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三重合力”

2023-04-15 03:11张莹
公关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建设教育

文/张莹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如何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校亟待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意义

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高校已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建设对象,培养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教书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也愈发严峻。一方面,西方国家借助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更是成了西方敌对势力的重点渗透对象;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同时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文化也逐渐传入国内,对涉世不深、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容易被网络上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误导,进而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其政治敏锐性和成熟度,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

2.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期的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办学系统,而是成为各种观念思潮传播和交汇的前沿阵地,这种开放的环境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但另一方面却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隐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侵蚀大学生的信仰。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人才的质量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确保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旗帜与可靠力量。[3]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生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其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善于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容易出现对未来感到迷惘、理想信念动摇、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积极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应用新媒体的能力,主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指导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掀起了新的热潮,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随着环境逐渐复杂化,工作中还依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只有清楚认识到当前工作存在的短板,才能有针对性地突破瓶颈,保障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1.互联网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网络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传播范围广、去中心化等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缩短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时间和空间,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大肆对我国进行网络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如今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不再单向地从课堂中获得理论知识的学习,互联网逐渐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西方国家便借此机会通过各种网站、网络讲座、引进中国留学生、组织出国参观学习、互派学者访问等方式加紧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社会热点制造舆论、散布谣言,并将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微信、微博等途径进行传播,其中一些充满功利色彩的错误观点和庸俗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何识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图,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能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未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

新时期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主动采取新方法、合理解决新问题。但是当前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未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然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上,仍将意识形态教育看作是“从上至下”的单向性教化活动,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不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现实,在如今各种社会热点备受关注、不同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少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正面回应,也缺乏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使大学生难以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无形中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过于单一,部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仍然采取单向的说教与理论灌输,通过理论考试、组织讲座等方式“强迫”大学生参与其中,未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缺乏互动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缺失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方面的单打独斗就能顺利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校方、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力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抵御来自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然而当前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主体缺失的问题,比如政府层面虽然一直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但还缺乏具体的、系统的政策指导,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资源供给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各类社会组织本应联合高校共同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但目前社会组织这一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显然缺席,削弱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负责了大部分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但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工作方式单一呆板、教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高校教师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教育理念的先进程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因此,只有多方合力共同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才能真正破解错误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

三、“三重”合力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能只依赖单方面的努力,需要高校层面、教师群体和学生社团共同参与,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起努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师生互相配合,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工作的实效性、长效性和扎实性。

1.高校打牢意识形态建设基础

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学校是所有工作的主要策划者和直接承担者,只有学校首先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和平台。第一,学校应加强高校的网络计算机设施建设,搭建“红色网站”互动平台,用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积极的思想文化占据网络阵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广泛性和实时性恰好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机遇。高校可以通过“红色网站”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深入了解和认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红色网站”上搭建师生平等交流和学习的通道,使同学们能够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们实现互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占据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学校应加大校园舆情监管力度,避免各种反动和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如今别有用心者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高校应做好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改变滞后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加强校园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安装监控系统软件,拦截和删除包含反动内容、不健康内容等有害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切断校园网与不良网址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正面引导,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向学生发布正确的信息,鼓励党政工作者开设校内讲座和网络频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程度,共同参与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中。

2.教师抓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高校教师是与青年学生接触最频繁和深入的群体,常年处在科研教育的第一线,教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生成,因此教师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高校教师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信仰,要意识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警惕敌对势力借用“学术自由”的名义,利用课堂、论坛或讲座宣向学生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与政治观点,要在学术问题、思想问题、政治问题的区分上认清界限,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政治信仰,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切实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中,为广大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第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创造性,避免“公式化”“教条化”的弊病。教师应摒弃“假大空”的说教,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贴合生活,解释现实问题,因势利导,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教育融入交流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前提上再加以正面的理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3.学生社团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高校社团由一群有着相似的人生经验和兴趣爱好的青年大学生所组成,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群体,许多大学生与其联系紧密或参与其中,因此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群体中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一,高校可以扶持建设“红色社团”,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为核心主旨,开展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影响力。第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极易被网络舆论误导,这就需要及时进行信息监管与舆论引导。高校可以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养优良和宣传能力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成为广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大V”,一旦发生一些社会不良事件,这些“红色大V”可以在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就对网络舆论做出正面的引导和解释,为其他学生网民提供积极的意见参照,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生代推手。

猜你喜欢
大学生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