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在老年脑萎缩伴随精神障碍中的诊断价值

2023-04-05 11:12牛迎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脑沟脑萎缩脱髓鞘

牛迎春

(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放射科,辽宁 葫芦岛 115100)

脑萎缩在临床中是因为各类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出现器质性病变而引发萎缩的一种现象。在病理上,这一疾病会表现为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降低、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扩大等。该疾病好发于年龄>50岁的人群,脑萎缩会使得患者自身的注意力无法得到集中,且记忆力也有所减弱,还会引发语言障碍等,对患者平时的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会危害到其生命[1]。老年精神障碍也就是老年精神病,是由于脑萎缩、脑变性等所引发。对老年精神障碍进行治疗时,抗精神病药物是现阶段临床上的有效药物,但该类药物较易引发部分不良反应。为此,尽早确诊疾病,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是十分关键的。在临床中,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断是对脑萎缩进行诊断最为关键的一种方法,具有简易、迅捷、安全的特点,不会给患者带来伤害,且其诊断的准确度也更为理想[2]。本文主要研究将头颅CT诊断应用于脑萎缩伴随精神障碍老年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诊断的脑萎缩伴随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共44例,作为A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诊断的没有伴随精神障碍的脑萎缩老年患者共44例,作为B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诊断的头颅CT检测保持正常的健康老年人共44名,作为C组。对3组CT影像特征进行全方位地检查、观察。A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为66~79岁,平均(72.91±5.17)岁;脑出血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患者依次是9例、13例、22例。B组男32例、女12例;年龄为67~80岁,平均(73.33±6.29)岁;脑出血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患者依次是11例、14例、19例。C组男33名、女11名;年龄为68~-81岁,平均(74.45±7.32)岁。所有入组人员均为自愿参与调查和研究,本次研究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3组性别、年龄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性较高。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或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性病变者;有药物过敏病史或治疗前药敏试验显示有病原菌耐药者;有痴呆病史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痴呆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颅内肿瘤者;配合能力较差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式 借助螺旋C T(德国西门子,型号SOMATOM Emotion 16型)对全部受检对象进行扫描,扫描基线是听眦线,扫描总范围由颅底直至颅顶。设定各项扫描参数:管电压设定成120 kV,管电流设定成自动。重建层间距、层厚都是5 mm,矩阵设定成512×512,评估是否具有强化能力,参照强化种类,观察病变周围组织的特点、性质等,与实际情况间相结合,调整扫描强度。将全部得到的图像都传到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中,并出具诊断报告。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由2位具有十分充足经验的放射科室医师借助双盲法来进行阅片、研究与分析,如果存在争议,需要协商商讨,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对各类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主要包括颅内是否具有脑梗死灶、是否出现脑室扩张、是否伴随脑白质脱髓鞘等。接着,对各项影像学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双侧侧脑室宽度(前后角、体部的平均数值)、侧裂池宽度、脑沟宽度、脑白质CT值,共进行3次检测,计算平均数值。在对CT值进行检测期间,应避开脑沟、钙化、脑池等有关的陈旧性病变。

1.3 观察指标 检测后,对A组、B组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包括脑梗死灶的总发生率、脑白质脱髓鞘的总发生率、脑室扩张的总发生率。检测后,对3组的各项影像学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包括脑沟宽度、侧脑室宽度、侧裂池宽度。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数据表示为[n(%)],以χ2检验两组间之间的数据差异;计量数据表示为(),以t检验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与B组的影像学特征 A组的脑梗死灶的总发生率、脑白质脱髓鞘的总发生率依次是40.91%(18/44)、47.73%(21/44),显著高于B组脑梗死灶的总发生率、脑白质脱髓鞘的总发生率依次是18.18%(8/44)、25.00%(11/44),P<0.05。A组的脑室扩张的总发生率22.73%(10/44),B组脑室扩张的总发生率15.91%(7/44),对比两组的脑室扩张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的各项影像学指标 A组、B组的脑沟宽度、侧脑室宽度、侧裂池宽度依次是A组依次是(8.85±0.99)mm、(18.33±1.81)mm、(25.46±1.27)mm,B 组依次是(7.01±1.62)mm、(16.89±2.80)mm、(21.94±0.60)mm,显著高于C组脑沟宽度、侧脑室宽度、侧裂池宽度,依次是(4.03±0.17)mm、(13.34±1.17)mm、(15.47±2.38)mm,P<0.05。脑白质CT值[A组(29.37±1.49)HU]、[B组(34.07±1.17)HU],显著低于C组脑白质CT值(39.25±1.48)HU,P<0.05;A组的侧裂池宽度(25.46±1.27)mm,显著高于B组的侧裂池宽度(21.94±0.60)mm,P<0.05,A组的脑白质CT值(29.37±1.49)HU,显著低于B组脑白质CT值(34.07±1.17)HU,P<0.05。

2.3 CT影像学特点 在对脑萎缩伴随精神障碍患者进行CT检查期间可以发现,患者的脑部具有大片状的低密度影像,同时在其影像学图像的内部可十分清晰地观察到内缘。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具有较高密度的脑回状影,即脑回征。部分患者的CT检查中具有大片状低密度的影内淡片高密度影,即浮云征,甚至发现假肿瘤征。在对脑萎缩伴随精神障碍患者进行CT检查期间,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临床特点:在CT影像学图像中,表现出非血肿型,即大片状的低密度影,同时,在影像中可以发现不规则的斑片状,并伴随条索型的高密度影像。部分患者的CT会呈现出十分显著的血肿型,即图像表现出大片状的低密度影,同时,可以在影像中发现团块血肿,但影像内缘相对较为模糊。

3 讨 论

在年龄逐步得到增长后,机体中所有器官的各项生理功能也有所减弱,在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后,微循环受阻,使大脑中发生供血不足,进而使得脑组织体积逐步缩小,且脑细胞总数也逐步减少[3-4]。脑萎缩会表现出对称性或者是不对称性的脑总容积减少,脑室容积增加,脑表面脑沟增宽,灰质或者是白质体积减少。健康老年人会出现脑萎缩,脑外伤、感染、脑缺血、脑缺氧等相关的病理性改变也会促使脑萎缩的发生、发展。发生萎缩的原因较多,不一定就代表出现神经元丢失,大多都会伴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出现。在血管疾病、痴呆症的大背景下,脑萎缩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元丢失、皮质变薄、与白质变薄和收缩相关的皮质下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继发性神经退行性变等。在临床中,许多脑萎缩患者都会伴随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若未积极进行防治,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并提升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患者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会伴随年龄的逐步增长而有所加剧[5-6]。大脑皮质萎缩为老年性痴呆一种十分关键的病理变化性基础,这一疾病好发于年龄>50岁的人群,病程长达10余年,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身心压力等[7]。现阶段,对于老年脑萎缩,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在发病早期进行明确诊断、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方法,所以临床需积极提升其早期诊断率。但老年脑萎缩的诊断难度较大,所以,需要优化、增强其诊断质量与水平。近几年,医学影像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使头颅CT等新兴的影像学技术逐步被应用至临床中,需要主动探索其在老年脑萎缩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道,由于脑萎缩等相关的脑血管病所引发的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逐步提升,分析出现该类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在于,在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很容易由于病变的存在而对额叶、颞叶以及边缘系统等与情感变化、精神状态变化间有关的部位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发生脑萎缩而对脑组织带来损伤后,也会对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表达水平带来部分影响,使得此类通路出现损伤,由此使得这2种神经递质的正常合成受到较多的影响,而促使精神障碍的出现。也有部分研究报道,脑血管病所引发的精神障碍也较易被脑供血状态异常以及脑组织损伤所引发的脑功能改变等影响。因为不同的脑血管病变所引发的精神障碍的相关临床症状、CT影像学特点不尽相同,这也给临床上的诊断、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通过对不同脑血管病所引发的精神障碍相关的临床特点、CT表现进行研究、分析,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头颅CT平扫是对脑血管类疾病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直接地观察到颅内病变大体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脑沟、侧脑室、脑白质、脑池等有关的异常变化[8]。对于脑萎缩老年患者而言,多并发脑白质脱髓鞘,而脑白质脱髓鞘的各项CT表现主要包括双侧侧脑室周围与半卵圆中心的脑白质密度有所下降,磁共振对于脱髓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10]。

本次对患者施予头颅CT诊断,结果发现,A组、B组的脑沟宽度、侧脑室宽度、侧裂池宽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B组的脑白质CT值显著低于C组,P<0.05;A组的侧裂池宽度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的脑白质CT值显著低于B组,P<0.05;但是,因为A组中有更多脑萎缩伴随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所以该组脑白质CT值相对来说更低。由此证明,脑白质CT值有所下降不能够作为评估精神障碍的一项指标。对于老年脑萎缩患者,其病灶所处的部位不同,其脑部的CT表现也具有许多差异[11]。对于具有小脑、脑干萎缩的患者,其四脑室、小脑沟、小脑角池均会有所增大[12]。对于具有一侧大脑半球出现萎缩的患者,其一侧脑室、脑沟均会有所扩大,而其中线结构会逐渐靠至病侧位置[13]。对于具有脑白质型脑萎缩的患者,其脑室有所扩大,而其脑沟、脑池均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变[14]。对于具有局部脑萎缩的患者,其局部脑池、脑池均有所增大[15]。对于具有脑皮质型脑萎缩的患者,其脑沟、脑池均会有所加深、增宽,而其脑室未发生明显的改变[16]。对于具有混合型脑萎缩的患者,其灰质与白质都出现受累的状况,且其脑沟、脑室、脑池都会有所扩大[17]。在脑萎缩逐步得到进展后,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精神障碍,在年龄逐步增长后,脑血管更易引发粥样硬化,进而出现脑梗死,故老年患者都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脑梗死[18]。

本次对患者施予头颅CT诊断,结果发现,A组的脑梗死的总发生率、脑白质脱髓鞘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不同位置发生的脑梗死会引发不同的表现与症状,进而引发精神、行为方面的障碍[19]。一些脑萎缩患者会发生脑室系统扩张,但本次对患者施予头颅CT诊断发现,对比A组、B组的脑室扩张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脑萎缩患者所出现的脑室系统扩张与精神障碍间没有关系。这极有可能是由于脑室系统扩张大多都是继发性的,而脑白质脱髓鞘也是脑白质所具有的退行性改变之一[20]。

综上所述,对于脑萎缩老年患者,其会伴随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碍,特别是对于具有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其更易发生精神障碍,脑萎缩伴随老年精神障碍诊断工作中应用头颅CT诊断,具有更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与价值。

猜你喜欢
脑沟脑萎缩脱髓鞘
如何预防脑萎缩
脑沟间入路与皮层造瘘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皮层造瘘显微术与脑沟间入路显微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激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疗效观察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沟形态分析*
有些疾病会“化妆”成脱髓鞘
3例颅内脱髓鞘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