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典型体储存初期风味构成及其量比关系研究

2023-04-02 10:05许忠熊飞龙王冬梅胡向君曾芳杨明赵晕
酿酒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甜酒酒体酮类

许忠,熊飞龙,王冬梅,胡向君,曾芳,杨明,赵晕

(1.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泸州 646523;2.四川省酱香型白酒生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泸州 646523)

酱香型白酒是我国传统白酒,以糯红高粱为原料,采用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秉承传统工艺“12987”生产,有着“四高两长”的生产特点。酱香型白酒采用条石泥底窖为发酵容器,发酵完成后各轮次按酱香、醇甜、窖底香3 种典型体进行单独取酒、贮存[1]。

酱香典型体酒产于窖池上层,产量约占窖池产酒的10%,由于与封窖泥接触,优质的封窖泥具有丰富的己酸菌、乳酸菌等窖泥微生物。因此,上层糟醅同样具有窖底的发酵特征,因糟醅水分、酸度等条件相对较低,加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层糟醅的发酵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糟醅的特点,最终形成酱香典型体酒的独特风格。醇甜典型体酒产于窖池中层,占窖池产酒的80%左右,是酱香型白酒的主要产出。酱香型白酒的窖池为泥底条石窖,中层糟醅仅与四周条石接触,水分、酸度适中,这也是形成醇甜典型体酒的主要原因。窖底香典型体酒产于窖池下层,产量约占窖池产酒的10%,处于窖池底部,水分、酸度相对较高,且与窖泥接触,有着丰富的窖泥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形成了酱香型白酒特有的窖底香典型体酒[2]。

本试验根据酱香3 种典型体的生产特征,从风味构成出发,通过三者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探索不同量比关系下酒体呈现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材料:同一批次、同一窖池的酱香3 种典型酒体,贮存时间为1年半。

试剂:酚酞指示剂(10 g/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 mmol/L)、浓硫酸、正戊酯内标溶液,以上溶剂均为国内分析纯。

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安捷伦、型号:7890A、检测器:FID)。

1.2 试验方法

1.2.1 3种典型酒体指标和感官特征的研究

对酱香酒、醇甜酒、窖底香酒3 种典型酒体进行理化分析和感官评价。

1.2.2 3种典型体不同量比关系小样的制作和分析

制作10 个不同量比关系的小样(D-0 为标准样),每个样品按900 mL 进行酒样制作,将试验酒样分为A、B、C 组3 个组进行对比分析。A 组以酱香酒为主体,B组以醇甜酒为主体,C组以窖底香酒为主体,量比信息见表1。

表1 样品量比信息表

1.2.3 色谱测定

色谱工作条件:KB-ALCOHOL毛细管柱,20 m×0.53 mm×0.6 μm。载气:高纯氮,1.6 mL/min 流速,分流比20∶1,尾吹30 mL/min,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400 mL/min。检测器温度:260 ℃;进样器温度:240 ℃。柱温:初始温度为50 ℃,恒温8 min,以6 ℃/min 的速度升温至160 ℃,继续恒温5 min。进样体积:10.0 mL。

1.2.4 总酸及总酯测定

总酸及总酯采用指示剂法(GB/T 10345—2007)进行测定[3]。

1.2.5 感官品评

对所有酒样进行感官品评,组织10 名专业的品酒师组成暗评小组,参照GB/T 33404—2016 方法对酒体的感官特点给出评价,最终得出对各酒样综合的感官评价[4]。

2 结果与分析

2.1 典型酒体分析

2.1.1 3种典型酒体风味构成

对3 种典型酒体进行风味物质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3 种典型体酒的风味物质主要以酯类物质为主,酸类、醇类次之;酱香酒中的风味物质含量总体相对较高,酸类、酯类、酮类含量普遍高于醇甜和窖底香;醇甜酒总体风味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但醇类物质含量高于酱香酒和窖底香酒;窖底香酒的风味结构与酱香酒相近,但醇、醛类物质含量较高。

图1 3种典型酒体主要风味物质

对3 种典型体酒中主要风味组分中的特征香味物质进行分析,进行主要挥发成分OAV 值均值计算(表2)。其中,酱香酒有21种风味成分OAV>1,醇甜酒19种,窖底香酒20种,从主要挥发成分的香气特征看,主要以花香、果香为主,酱香酒的焙烤香、酸香、奶酪香、油脂香具有优势,醇甜酒果香、醇香明显,窖底香窖香、焦香较为突出。

表2 3种典型体酒主要挥发成分的OAV值

2.1.2 3种典型酒体感官评价

对3 种典型体酒进行对比尝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3种典型体酒的感官评价

可以看出,3种典型体酒在感官方面各有特点,酱香酒的醇厚感、细腻感、持久度较好,但甜味和柔和度不足;醇甜酒酒体甜净、柔和、协调,但在风格和醇厚度方面相对较弱;窖底香酒香气饱满,酒体醇厚、浓郁、甜爽、味长,但放香和刺激感较大。整体而言,3种典型体各自的风格较为典型。

2.2 3种典型酒体不同量比分析

2.2.1 总酸、总酯指标情况分析

分别对标准样和三组试验样不同量比关系下的总酸、总酯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A、B、C 三组酒样的总酸、总酯变化基本以主体酒的指标特征为主,A 组整体酸、酯指标较高,其次为C组,而B 组酸、酯均较低,基本与主体酒的风味结构相符。随着样品量比关系的改变,酸、酯指标也有相应变化,同组酒样中,醇甜酒比例增加,总酸、总酯下降,酱香酒、窖底香酒比例增加,总酸、总酯随之上升。

图2 总酸指标变化对比

图3 总酯指标变化对比

2.2.2 醇类、醛类、酮类指标分析

分别对标准样和三组试验样的醇类、醛类、酮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图6 所示。分析得出:A、B、C 三组酒样的醇、醛、酮类指标变化以主体酒的指标特征为主,酱香酒醇类含量低,以酱香酒为主体的A 组样,醇类指标低于B、C 组;醇甜酒醇类含量高,醛、酮类低,以醇甜酒为主体的B 组样,醇类指标高于A、C组,醛、酮类处于较低水平;窖底香酒醛、酮类高,醇类适中,以窖底香酒为主体的C组样,醛、酮类指标高于A、B组,醇类处于中间水平。

图4 醇类指标变化对比

图5 醛类指标变化对比

图6 酮类指标变化对比

样品量比关系改变后,相应指标也有变化,同组酒样中,酱香酒比例增加,醇类指标降低,醛、酮类指标处于中等水平;醇甜酒比例增加,醇类指标升高,醛、酮类指标降低;窖底香酒比例增加,醛、酮指标升高,醇类指标处于中等水平。

2.2.3 感官质量评价

对3 种典型体酒不同量比关系制作的酒样进行进行感官品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3种典型体酒不同量比试验样感官评价

可以看出,不同量比关系的酒样,感官特征有所差异。标准样D-0 各典型体的比例相同,整体酱香风格明显,但在协调感、细腻度、柔和度、干净度方面均有欠缺。A 组以酱香酒为主要基酒,整体酱香风格好,在醇厚度、细腻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曲香和甜味不足,增加窖底香用量的A-3#样,浓郁度和甜味有所提升,细腻度、柔和度有所下降。B 组以醇甜酒为主要基酒,整体酱香风格好,香味协调,口感醇甜、柔和,增加酱香酒比例的B-2#样,酱香风格、细腻度、柔和度方面有所提升,增加了窖底香酒的B-3#样,浓郁度、醇厚度有所提升,细腻度、柔和度有所下降。C 组以窖底香酒为主要基酒,整体酱香风格明显,酒体偏浓郁,放香和甜爽度较好,但刺激感偏大,协调感不足。

3 结论

通过研究3 种典型酒体理化指标和感官特征的差异性,可看出,酱香酒酸、酯指标普遍高于窖底香和醇甜酒,醇类含量低,酱香风格较好,醇厚度、细腻度较好,但协调感、甜净度不足;窖底香酒酒体浓郁、饱满,整体指标较高,但刺激感大,细腻度、柔和度不足;醇甜酒酯、醇类指标高,酸、醛、酮类指标低,酒体协调、干净,柔和度、醇甜度较好,酱香风格偏弱。

3 种典型体酒在指标和感官特征上的差异性,对后续不同量比关系的指标和感官有直接影响,这也说明,在初期盘勾中,3 种典型体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盘勾效果,盘勾时起主要作用的是主体酒,决定所得酒体的风味骨架和主要感官风格,另外两种酒的选用会对主体酒的缺陷或不足起到一定的掩蔽、互补效果。

从3 种典型体酒不同量比关系搭配的感官特征来看,除生产特性、产量、成本的原因外,单从感官出发,窖底香酒、酱香酒均不适宜作为初期盘勾的主体酒,特别在市场消费者偏好适口度、舒适度的前提下,应当谨慎设计3 种典型体酒的搭配比例。

猜你喜欢
甜酒酒体酮类
大地妈妈的甜酒窝
浅析酒体组合、勾兑在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运用
浓香型白酒后处理中酒炭用量的研究
甜酒小调
梵净山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JS 31-2生产的Ⅲ型聚酮类化合物
做甜酒冲鸡蛋
冬虫夏草定殖菌Aspergillus fumigatus中一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
葡萄酒喝不完如何保存?
不同品种的特香型白酒香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研究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