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023-04-15 03:15孙良成
学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知识素养

孙良成

(甘肃省庆城县凤城初级中学,甘肃庆城 745100)

近年来,生活教育理念受到教师充分认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往往难以高效掌握和吸收。如果依然采用理论灌输、机械训练的教学策略,不但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而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教育理念,利用真实可感的生活素材转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可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不断改善课程育人效果。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意义及原则

(一)融合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系数更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教师侧重于讲解课本知识,教学仍沿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思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学习动力受到影响。而通过融合生活教育,可利用趣味丰富的生活素材转化复杂的数学知识,显著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2.深度理解数学知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于较为浅层的状态,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难以深刻理解,也很难透彻把握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本质。而通过融合生活教育,可将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利用起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述与直观例子解析知识,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提高知识建构效率。

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目标,培养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论的实用人才。过去一些数学教师没有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较为匮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应用生活教育理念,可利用生活问题呈现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和数学运用经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

(二)融合原则

为保证数学教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效果,数学教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和使用生活实例,切实体现生活教育的价值。

1.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是生活教育的基础目标,如果数学教师引入的生活素材缺乏良好的趣味性,则失去了引入的意义。教师需用心去了解执教班级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筛选和利用生活素材,以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方式转化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更深入的教学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2.系统性。在数学学科的生活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规律系统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遵循持续、连贯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制订融合计划,随意、盲目地穿插生活素材,会影响到知识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无法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3.辅助性。引入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应用生活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避免出现喧宾夺主或形式化问题。

4.反馈性。数学教师在应用生活教育理念时,往往会依据主观想法引入生活素材或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受年龄、认知、喜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素材、活动可能不符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反馈,积极征集学生的建议,动态调整生活教育模式和过程,不断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教育融入初中数学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革新教学观念,提升生活教学能力

教学行为由教学观念所指导。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明确生活教育与数学学科的契合性,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深入应用生活教育理念,探索建构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活化课堂。生活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并不单单是在课堂中引入生活资源,更要设计一系列类型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究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为真正体现生活教育的价值,数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积极学习生活教育方面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加强交流分享,反思查找与修正优化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持续改善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挖掘利用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依托直观例子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初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进行挖掘,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时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筛选生活中的可用素材,让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挖掘教材资源。现行数学教材中编入了较多的生活案例,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和使用,依托生活素材展开抽象知识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激发求知欲。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提前阅读引言、探究、思考、习题等各个栏目的内容,依据课堂教学计划,灵活穿插适宜的素材资源。需注意的是,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生活素材不符合学生现实生活,难以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利用数学熟悉的内容替换距离较远的内容,通过改编教材中的素材资源,可紧密结合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总之,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常识素材等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发自内心地想要认真学好数学。

2.引入生活资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更容易接纳与现实生活相接近的教学内容。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学生无法准确认知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学生动机。对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需要,引入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协调处理教材内容与生活元素之间的关系,统筹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灵活引入多种类型的生活资源,包括生活实例、实物模型等,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角”知识时,教师提前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的教具,让学生蒙着眼睛通过触摸找到圆形教具,引出角的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环境,找出教室中的各种角,尝试归纳角的定义。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本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热情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结合社会生活及学生已有经验创设真实情境,依据课时目标及知识重点灵活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贴近的生活素材,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更加顺畅地融合新知旧知。因此,数学教师在应用生活教育理念时,要注重营造利于学生探究的生活情境,切实调动学生探究热情。

1.浓缩再现场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再现,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效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经验,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采用角色扮演等趣味性的方式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沉浸于生活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2.技术还原情境。受课堂条件的限制,数学教师无法在课堂中直接还原相关生活场景。针对这种情况,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对应的动画或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知识时,教师可截取天气预报节目片段:某一地区的最高温与最低温分别是10℃与-3℃,请问当天的日温差是多少?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看天气预报节目,对这一问题产生探索欲望,教师灵活开展新课教学活动,能够改善教学效果。

(四)丰富教学形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当前不少教师仍简单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直接将现有的数学结论传递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知识,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内容不求甚解,不能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极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形成。因此,数学教师在应用生活教育理念时,需综合引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亲历数学知识的提炼生成过程,深化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1.设计生活化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设计思考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来掌握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综合考虑课时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设计难度适宜的生活化问题,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生活化问题:学校组织篮球比赛,胜一场和负一场分别得3 分与1 分。假设我们班的篮球队参加8 场后得到了20 分,请问篮球队胜了几次?负了几次?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对题目的中心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设立方程组,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探究活动,既可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及探究精神。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共同解决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增强生活实践,创新数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要求数学教师遵循提质增效的理念优化作业形式及内容,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过去部分教师主要向学生布置计算类习题,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课堂知识,但学生无法感受到乐趣,且难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知识运用等能力,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师要科学设计生活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将数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1.生活发现类作业。数学主要是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研究,能够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反映出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因此,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等进行深入挖掘,深切感受数学魅力,增强学习热情。

2.生活日记类作业。现阶段,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没有及时回顾数学学习过程,导致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可向学生布置生活日记,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回顾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反思、查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好的数学学习经验,持续改进数学学习策略。布置此类作业,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文字表达及理解能力。

3.生活实践类作业。此类作业的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强效的培养作用。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知识时,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邀请小区居民填写相关表格,收集、整理数据后,利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通过布置此项作业,学生能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全过程进行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能够显著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精准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核,积极挖掘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灵活设计生活化情境及实践活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数学知识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