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红椒病虫害主要绿色防治技术与应用

2023-04-05 09:33赵建祥王慧
江西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闷棚斜纹红椒

赵建祥,王慧

(淮安市清江浦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2)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农业投入品,对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生长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农药使用不当,会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药残留问题更加关注,更趋于选择没用农药或少用农药的农产品。如何将病虫害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调统一,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关键。

1 淮安红椒生产基本情况

淮安红椒源自清江浦,产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特定生态区域,颜色喜庆、大小适中、辣味适度、富含维生素C。清江浦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采取“三膜二帘”(地膜、中棚膜、大棚膜、中棚帘、大棚帘)的设施化保护的模式种植红椒,20世纪90年代初就注册了“黄码红椒”的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心城市,2010年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以清江浦区为核心区的淮安市常年设施化种植红椒面积达20万亩,成为淮安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1]。

淮安红椒有春提早和秋延后两种生产形式,淮安地区以秋延后生产为主,主要品种有好农11、红果王、农丰8号、红将军等,一般在6月-7月播种育苗,8月-9月上旬定植,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采收。春提早红椒一般在10月育苗,2月定植,5月-6月采收。

2 淮安红椒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淮安红椒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猝倒病、蚜虫;定植后主要病害有疫病、灰霉病、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烟青虫、烟粉虱、蚜虫、茶黄螨[2]。

疫病发生后淮安红椒常整株性枯死,病虫害一般在定植后1~2周开始发生,老病田、大水漫灌田块发生重;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中后期更易感病;病毒病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田间表现为花叶畸形、缺叶,高温下症状不明显;灰霉病、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分别在果实上生成灰色霉层和轮纹状黑点;斜纹夜蛾、烟青虫主要取食叶片,继而危害植株,后期还会蛀果;烟粉虱、蚜虫、茶黄螨主要危害叶片,烟粉虱严重时,会引起叶片霉污。

3 淮安红椒绿色防控技术

近些年,随着江苏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农业措施-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的技术路线。

3.1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主要有清洁田园、高温闷棚、种子处理、轮作换茬、科学管理等。

3.1.1 清洁田园

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残体,防止病原体在病残体内越夏和越冬,减少田间初始病虫源基数;辣椒定植前及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防止病虫害在此滋生并以此为桥梁进入棚内危害红椒植株生长;辣椒生长期及时清除发病的茎、叶、花、果、植株,并将其带出棚外销毁,以免病原体在田间扩散蔓延。

3.1.2 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是一种简单易行、低本高效的土壤处理方法,对改善土壤性状、防治病虫草害具有显著作用[3],不仅可以丰富土壤团粒结构,减轻、延缓土壤盐渍化程度,而且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害虫蛹卵、杂草种子等,也可有效预防疫病、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有效预防螨虫、蓟马等地下害虫及杂草等。高温闷棚一般在6月上旬到8月下旬进行,具体做法是在上茬作物采收结束后清洁棚室,每亩均匀撒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 kg,进行耕翻耙耘,整平筑畦,然后在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在沟内灌水,直至棚内湿透并有积水,再密闭大棚(闷棚期间如土壤缺水可再灌1次水),保持地膜和棚膜的密闭性,利用阳光照射使大棚内迅速升温(地表下10 cm处温度可达70℃~75℃,20 cm处45℃以上),持续20天以上。闷棚结束后,揭膜通风5~7天,施入生物菌肥等肥料,然后浅耕翻、整地、做畦,准备定植。

3.1.3 种子处理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是减轻种传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包括精选种子、晒种、拌种、浸种等。

(1)精选种子。选购色泽光亮,籽粒饱满,丰产性、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如好农11、红果王、创椒1号等,通过风选去除残粒、瘪粒,病粒,然后在晴天晒2~3天,不仅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还能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2)温汤浸种。先将种子放在常温水中浸15分钟,然后将种子转入50℃~55℃的恒温水中浸泡15分钟,水量为种子体积的5~6倍,期间要不停搅拌,使种子均匀受热。15分钟后,继续搅拌,直至水温降到30℃左右停止搅拌,再继续浸种5~6小时。浸种过程中,用手反复搓洗种子,洗去种子表面的黏液,浸种结束后,捞出种子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进行催芽。

(3)药剂浸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4~5小时,再用68%精甲霜•锰锌溶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溶液浸种30分钟,也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分钟,可防病毒病、疫病等病害。用上述药液浸种后,要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种子,才可催芽播种。

(4)轮作换茬。辣椒连年种植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病虫害加重等连作障碍,严重的会影响辣椒产量和品质。淮安地区椒农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稻椒轮作”模式,通过水旱轮作,有效解决了连作障碍问题,辣椒疫病等病虫害显著减轻。一般3年轮作一次,茬口安排是:辣椒10月中下旬播种,苗龄100~110天,次年2月初定植,4~6月采收,5月中下旬水稻进行育苗,6月中下旬栽插,10月底11月初收获。

(5)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包括基质育苗、温湿调控、科学施肥等工作。基质经过高温发酵处理,土传病害少,可以减轻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的危害,同时穴盘基质育苗减少了定植时对根系的伤害,定植后发根快,缓苗早,生长旺盛,抗病性抗逆性增强。适时通风透光、采用喷滴灌等可以有效调节大棚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减轻霜霉病、灰霉病等病虫害危害程度。施肥时需要做到看苗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水溶性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性状,保证辣椒健壮生长,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抑制病虫草害发生,降低植株死亡率。

3.2 物理技术

物理技术包括防虫网阻隔,灯光、色板、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诱控等。

3.2.1 防虫网阻隔

大棚应用防虫网进行覆盖,可以全棚覆盖,也可以揭膜局部覆盖,不管采用哪种覆盖方式,衔接部位一定要压严压实,防止害虫通过空隙进入。一般选用60目防虫网,可有效防止烟粉虱、蚜虫等大部分害虫进入。

3.2.2 灯诱杀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田边安放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夜晚开灯,可以诱杀金龟子、斜纹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降低田间虫源基数,减少防治次数和农药使用量,一般20~30亩安装一盏,也可以安装可移动的小型智能性诱杀虫灯,一个棚一盏。

3.2.3 色板诱杀

淮安红椒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黄板诱杀,主要针对体型较小的烟粉虱[4]、白粉虱、蚜虫等害虫,大棚内每亩悬挂规格为25 cm×30 cm的黄板30张,悬挂高度随辣椒生长的高度不断调整,保持离辣椒冠层20 cm左右,板面粘满虫体后需及时更换,一个生长季换2~3次。

3.2.4 食诱剂诱杀

利用昆虫的趋化性,在田间投放糖醋液、毒饵、生物食诱剂等诱杀害虫。

(1)糖醋液诱杀。将糖、醋、酒、水按6∶3∶1∶10的比例混合制作为糖醋液,每10 kg糖醋液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倒入直径40 cm左右的敞口盆中,液面超过盆底5 cm,每亩放置1~2盆,可诱杀地老虎、斜纹夜蛾等害虫。

(2)毒饵诱杀。将粉碎的麦麸、豆饼炒香,每10 kg加入48%辛硫磷50mL,加适量水拌匀,每亩施用2 kg,可诱杀蝼蛄等地下害虫。

(3)生物食诱剂诱杀。生物食诱剂是将植物源芳香物质、昆虫信息素引诱物质等合成为具有吸引和促进害虫成虫取食的商品,其借助于高分子缓释载体在田间持续发挥作用,配合使用少量的杀虫剂或专门的诱捕器即可达到先吸引害虫再将害虫杀灭的目的,可诱杀多种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在害虫羽化高峰前1~3天或害虫成虫大量出现时使用效果更好。

3.2.5 性信息素诱控

主要针对斜纹夜蛾,在棚室悬挂斜纹夜蛾性诱捕器,每亩地挂1~2个,诱芯1月1换,既可诱杀大量斜纹夜蛾雄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和斜纹夜蛾的危害,也可用于斜纹夜蛾发生动态的监测,为适期防治提供依据。

3.3 生物防治

淮安红椒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菌治病和以菌治虫。

3.3.1 以菌治病

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使用1亿CFU/克的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60~100 g/亩防治灰霉病,使用10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100~200 mL/亩防治疫病,使用200~250 mL/亩枯草芽孢杆菌灌根防治枯萎病,使用8%宁南霉素水剂75~104 mL/亩防治病毒病[5],生产上还经常使用的生物杀菌剂有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

3.3.2 以菌治虫

在害虫1~2龄期使用100亿孢子/mL的短稳杆菌悬浮剂80~100 mL/亩或在害虫产卵高峰使用200亿PIB/g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4 g/亩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在害虫卵孵高峰期或低龄幼虫期使用80亿孢子/mL的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60~90 mL/亩防治蚜虫、烟粉虱等。生产上还经常使用的生物杀虫剂有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印楝素、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等。

生物农药使用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一定温度和湿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在干燥和阳光直射下使用,使用时必须经过二次稀释,不能和碱性农药及杀菌剂混合使用。

3.4 科学用药

科学用药是指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按照农药使用规定,在适宜的时期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以适当的施药方法防病治虫,是病虫害应急防治的关键措施。科学用药必须建立在准确的病虫害监测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施药,力求用药精准,在生产实际中可结合物理监测设备诱集情况,准确分析害虫发生趋势。科学用药体现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保证防病治虫的有效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嘧菌酯、氟啶胺、氟噻唑吡乙酮等防治疫病[6],使用腐霉利、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等防治灰霉病,使用辛菌胺、氯溴异氰尿酸、盐酸吗啉胍等防治病毒病,使用苯甲•氟酰胺、啶氧菌酯•戊唑醇、醚菌•氟环唑等防治白粉病,使用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肟菌酯等防治炭疽病;在害虫卵孵化高峰期或低龄幼虫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苯甲酸盐等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青虫等,使用啶虫脒、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等防治烟粉虱、白粉虱、蚜虫等,使用联苯肼酯、螺螨酯、炔螨特等防治螨虫。科学用药更注重农药混用或交替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实现农药减灾控害的持续性。科学用药必须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在保障辣椒生长安全的同时,实现辣椒质量安全。

4 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不是各项技术的简单叠加,而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物理措施为辅助,以生物防治为突破,以科学用药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综合运用。如在连作障碍重发区域,侧重使用高温闷棚技术;在地下害虫重发区域,侧重使用灯光诱杀技术;在病虫害轻发区域,侧重使用生物农药等。近些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推动,围绕“农业措施-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这条技术路线,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得到补充、完善和使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具体如下:

清洁田园、种子处理和高温闷棚已成为红椒生产上的一种常用措施,被群众广泛接受和使用;灯光诱杀、黄板诱杀、性诱杀等物理防控措施应用面积逐年扩大,2021年淮安市设立防护区,应用面积约1万亩,防控区金龟子、小地老虎、蚜虫、烟粉色、斜纹夜蛾等害虫发生基数减少30%以上,据监测,高峰期单日单灯可诱金龟子成虫1000 g以上,单日单只斜纹夜蛾诱捕器可诱斜纹夜蛾成虫上百头;生物农药使用品种逐年增多,使用量占比逐年扩大,目前该区使用生物农药品种20个以上,使用量占比18%左右;科学用药水平有所提高,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占比超过90%,盲目用药、乱用药的现象明显减少,示范区农药使用量较对照田减少20%以上。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使用规范性和持久性不足的问题,如高温闷棚时间不足、温度不够、黄板悬挂不符合技术规范、性诱设备市场缺少有效衔接、灯光诱杀应用需依赖政府补贴、电网不及时清理等。

今后,我们将加强培训指导、示范引导、生产督导,将绿色防治理念贯穿淮安红椒生产的全过程,使淮安红椒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进一步落地生根,助力淮安红椒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闷棚斜纹红椒
新衣软又暖
“闷棚”里面门道多
春季连栋大棚红椒新品种比较试验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夏季高温闷棚防治大棚黄瓜病害试验
高温闷棚防治黄瓜白粉病及其对黄瓜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干扰胁迫
EcR-RNAi和印楝素处理斜纹夜蛾幼虫诱导腹足发育受阻表型
淮安红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