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探究

2023-03-23 07:16杨威武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杨威武

摘  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对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其中,多角度分层作业是目前教师颇为关注的作业设计方式。在进行多角度分层化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多样趣味性、合作探究性化学作业内容入手,提高初中化学作业的质量,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效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

“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推进了各学科作业设计的创新变革,督促教师通过作业设计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树立多角度分层作业设计理念,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不同因素,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化学作业内容。

一、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广大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如何以减负增效为切入点开展学科教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今,初中化学教师正在积极地围绕“多角度分层作业设计”这一中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根据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发现其在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丰富作业功能

传统化学作业的功能局限于帮助学生牢记化学知识,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长此以往,作业功能单一成为传统化学作业设计中的显著问题。很多学生通过完成化学作业,虽然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并没有获得更大的提升。而且很多学生对形式单一、功能结构简单的化学作业缺乏学习兴趣,完成作业的态度也比较敷衍。如今,教师紧跟“双减”政策的实施与化学教学发展的步伐,将多角度分层作业设计理念运用到化学作业设计中,无疑丰富了化学作业的功能。传统化学作业具有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多角度分层作业不仅包括这一基础功能,而且包括培养与发展功能、反馈与交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角度分层作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获得开放性的反馈信息。

2. 凸显作业层次

以往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缺乏足够的关注,或者说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了解得不够细致,导致设计的化学作业整体质量并不高。然而,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体现出来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有些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薄弱,但却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学认知和理解能力,但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分层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制订与其化学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化学作业,凸显化学作业的不同层次。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作业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培养目标意识

在课后阶段学习化学知识时,学生很少会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更多是根据某些知识点展开碎片化学习。然而,每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学习情况,他们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将多角度分层理念融入化学作业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作业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应有的目标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明确接下来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然后选择并完成合适的作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出发,并克服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的策略

1. 结合素质教育,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作业

“双减”背景下的分层作业应该区别于传统作业,要让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学习中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時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多角度分层作业的不同功能,合理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作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以下统称“教材”)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分为辨识型、推理型、探究型和应用型等不同类型,并针对性设计以下作业内容。

辨识型作业:观看视频,从微观角度观察不同的酸溶液、碱溶液中分别含有哪些离子。

基于此,学生可以分析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的实质。这种类型的化学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推理型作业: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在实验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此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不考虑酚酞)有

(写出所有的可能情况)。

这种类型的化学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思维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这一类化学作业任务。

探究型作业: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更多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探究它们的用途,自主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课后比赛平台,让学生各自展现自己选择的某种酸性或碱性物质,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实验,探究了如何改良土壤的酸碱性这一问题;有的学生选择了偏酸性的洗发水,观察这一溶液环境是否会对头发造成损伤。教师可以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归纳与分析等方面对学生的比赛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良性竞争氛围下自主完成这一化学作业任务,学会尊重事实与证据,懂得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批评与创新。

应用型作业:(1)金属制品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们比较容易生锈。为了提高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我们可以利用酸的化学性质来去除铁锈。学生可以完成“用酸除锈”的作业任务: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溶液或稀硫酸溶液中,观察铁钉的变化,得出结论。(2)碱在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学生可以围绕与“碱”相关的知识完成作业任务:试用碱性物质加工食品,得到健康、美味的佳肴。学生可以选择制作糕点、苏打水。

教师通过设计这些应用型化学作业,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可以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完成上述化学作业后,教师可以利用微信作业群与学生展开关于课后作业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

2. 根据阶梯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化学作业

“双减”政策提醒教师要认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立足学生实情设计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渐提升的过程,体现了阶梯性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难度来设计阶梯性、层次化的课后作业。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学情逐步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进而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这节课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分别为:(1)了解饮用水与不可饮用水之间的根本区别,认识水的净化的重要性;(2)掌握“水的净化”相关化学原理;(3)掌握“水的净化”实验内容;(4)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健康水质的判断方法,掌握生活用水的简单处理过程。具体的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层次:教师为学生提供饮用水和不可饮用水样本各一份,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这两份样本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的区别,并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访自来水公司等途径了解饮用水的净化过程。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学生了解到可饮用水应该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浑浊,可溶性杂质则可能使其产生气味或颜色,所以不可以直接饮用。水质的净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得到全面保障。

第二层次:学生细心观察自来水的净化流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来水的净化过程,阐述每个节点涉及的化学原理。

第三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水的净化”微课视频,回顾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归纳演示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点,说一说微课视频中的演示实验少了哪个步骤,对实验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并在实验室展开“水的净化”实验操作。

第四层次:学生可以围绕“是否越纯的水越适合饮用”这一问题展开思辨,自主搜集资料,从饮水卫生、人体的健康等不同角度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给出正确选择饮用水的建议。

这几个作业任务反映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化学学习能力。这需要学生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明确个人的学习目标,在目标意识的驱动下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继而朝着下一个学习目标出发。

3. 立足不同角度,设计多样趣味性的化学作业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多样趣味性的化学作业。从“双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完成多样趣味化学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缓解负面的学习情绪,减少一定的学习负担,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在多角度分层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为学科设计多样趣味性的化学作业。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多样趣味性的化学作业。

作业1:自主了解食盐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妙用,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例如,点燃蜡烛后,发现蜡烛很快会燃烧完。为了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可以在蜡烛的灯芯上撒上适量的食盐,发现不仅蜡烛燃烧时间增长,蜡烛的火光也更明亮。针对这一生活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其中涉及哪些化学原理。

作业2:在一根用盐水浸泡过的棉线的一头系2枚曲别针,另一头系在一根一次性筷子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棉线。待棉线燃烧结束后,我们会发现曲别针还纹丝不动地挂在棉线上,这是为什么?原来用盐水浸泡过的棉线虽然燃烧了,但是食盐使得棉线的灰烬聚集在一起,并没有散落,所以看上去好像没烧坏。

通过设计多样趣味性化学作业,可以让学生探索某些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这体现了化学作业设计的“培养与发展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于合作理念,设计合作探究性化学作业

将合作学习理念与多角度分层作业设计有机融合,是提高化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以提高他们的课后作业完成效率。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空气”一课时,具体的课后作业包括:(1)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基本性质和各种用途等知识点;(2)搜集资料,了解空气中有哪些污染物及空气污染的源头;(3)分析空气污染的具体危害,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化学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化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化学作业。学生分工完成化学作业后可以在组内展开合作交流。每名学生都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共同汇总小组的讨论结果,撰写一篇“防治空气污染问题”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各小组组长要注明小组成员各自作出的努力,以激励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小组最终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每名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评价。这一合作学习型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后作业“反馈与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从学生合作完成课后作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反馈信息,还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对各小组的作业完成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一课后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并综合性地掌握化学知识。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加强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教师不仅要通过优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个体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坚持“减负增效”“分层设计”的理念,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化学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任务,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课后作业,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大挺,许丽施. 自主分层作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小学教學研究,2020(5).

[2]闵亚东. 基于学生积极性提高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1).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