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的作用

2023-03-31 02:40曹俊峰刘金瑛刘树权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构音言语缺血性

曹俊峰 刘金瑛 刘树权*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针灸科,辽宁 沈阳 110101)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诱因。构音障碍实为此病的典型后遗症。有报道指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构音障碍的发生率可达30%~40%,且有15%的患者长期存在此后遗症,因而对其生活及生理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构音障碍实为缺血性脑卒中一种常见并发症,实际是因神经损伤而引起的一种运动性言语障碍,不仅会引起发音器官肌张力异常、肌肉无力瘫痪,还会出现运动不协调,从而导致韵律异常、发音异常、共鸣异常、发声异常等[2]。需指出的是,患此病后,患者通常会有各种言语听觉特征改变情况出现,如鼻音过重、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及音调、声响、节律、速度异常等。由于构音障碍属于口语的语音障碍范畴,无论是表达语法、词义,还是听觉理解皆正常,故临床通常将此病称作运动性构音障碍。当前,西医还没有治疗此病的特效药。有学者经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此病,可获得理想效果[3]。本文针对所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给予针头项针结合舌针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针对所选取的7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62.40±5.10)岁,最短病程25 d,最长86 d,平均(56.70±7.90)d;观察组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62.70±5.00)岁,最短病程24 d,最长83 d,平均(56.10±8.00)d。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与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所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相符[4],另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专业教材《言语治疗学》中构音障碍症状相符[5],即音拖长,说话比较费力,音调、音量变化明显,元音、费力音及辅音歪曲;经神经系统检查证实,无论是唇反射、下颌发射,还是掌颏发射,均存在亢进情况,且舌、咽、软腭处的肌肉存在无力情况。②发病时间<2周。③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④病情稳定,意识清晰。⑤年龄40~75岁。排除标准:①脑干梗死、咽喉部局部病变者(如溃疡、甲状腺疾病、感染等)。②合并感觉性失语、完全性运动失语。③血压过高(即>24/16 kPa)。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如肝、肾等)。⑤存在严重内分泌、血液系统异常。⑥精神疾病、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构音障碍训练及康复护理。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有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循环药物以及调脂药物、降压药物等。康复护理:强化护患沟通,做好探房工作,及时解决所发现的各种问题;当疾病处于恢复期时,引导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赢得其理解与信赖。常规构音障碍训练内容包含:①构音器官训练。头颈部放松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姿势矫正椅,对患者的头颈部异常姿势进行调整;腭咽训练,将患者的鼻孔、嘴唇捏住,鼓励其尽量呼气,并进行鼓腮运动;呼吸训练,借助各种工具让患者做各种训练,比如吹气训练、屏气联系、吸气训练及呼气训练等,所用工具有口哨、纸条、蜡烛等;下颌运动练习,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诸如下颌下降、抬高等动作,如张闭口、鼓腮及打哈欠、咀嚼等;唇部练习,指导患者开展各种唇部练习,如鼓腮、圆唇、噘嘴、展唇及闭唇等;舌训练,指导患者开展弹舌运动、舔腭、上下与左右移动及舌前伸、后缩等。②语音训练。音量训练,叮嘱患者进行发送,即发“a”音,并且做到从小声到大声;声调训练,即发汉语四声的联系;语音朗读训练韵律练习,叮嘱患者对文章进行朗读,且借助多种方式对韵律进行朗读,如音频、视频等,后期将语速逐渐加快,开展绕口令方面的练习;延长发音时间练习,将深吸气的方法教于患者,引导其尽量发“i、u、a”等音,并且发音的时间越长越好。上述治疗持续进行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项针结合舌针治疗。引导患者行平卧位,消毒后,取左右神聪及前顶透百会,向后透刺1寸,得气后,捻转,时间为3~5 min,双侧风池穴与翳风穴,捻转并且得气后,予以留针,对诸如聚泉、玉液及金津等穴位进行点刺,但不予留针;最后对廉泉穴实施针刺操作,当感针达舌根部之后,留针,时间控制在30 min;在出针后,开展与对照组相同的构音障碍训练。上述治疗持续进行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言语功能、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①言语功能及治疗效果判断。用《构音障碍检查方法》(由中国康复中心最新修订)[6],开展5级评定。②生活质量。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100,WHOQOL-100)[7]进行评定,内容包括社会关系、环境、生理与心理,各项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由患者自主填写,医务人员统一收回。③神经功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展开评定,此量表共有指标11项,如视野、凝视、意识水平及上、下肢运动等,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表明有着越轻的神经损伤,越好的神经功能。④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9]展开评定,此量表的满分为105分,分值越高,提示有着越好的日常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言语功能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言语功能评分为(2.14±0.12)分,对照组为(2.30±0.23)分,两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而在完成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为(4.05±0.31)分,对照组为(3.47±0.25)分,两组患者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提高(t观察组=4.06,t对照组=2.46,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t=2.64,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著偏高(χ2=4.27,P<0.05)。

2.3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3个月时,两组以上评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NIHSS评分均有下降(P<0.05),而MBI评分都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降幅更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MBI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的NIHSS、MBI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社会、环境、生理与心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WHQOL-100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的WHQOL-100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构音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症,多由发音器官协调不良或肌力减弱以及肌张力发生改变所引起。当出现此病后,多会累及韵律、发音、发声及共鸣等,因吐字欠清晰,难以完整且准确的用语言来交流与表达[10-11]。本文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构音障碍训练基础上,行针灸治疗,通过对头、项部腧穴进行相应针刺,以达到调经、通络的目的,在此作用下,五脏六腑的精气便会在脑部不断汇集,继而改善患者所存在的言语障碍[12]。有报道指出,将针刺与传统用的言语疗法相融合,不仅能提高构音障碍患者的声学水平,还能达到改善其言语功能的目的[13]。

在传统中医中,缺血性脑卒中后构音障碍属“中风舌本病”“舌謇”等范畴。《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乃癔痱,为肾虚之”。《千金要方》记载:“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然,舌强而难言,病于脏腑”。此外,《医学纲目》记载道:“风喑者,风冷气藏在客中,滞而难发,终致口噤不能言”。从上可知,本虚标实为此病的基础病机,肝肾长久处于亏虚状态,气血不足为其本,而烽火相煽、痰瘀阻络为其标[14-15]。当机体长时间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且肝肾保持一种亏虚状态,势必会造成气机逆乱,内风旋动,风痰流串,造成经络受抑,舌本失濡,终成此病。另外,对舌予以针刺,可达到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实现舌体活性恢复的目的,最终有助于纠正语言表达[16]。《类经图翼》记载:“风池等穴可用于中风不语、汤水难能入口者之治”。有研究指出,实施针刺治疗有助于脑皮质神经细胞活性、兴奋性的提升,使原本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被唤醒,还能使可逆性神经细胞复活[17]。另有报道指出,针刺可使脊髓低位中枢易化,激发运动神经元,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进肌张力的产生与增强;另外,还有助于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加速分离运动的产生[18]。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延髓麻痹是延髓运动神经核出现受损情况,导致腭部、喉部、咽部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或瘫痪[19]。针对采用头针对构音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其将经络学说作为操作基础,通过针刺头部的腧穴,能够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及调和阴阳的目的。采用项针疗法施治于脑部疾病者,实为将现代医学腧穴解剖以与针刺技术融合基调下而形成的全新方法[20-21]。廉泉、翳风、风池等穴位位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感觉纤维支配区,能够直接作用于语言功能群,刺激语言神经,促其恢复。有报道指出,针对翳风、风池等穴位,能将由针刺所产生的兴奋,持续传入到神经元,最终达中间神经元[22]。当中间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后,所释放的兴奋因子便会传送至效应器(肌肉),促进效应器反应的增强,最终便能够达到恢复大脑皮质,调节皮质脑干束的目的[23]。舌针聚泉、玉液、金津等穴位,有助于提高舌咽、迷走神经的敏感性,能够为皮层控制效应器官提供条件与辅助[24]。本文将头项针与舌针相结合,用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最终得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有着更低的NIHSS评分,更高的MBI评分、言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另外,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29%,提示头项针结合舌针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构音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能够强化面部肌肉及口、舌、喉诸肌随意运动的控制,并能控制语调、语言、呼吸等,故不仅能显著改善其言语功能、神经功能,还能大幅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进而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用针灸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构音障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改善其言语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构音言语缺血性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构建儿童构音障碍诊断、评估和整体康复方案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压舌板在儿童构音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机能性构音障碍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