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及预后评价

2023-03-27 07:22何松全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5期
关键词:腰间盘腰椎间盘腰椎

何松全

(福建省南靖县金山镇卫生院,福建 南靖 363603)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是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加之工作时间长、生活外力对腰椎间盘不断施加,会加剧退变[1]。此外,脊柱生物力学因素和腰椎内环境变化等原因也可以引起相应部位组织结构的病变。一般来说,从20岁左右腰椎间盘就开始退变,30岁后腰椎间盘的血液供应渐少,在营养减少以后,椎间盘变性增加,向后凸出,压迫神经根,最终引起临床症状。目前认为,脊柱内存在一个由许多不同形态结构组成的弹性网,其中包括腰椎体部和关节突部位所构成的2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椎体与椎间孔[2]。卧硬板床可以缓解体质量给椎间盘造成的压力,缓解凸出髓核刺激神经根,同时可以使脊柱弯曲度增加,有利于腰背部肌肉力量增强,从而缓解腰椎不稳引起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症,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部分为有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人,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均有损害[3]。该疾病患者主诉最多的就是腰部疼痛,不能进行弯腰、提物等活动,严重的患者放松时也常会腰痛,腿部麻木无力,并感觉到寒冷。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腰椎的骨骼开始不断的退化,长期的劳动造成的慢性损伤以及外界暴力因素和湿寒天气。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容易被治愈,临床也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4]。该疾病严重时还会引起大小便异常、截肢,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5-6]。祖国传统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为“腰痛”“痹症”等范畴[7]。本研究旨在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及预后进行评价,为此特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17±4.82)岁;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5.28±4.79)岁。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与体征。腰腿痛或者坐骨神经痛;行走时步态不稳或跛行,不能站立;下肢感觉不正常;腰骶关节不稳;马尾神经综合征等;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等均可出现上述症状,其中以腰腿疼痛最为常见。②腰部活动限制;脊柱侧弯畸形,椎间孔变宽及椎间盘突出症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病变间隙棘突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影像学表现:CT检查、MRI或腰椎管造影证实并除外其他病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②自愿参与研究。③年龄在18岁以上。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精神状态异常。②严重躯体疾病。③中途退出研究人员。④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早:额尔敦乌日勒(15粒),用温水冲服,晚:嗄日迪-13(7粒),睡前用温水冲服。观察组采用物理+药物保守治疗,具体包括牵引治疗,推拿手法治疗,理疗和中药治疗,功能锻炼。

1.2.1 骨盆牵引 有2种骨盆牵引的方式,患者在床上躺平,床板要硬,连续牵引24 h,3周为1个疗程,重量控制在15 kg之内。连续牵引的效果与间歇牵引相当。3周后石膏腰围固定术3个月,也可佩戴腰嗣下。对重度及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者,应采用连续的牵引疗法。持续牵引有效率60%以上,间歇牵引比持续牵引具有更低的治疗效率,但容易为轻型患者所接受。如无特殊情况可在连续牵引床上进行。牵引的过程要有间断,且重量要不低于7 kg,不高于15 kg,每次牵引的维持时间是30 min以上,1 h之内,每日3次为宜。对有慢性腰痛的患者应采用持续性牵引方法。需要提醒的是,牵引的时间不宜为餐后,因为餐后进行牵引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心悸、头晕等;而空腹也会造成眩晕;协助患者取屈髋屈膝的体位接收牵引治疗,使腰椎的生理前屈和髂腰肌放松。

1.2.2 推拿 ①基本手法。对腰部进行按、揉、滚、推,同时按摩后背。对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穴进行点压。常用的有直柱式推拿法、弓形拉拔法等。②复位手法。患者选取侧位的体位,采取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如斜扳法、双下肢后伸扳法、俯卧位的单腿后伸压腰法,仰卧位屈髋,屈膝,伸腿,足背伸法。采用上述手法按摩,每日1次,以15次为l个疗程。

1.2.3 理疗和中药治疗 采用理疗的方式,用中频电脑和热磁疗分别治疗1次,每次30 min左右,采用外涂的跌打损伤药膏进行治疗,改善肿痛,疏通经络,同时采用中药制剂进行熏洗发挥去除湿气的功效。

1.2.4 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采取“飞燕点水”和“拱桥”训练腰背部肌肉和腹肌,根据患者接受情况每日培训30~60次。方法是先仰卧或侧卧位,用双手握住腰部做上下提举动作。不提倡行以“仰卧起坐”的习练。

1.2.5 注意事项 在患者急性发作期间进行牵引治疗、理疗和中药熏蒸,并嘱咐患者躺在硬板床上歇息。缓解期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卧床休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最好。一般认为应限制活动,但不能长时间限制患侧肢体运动。急性发作期需要患者绝对卧床,只许翻身,不准坐立,不准下地。若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3周后石膏腰围固定才能下床;若已发生复发则应尽早拆除石膏并开始功能锻炼,或者45 d后渐渐走路。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参考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总分为10分,0分代表无疼痛,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②颈椎病功能状态参考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总分17分,分数与颈椎功能成正相关。③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有轻微改善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n(%)]表示,分别使用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VAS评分比较(分,)

表1 VAS评分比较(分,)

2.2 颈椎JOA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颈椎JOA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颈椎JOA评分对比(,分)

表2 颈椎JOA评分对比(,分)

2.3 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更好(P<0.05)。见表3。

表3 疗效比较[n(%)]

2.4 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不同,最常见的是髓核组织没有破裂的情况,在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生率为70%。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8]。腰椎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组织中出现纤维环或软骨板破坏,导致脊柱不稳,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9]。脱出型属于髓核破裂型,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30%,临床上多数采用手术治疗[10]。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与外伤及腰骶关节退行性变有关,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脊柱结构改变等相关。保守治疗方法有无创治疗、微创治疗。无创治疗主要有牵引、针灸、推拿和卧床休息。微创治疗属于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有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碎石及内镜介入疗法、髓核化学溶解术、注射治疗及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等[11]。脱出性腰椎管扩大症常伴有脊柱失稳及关节突变形,在诊断明确时应尽早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或椎弓根内固定术。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情况必须是没有侧隐窝狭窄和黄韧带肥厚[12]。

采用牵引手法处理可以矫正腰椎功能障碍,帮助其在力学上恢复平衡,腰间盘突出的位置能够收缩和发生位置改变,不再压迫神经根。在此过程中,药物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可提高疗效。有学者以针灸夹脊穴的方法疗效很好[13]。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改变神经根的位置使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消失,使神经根松解,进而改善了症状和疼痛,属于一种变位功能,但不是于核还纳复位。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应穴位及特定姿势进行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使肌肉松弛、水肿消退而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14]。相关研究指出,推拿和肌力训练能改善症状,提升腰椎功能,对康复较为有利[15]。有研究显示,以“三柱一弓”理论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16]。理疗就是利用电、磁、热、光、声等物理量以及力和其他方法治病。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有电熨、微波及红外线3种方式。电脑中频电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借助高电流发挥镇痛效果,其目的是促进肌肉痉挛症状缓解,同时加速血液循环,促使瘢痕组织愈合,松解粘连,消炎镇痛;同时借助于磁场效应来使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对局部肌肉紧张的症状加以缓解,因此可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目的[17]。

传统医学认为骨关节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5个方面:感受外邪,慢性劳损,肝肾亏损,跌先天畸,形仆闪挫。临床上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症”“腰痛”等范畴,多表现为单侧疼痛或双侧交替出现。“腰为肾之府”中,腰部也是带脉所络,督脉、膀胱经再经腰部,因此,脏腑经络病变均能诱发腰痛。临床上主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血瘀型、痰湿型等证型。外邪外伤是诱发因素,脏腑经络不畅是其病理。临床上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瘀阻等证型,治以通络镇痛为主[18]。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上主张早期进行腰背部按摩,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促进纤维环破裂后渗出液吸收而达到治愈目的。发生腰间盘突出以后应减少活动和体力活,避免常识的劳累、走路、站立和坐,只有在卧床期间,腰部才不受力,椎间盘收到的压力减少,不仅可以减缓疼痛,还利于缓解神经根水肿。骶尾部固定可以减轻腰部负荷,减轻损伤程度。但是卧床的时间不宜太长,要根据腰椎恢复情况和自我感受,控制好卧床的时间,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和不活动,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身体健康和康复。理疗常采用脊柱牵引法和腰大池穿刺等手法进行操作[19]。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骶管阻滞加局部封闭法虽然对临时疼痛的治疗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存在麻醉药物和激素成分),但是复发率很高,因此临床应用受限[20]。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的。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而言,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腰椎问盘突出症被不断的重新认识。该疾病与脊髓损伤有关,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患者自身情况及医师操作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是由于受力和压迫产生的,但是也有其他原因可引发一并,如缺血和平衡失调、无菌性炎症等。对于腰间盘突出症的关注比较多,也重视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很多报道都认为多种方式联合治疗方案比较有效,多方面改善腰椎情况,多管齐下,更能短期达到改善的目的,多种方案综合治疗也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发展趋势。以往非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多采用单种治疗方式,药物多服用中成药,药物最大的作用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对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是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很长,不配合其他治疗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配合推拿手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熏蒸可活血化瘀,减轻来自神经根的刺激。从多方面进行治疗,综合方式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可很大程度的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得到大程度的缓解,腰椎功能显著提升(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物理+药物方案的方案更适合非手术治疗的腰间盘突出患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有很高的安全性,患者坚持完成治疗疗程,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都有很大的改善,腰椎的功能也在逐步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猜你喜欢
腰间盘腰椎间盘腰椎
手术与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78例疗效观察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中药附子汤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