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阅读与思政元素融入点探析

2023-03-27 01:04史雅婷胡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高等数学立德树人

史雅婷 胡洁

摘 要: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提及“立德树人”理念,教师意识到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阅读中的重要性,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的教材和教学相融合仍有待深入探索。因此,应落实将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阅读中,以高等数学(同济版)下册为例,从数学文化、科技创新、爱岗敬业和价值观等角度,对于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路径进行探索。积极推动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数学阅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82

0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教师应在数学阅读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目前,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课程与思政元素在不同程度上相结合,其中政治、历史等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较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数学、物理等理工类课程往往公式定理较多、逻辑性强、侧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政治思想、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融合相对困难。因此,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减弱思政课程与理工类课程之间容易出现“两张皮”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数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难度系数较高且课时紧张的背景下,还需要对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阅读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 数学阅读的概念及现状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方法、观念来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活动。其主要包括对数学教材、题目以及数学教材以外的数学书课外读物的阅读。通过数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的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科研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下,因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学生由專业化阅读转变为浏览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不够深入。在2019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多处增添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拓展阅读等模块对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数学教材中仍以数学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基础知识为重点,教材中没有增添数学阅读模块,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培养大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目前,我国各地积极探索思政元素与数学阅读相融合。其中早期偏重于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的探索。杨国斌等多位学者从“课程思政”形成的背景、概念、价值、建设路径等多方面开展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蒲清平等学者在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课程思政体系“怎么建”等难点亟待解决。研究发现,虽然近些年来课程思政发展较快,但在打通课程思政改革堵点,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思政元素融入数学阅读中的有机性有待优化。除此之外,李德贺等学者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实践路径,从现有文献来看,课程思政的建设主要从以上几大方面进行研究,但在思政元素与数学阅读相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故文章以同济版高等数学下册为例,进行深入探索。

2 思政元素从不同角度与数学阅读相结合

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教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教学内容、本班学情等条件合理将思政元素从数学文化、科技创新、爱岗敬业以及价值观等多角度与高等数学阅读相结合。

2.1 数学文化角度

从数学文化角度来看,高等数学阅读中应着重突出数学与哲学、美学、文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关联。在数学与数学史方面结合时,教师向学生讲述数学家在探索数学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过程中所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数学与文学方面相结合时,教师将高等数学阅读与中华诗词相结合,使得高等数学的课堂不再只是充满定理与公式,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求最值一节中将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函数图像相结合,通过诗句向学生讲述人生旅途可能会像函数图像一样起起落落,在遇到事情时要放平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一直在努力的道路上前行。

2.2 科技创新角度

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高等数学阅读的内容应着重突出数学应用的价值极其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述高等数学如何应用到各领域及其对社会乃至国家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勇于挑战、敢于质疑、面对逆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应用高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并认识到高等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性以及数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向量及其线性运算这一节知识中,教师向同学讲述运用向量对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进行投影的时间和位置进行分析,了解工作人员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及蕴含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3 爱岗敬业角度

从爱岗敬业的角度来看,高等数学阅读的内容应着重突出工人在自身岗位兢兢业业、努力奋斗,最终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实现预期目标的事例。例如在讲解泰勒公式计算误差这一节知识中,教师向同学讲述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时建设者们是如何解决安装沉管的世界难题,即将沉管在海下实现误差为2厘米的无人对接。林鸣带领团队经历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多次通宵讨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成功克服困难,用实际行动否定了外国专家说我们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通过这件事例告诉同学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即使我们的起点为“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2.4 人生观念角度

从人生观角度来看,高等数学阅读的内容应着重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高等数学阅读与以人为本、自我管理、爱护环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的品质相结合。例如通过向同学们展示将无穷级数这一节知识中无穷级数的求和公式应用于校园贷和高利贷案例中,向同学们揭示校园贷和高利贷利滚利、借贷不透明以及个人失信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避免盲从、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正确消费观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学会远离校园贷,保护自身安全。

教师在课堂上将数学阅读与数学文化、爱岗敬业、科技创新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相结合,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爱国主义的情怀、担当责任的意识、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高等数学的应用意识等。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方面浅入深,层层递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并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在建设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时,明确遵循“两性一度”的基本原则,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学生可以体验到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提升,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成就感与高等数学阅读的积极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一方面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了解当前时事热点,增加思政素材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还应从多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即除了与课程內容相结合之外,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话题等方面相结合,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阅读案例如表1所示。

4 总结

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生搬硬套、形式主义的将数学课转变为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等数学阅读与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合,不仅传授给学生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等,带给他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学生也致力于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弘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与民族的重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晓莉.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537.

[2 ]段丽凌,谭瑞林,国灵华.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9):171172.

[3 ]李德贺,李波,张晓.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数学类课程实现路径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3):5760.

[4 ]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105114.

[5 ]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 [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6 ]李德贺,李波,张晓.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数学类课程实现路径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760.

[7 ]刘晋.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 [J ].山东教育(高教),2019,(5):2425.

[8 ]韩炜.多元函数全增量因素分析法在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收入分析中的应用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8):5960.

[9 ]张宁,王偲.高等数学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方法探讨 [J ].教育现代化,2019,(06):255256,259.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高等数学立德树人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