个人创造性、个性化、平民化的微观叙事,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的桥梁[1]。

比如李子柒靠着山水田园中遗世独立却又无所不能的国风美女形象成功打造了个性化的个人品牌(IP),在后现代语境中其短视频中的生活场景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场域。不仅央视、《人民日报》借助李子柒这一个人品牌唤醒了许多普通群众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甚至海外媒体也对这一状况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1.2 从文化宣传主导者到民间故事讲述人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叙述主体与故事讲述方式同样重要。在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中,多以政府官方部门及专业文化制作团队作为文化宣传的主导者,尽管其在对外文化传播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2]。与此相比较,后现代语境下基于短视频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多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扮演故事叙述者这一角色,他们是传播的主体。

相比较于作为文化宣传主导者的官方,民间故事讲述人往往从第一视角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2023年8月份,一条“95后女孩巴黎街头梦幻联动点燃中国红”的视频在第一时间冲上了各视频平台热榜,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火爆出圈。而这位女孩就是峨嵋武术非遗传承人凌云,她用创新的优秀武术传播作品将“峨嵋之巅”和“世界之远”连接在一起,讲述自身习武经历。在短视频平台,其以更迅捷的方式让中国武术的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实现了“家喻户晓”“广为人知”。在后现代语境下,凌云在短视频中以民间故事叙述人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武术的深厚底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形式新颖、传播性极强的短视频作品进行传播,激励了更多人关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路径:构建多层次推广平台

在传统语境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以宣传片、纪录片等形式在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平台中进行传播与推广,传播渠道和路径较为单一。而在后现代语境中,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丰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因此,构建多层次的推广平台,借助不同类型的传播平台实现基于短视频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了多平台的适配性和多样化路径,形成了多层次的组合式传播。

2.1 多平台组合打造链式传播

在后现代语境下,社交媒体平台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何根据平台场景生态适配受众,生产对应生态场景中的短视频,从而传播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内容传播度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3]。基于此现象,多平台组合打造链式传播能够有效丰富基于短视频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层次,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频媒介。

同样以凌云为例。如今凌云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B站)等全网不同平台已经拥有了超过2000万粉丝,短视频点赞总量早已突破两亿,“峨嵋凌云”的相关话题阅读量更是超过24亿。在后现代语境下,凌云根据多维度的媒体矩阵进行短视频创作,将社交传播和短视频传播相结合,快速积累粉丝和流量,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根据相关报道,凌云正在尝试跨界、破圈传播武术的魅力,她认为当下的互联网语境非常适合中国武术等传统优秀文化的生存与传播。

不同短视频平台的目标受众和应用场景均有所不同,抖音作为手机移动端应用软件,其视频时长一般为1分钟至5分钟,更加适合移动性和碎片化视频内容的传播,用户多以快速娱乐为主;哔哩哔哩和微博兼跨电脑端和手机端两个端口,能够吸引用户维持更长的注意力,其视频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用户专注度更高。综上所述,后现代语境中基于短视频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着眼于某个特定的媒体,而是要由点及面达到多平台组合打造链式传播。

2.2 跨界合作达成社群互通

在后现代语境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信息浏览习惯呈现出高频次、碎片化的形式,同一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社交身份出现在多重社交媒体平台中,从而交叉游走在各大网络社群中,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跨界合作与传播提供了可能性[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能够有效打破不同圈层之间的壁垒,从而找到融合的交叉点,通过跨界合作达成社群互通。

比如故宫官方运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突破传统思想,脑洞大开,在万物皆可联名的互联网时代紧跟潮流,与不同领域产品跨界联名推出故宫文创产品,如图书、文具、月饼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出唯美的使用场景,在网络社群之间广泛传播,深受网友喜爱。故宫官方入驻抖音平台后开通了“上新了故宫文创”,以短视频形式传播历史小知识、推广文创产品、打造跨界联名合作,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3 借品牌延展促进海外传播

在后现代语境下,基于短视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借助品牌延展,以新媒体为媒介积极借助海外传播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传播场域中,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路径,有效提高传播效能。

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有熊猫·大美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全球传播计划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在征集来的各类短视频作品中,普通的受众群体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创作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作品,涵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非遗手工、美食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审美,通过创新性的形式和表达向全球展现出中国的大熊猫国际品牌形象,打造出了中国专有的熊猫文化国际品牌。此项活动旨在通过“有魂、有物、有景”的多元传播体系有效渗透到国外受众不同生活场景领域中,通过“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新时代对外传播品牌理念向全球塑造和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 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受众:满足多维度需求

后工业社会中,生存压力日益增添了人们的焦虑情绪,这就导致了后现代语境下普通群体对天然淳朴文化生态的向往与追求[5]。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天然的特质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需求。因此,后现代语境中基于短视频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要从多维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3.1 打造乡村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后工业时代,越来越多人向往慢节奏生活。抖音“彭传明”非遗传承类短视频完整呈现了传统器物的制作过程。而其制作白笋干、红糖和红薯粉等传统农产品的短视频也成功激活了人们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呈现和场景呈现复原人们的乡村记忆,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其短视频的非遗物产制作呈现过程中,一场带领受众守望乡土、重回儿时记忆的文化之旅也随之开启。

在《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中,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短视频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功能来实现这一目标,分别是唤醒、激活和复现。彭传明的短视频基于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情感需求,复现了传统的乡村生活,以短、新、快、碎的传播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唤醒和激活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

3.2 创造多元空间,满足文化想象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众多,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了解和探索自己未知的传统文化。基于短视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可以通过纪实影像等方式对某一地区或者民族的民间技艺、自然景象、非遗物产等进行真实记录和再现,创造多元化的场景空间,从而有效满足后现代语境下普通受众对他者的文化想象,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心理补偿。

在抖音上,“山东鲁绣”“四川蜀秀”“海西州马奶酒”等系列的非遗短视频将视角聚焦于濒临灭绝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将散落于民间的优秀手工技艺再次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原生态的方式为普通受众展现了独特的多元化空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后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3.3 创造视觉盛宴,提供普世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诞生和发展于中国乡村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以质朴、天然、原始之美,这在后现代语境下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基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制作短视频往往需要耗费非常长的时间。看似简短的一条视频,一般跨度短则数月,长达数年。在彭传明的一条8分钟“古法制墨”视频中,制作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从当年的炼烟、收集烟灰、洗烟灰、烟灰放置一年阴干成墨粉,到次年的材料熬制、多种材料混合搅拌、反复捶打,再到墨条模具的按压、翻晒,最终才出来一块完整的“墨”。

在这个过程中,多个场景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之美为观看视频的人创造了一场场视觉盛宴,直达人们心灵深处。这种基于人类最为朴素、基本的美学体悟往往能够较为直观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而获取人们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出了较为突出的效果。

4 结论

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需要适应后现代语境,突破原有的传播限制,作出一定的调整。基于短视频生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创造正是对后现代语境下媒体环境的有效迎合。本文从多维度探讨后现代语境下基于短视频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范式,以期能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向度,创新旧有的传播观念,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

引用

[1] 吴志远.离散的认同:网络社会中现代认同重构的技术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8,40(11):112-134.

[2]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93.

[3] 何群.大众文本:一种配方式媒介[J].文艺研究,2008(6):21-29.

[4] 陆道夫,胡疆锋.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认同空间[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97-106.

[5] 李鲤.“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对文化共同体的影像建构[J].传媒,2020(7):40-43.

猜你喜欢
后现代语境受众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