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褒圣侯墓碑》“希祯”身份考

2023-04-15 09:37孔令通
书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部曹县屯田

文_孔令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明初国子助教张昌撰写的《唐褒圣侯墓碑》文中人物和仕宦信息的分析,结合孔氏家谱、地方志以及相关文史资料,确定出碑文中“希祯”身份及派支归属;同时,也对碑文中提到的其他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期对当今家谱、志书交叉视野下的碑石研究有所裨益。

这篇由明初国子助教张昌撰写的《唐褒圣侯墓碑》碑文,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宁陵县志》。由于此版县志碑文所在位置的纸张有残缺,所以本文参照光绪十九年(1893)《宁陵县志》中的碑文信息[1]6结合其他谱志资料,对“希祯”身份加以考证。

一、孔氏宁陵派

《唐褒圣侯墓碑》文中的“两侯墓”,是唐代先后获封褒圣侯爵位的孔子三十三、三十四代孙孔德伦、孔崇基父子墓冢的合称。按孔氏宁陵派家谱和相关资料,德伦在唐武德九年(626)改封为褒圣侯(隋时为绍圣侯),贞观十一年(637)诏朝会同三品,“时辽海兵乱,恐伤残圣裔,诏迁于宋,暂避其锋。以孔子之先为宋人也,遂南渡黄河居宁陵楮堌村,敕建圣庙,钦赐祭田,侯卒即葬其地。”[1]67德伦有二子:崇基、子叹。崇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袭封[2],“卒附葬于父墓侧”[1]67。崇基四世孙惟晊在唐元和十三年(818)袭封文宣公,授兖州参军,获准由宁陵返曲阜,留族弟在宁陵主祀林庙事。子叹儿子曰孔贤(孔氏宁陵派始祖),孔贤有三子曰蕴(子炯,孙惟一)、蒙、蓄。民国续修《孔子世家谱》时又把蕴、蒙、蓄后裔细分为宁陵派长支、二支、三支,民国以前则未分支。本文主要涉及宁长支与宁三支,兹述如下:

宁长支因主祀宁陵林庙事,世居宁陵。至五十三代孔秀,元世祖时期被授为仪封主簿。按民国《孔子世家谱·宁陵派长支谱》:孔秀有二子曰义忠、字忠;字忠有二子曰克敬、克文;克敬有一子曰希贞;克文有三子曰希贤、希先、希兴[3]6-8。由于元末兵乱、水灾频繁发生,此一支徙居仪封。

宁三支五十二代孔之进因金元之乱不仕,在宁陵楮堌村教授生徒,后避兵于嵩山、宜阳,有三子:泾、溢、涌。民国《孔子世家谱·宁陵派三支谱》记载:泾五世孙公志由宜阳徙居洛阳孔家寨;溢在元时由明经任曹州路儒学教授,置产于州南有莘之野,卒后葬于莘野之南,有子思齐,思齐子克仁,克仁子希祯、希贤、希则;涌曾孙希鲁在元末跟随朱元璋北伐,明洪武四年(1371),天下稍定,寄居商丘,后授太常司博士,主祀微子祠[4]。

虽然元末明初时的兵患水灾导致宁陵林庙毁坏严重,但宁陵派外迁族人支谱和墓碑中都有对宁陵林庙祭祀的记载。如宁长支“光绪谱”、《宁陵县志》中《书褒圣侯后》文记载,五十六代希先迁仪封后,“春冬居宁,秋夏在仪”,“然犹往来宁陵,祭扫不缺”,“洪武十六年,携希祯修墓立石”[5]。宁三支刻立于明正统八年(1443)曹县《孔希贤墓碑》中记载,五十六代希贤明初“以宁陵主事子孙,恳辞于朝”。宁三支商柘光绪《孔氏宗谱》也有五十六代希鲁在明初“惟每年奉祀诚敬,或清明佳节、八月二十七日,或往来于宁陵坟墓家庙祭祀”的记载[6]。

二、“希祯”其人

《唐褒圣侯墓碑》文虽然收录于《宁陵县志》中,但宁长支与宁三支五十六代各有一个“希祯”。接下来,我们根据《唐褒圣侯墓碑》文中提到的“希祯”人名信息、仕宦信息,结合其他文史资料加以佐证,再确定“希祯”其人身份和派支归属。

(一)人名信息

在宁长支“光绪谱”中,五十六代“希贞”记为“希祯”,在民国以及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中则为“希贞”,且皆无训字。依据《孔子世家谱》可知,宁长支“光绪谱”中的“希祯”,实为“希贞”。

宁三支五十六代“希祯”,在明正统八年(1443)《孔希贤墓碑》、万历四十三年(1615)《万姓统谱》,清康熙十三年(1674)《曹州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山东通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兖州府曹县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曹州府志》、光绪十年(1884)《曹州府曹县志》中皆为“希祯”,在民国《曹县孔氏支谱》中为“希桢”,在民国以及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中则为“希祯”。按宁三支家谱,无论是“希桢”还是“希祯”,皆训字为士祥,这说明家谱人名收录虽有变动,但训字一直未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训字的寓意推测一下人名。如果是“希桢”,桢为硬木,训“祥”则与“桢”不合;如果是“希祯”,祯为吉祥,训“祥”则与“祯”合。按宁三支“希祯”主要活跃于元末明初,在明代早期碑石和明代后期姓谱中,所录人名信息前后一致,皆为“希祯”,所以比较可靠。再结合清代地方志书、《孔子世家谱》中收录信息,可以确定民国《曹县孔氏支谱》中的“希桢”实为“希祯”之讹误。

(二)仕宦信息

宁长支“光绪谱”中希贞个人信息较为简略:“希祯,克敬子,子二立能、立华。”民国《孔子世家谱·宁陵派长支谱》记载较详:“希贞,元末以明经授静安训导。明洪武十六年(1383),因父葬仪邑新桥,就近于蚕岗坡置业而家焉,子二立能、立华。”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亦同。但在宁长支家谱中,洪武十六年(1383)五十六代希贤、希先两兄弟都有在宁陵修墓的事迹,却未提希贞。这或许是因此时希贞葬父于仪封后,正忙于置业安家。加之希贞无训字,更无入明以后的仕宦信息,与《唐褒圣侯墓碑》文中提到的“希祯”在明初“既又官于朝几三年”,“及去官家居”做官、辞官情况不符,所以可以把宁长支希贞排除在外。

宁三支五十六代希祯个人生平和仕宦信息,在相关志书、家谱、姓谱等资料中多有著录。如明万历四十三年《万姓统谱》云:“孔希祯,字士祥,盘庚都人,宣圣五十六代孙。仕元晋宁路教授,母老,归养。洪武初以儒士举,有诗上当道云:正当报主勤劳日,怎奈逢亲喜惧时。辞之不允,授河南涉县教谕,擢工部屯田主事。所著有《刍荛集》藏于家。”[7]由上可知,地方志和文史类书籍侧重于对希祯仕宦信息的收录。

而家谱则更侧重于对希祯生平经历的记载。据民国《曹县孔氏支谱》:“希祯,字士祥,义夫公(希祯父克仁字义夫)长子,通习五经,尤精子史。洪武四年(1371),以通经考试中式,除彰德府磁州涉县教谕,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因上当道诗被参,懒仕宦扰,本该治罪,为圣贤之后,免罪发云南卫,至今子孙尽居于南,北谱不载,有《刍荛言集》存证。”[8]再结合家谱对其弟希贤“元至正间,偕兄希祯同充国子生”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出希祯在元末明初的仕宦轨迹:元至正年间(1341—1370)为国子生,元末任晋宁路学教授,明洪武四年(1371)以儒士举,除彰德府磁州涉县教谕,升工部屯田主事,上当道诗辞职被参,免罪发配云南卫。

希祯在明洪武四年以儒士举,先除授涉县教谕,后升工部屯田主事。明初学官多用儒士,而涉县儒学“肇于洪武三年”[9]。希祯当在洪武四年(1371)中式后赴任。

明初工部屯田机构也是几经改革。洪武六年(1373)增设屯田部,总部主事八人;洪武八年(1375)增立四科,有主事五人;洪武十三年(1380)改屯田部为屯部,有主事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又把屯田部改为屯田司[10]1176。明正统八年(1443)《孔希贤墓碑》文中记载,希贤封赠兵部武选司主事,而希祯则历官工部主事。结合《万姓统谱》、民国《孔子世家谱·宁陵派三支谱》中的信息,这里提到的工部应为工部屯田部。但当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屯田部为屯田司并成为定制后,后世家谱对希祯任工部屯田部主事的表述,变为了工部屯田司主事,如同古今地名更改前后的著录差异。

根据《孔希贤墓碑》和家谱信息,希祯弟希贤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卒于明洪熙元年(1425),入明之时26岁,那么洪武二十九年(1396)应为54岁。而希祯年长于希贤。假如希祯是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又工作了近三年而辞官,那么此时年龄必定刚满或超过60岁。按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发布“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10]23的规定看,希祯以诗辞官就不应被参了,因此可知希祯辞官之时未满60岁。或许发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的“胡惟庸案”与随之而来的中央结构改革、人事调整,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工部尚书薛祥因“胡惟庸案”受杖刑致死等政治事件对希祯震动较大,使其产生了“懒仕宦扰”的想法。《明史·薛祥传》记载,洪武八年(1375)薛祥任工部尚书,因下属部门的工匠为胡惟庸姻亲、时任太师的李善长所参,皇帝欲杀掉全部工匠,在薛祥直谏下,上千名工匠的性命得以保住。洪武十二年(1379),薛祥被胡惟庸诬告而贬为嘉兴知府,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被诛后,复诏为工部尚书。按说薛祥应该不属于胡惟庸一党,但竟在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受杖刑而死,天下哀之。薛祥的四个儿子后来则发配海南卫[10]2639。由此可见,“胡惟庸案”的波及面很广。

我们也应注意方志、家谱对希祯个人信息著录的不同。如希祯以儒士举后上诗辞官与历官工部主事上诗辞官记载的差异。此应以家谱收录信息的先后顺序为准。因为,明初儒士身份首先由地方有司寻访、保举并记录在须知册上,然后才能以儒士身份参加考试[11]。无论志书还是姓谱,对希祯上当道诗的记载多是“正当报主勤劳日,怎奈逢亲喜惧时”二句,而康熙《兖州府曹县志》[12]中则收录了此诗篇名和全文:

解组辞诸上台

别却慈闱拜禁闱,急趣君命敢迟迟。

正当报主勤劳日,争奈逢亲喜惧时。

无学羞称先圣裔,不才叨作后人师。

平生所愿惟忠孝,忠孝何由两得之。

解组,犹解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辞官的理由是“争奈逢亲喜惧时”,“喜惧”一词出自《论语》,即父母年老之意。民国《曹县孔氏支谱》载有希祯父克仁墓在洪武初被水淹没一事,那么诗中提到的“亲”应为《孔希贤墓碑》文中希祯、希贤、希则三兄弟的母亲钱氏。如果尚未做官,那么何来辞官之说?结合“解组”一词,可以确定这首诗是希祯在明初入仕后任工部屯田部主事时所写,非在以儒士举后所写。

民国《曹县孔氏支谱》记载希祯以圣裔子孙的身份,后被免罪发配云南卫。云南都指挥使司(治昆明)的卫所是在洪武十五(1382)三月才设置的,因此,希祯去云南卫的时间当在此后。为何是“免罪”?这应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敕工部询问,凡有圣贤子孙以罪输作者,释之”[10]1195的诏令有关,这通诏令中的“释之”在《明史·太祖本纪》中则是“皆免之”[10]29。朱元璋在平定云南后进行大规模移民,除了军事移民外,另有行政移民,其中行政移民中则有徒罪官员群体。虽然希祯被免罪,但按当时云南卫所人员管理政策,发配过去的官员必须携妻带子,屯居于此,不得北返。此外,希祯在元至正年间以国子生出仕,元末任晋宁路教授一职,入明以后,希祯由教谕官至工部屯田部门的主事,而屯田部门除了掌管屯种、薪炭、夫役之事外,亦管“坟茔及堂碑、碣兽之制”[10]1176。从希祯业务范围和能力上来说,这或许也为修葺宁陵两侯墓提供了某些便利条件。

三、张昌其人

按清《临汾县志·荐辟》:“明,张昌,聘辟助教……张昌,字思广,元进士,不就显职,乞为晋山书院长。洪武初,聘至礼部,讲究礼仪,上声嘉之,除国子助教,教授皇太子经致仕。甲子、丁卯、庚午三科主考本布政司乡试。修《平阳府志》,所著有《存斋稿》。”[13]

张昌在碑文中说:“昌往年时,与希祯同为郡学官。”从张昌个人仕宦信息看,“往年”当是指入明之前。晋宁路(治临汾)在洪武元年(1368)改为平阳府(治临汾),而晋山书院修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洪武初改晋山书院为临汾县学[14]。根据洪武十五年(1382)《平阳志》记载,明初平阳府学与临汾县学同在崇道坊[15],由此可知元末晋宁路学和晋山书院距离很近。加之二人同郡为官,从这个方面来说,临汾人张昌与曹县人希祯在元末有交集就不足为奇了。

张昌撰写《唐褒圣侯墓碑》时的身份为国子助教。在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改国子助教为国子监助教[16],而张昌参与编撰的《平阳志》也完成于此时。因此,基本上可以把《唐褒圣侯墓碑》碑文撰写时间限定在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以前,进而亦能推知希祯修葺两侯墓的时间更在这之前,希祯上诗请辞则更在修墓之前。《明史》记载,洪武八年(1375)七月,淮安、北平、河南、山东发生大水灾;洪武十一年(1378)十月,黄河决于兰阳(今兰考)[10]300。根据前文对希祯信息的分析,以及宁长支谱中记录的修墓时间,再结合张昌在碑文中提到的希祯“既又官于朝几三年”,基本可以把希祯辞官时间推定为洪武十四年(1381)左右,同时也把修葺两侯墓和碑文撰写时间推定为洪武十四年至十五年间。

而希祯派其弟希贤去明初首都南京找张昌撰写碑文,原因有二:一是希贤虽未出仕,但有在洪武四年“共论治道,征至京师”[8]的经历,进京路线不陌生;二是希祯刚辞官居家不久,此时“胡惟庸案”涉案人员的范围逐步扩大,应是出于“避嫌”的原因,此时不宜再返南京。

希祯之所以请张昌作序,除了两人是旧相识以外,也与张昌担任国子助教之前,曾入职礼部,讲究礼仪有关。礼部除了安排祭祀、宴飨等各种礼仪活动外,还负责着“碑碣之制”[10]995。而希祯作为工部屯田部门的主事,本身也会涉及墓茔营造。所以,希祯为褒圣侯墓立碑而请张昌撰写碑文,不仅是出于故交的情谊,应该也有立碑礼仪上的考虑。

当然,希祯与“族人协谋”修葺两侯墓,这里的“族人”应该是指宁陵派族人。以宁长支来说,虽然此时已附籍于仪封,但林庙和祭田都在宁陵,依然需要管理照看。在宁长支“光绪谱”和“民国谱”中记载,洪武元年(1368)有司钦遵诏旨,验其碑记,宁陵家庙祭田祖墓仍旧不设额粮,除豁在府州县地数之外。这也是宁长支往来“宁仪祭扫不缺”的主要原因。宁三支族人除曹县五十六代希祯、希贤外,还有商丘五十六代希鲁于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常司博士的身份主祀微子祠,同时也在每年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日往来于宁陵参与祭祀等。毕竟修葺墓冢、培植丘木、立坊建碑等工程并非小事,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故而需要当时有能力的族人共同参与进来。再结合宁长支谱五十六代希贤、希先修墓时间看,褒圣侯墓的修葺工作前后至少持续了两年时间,并最终完成于洪武十六年(1383)。

结语

在元代,各级各类儒学和书院管理人员被称为学官[17]。“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18]曹县希祯在元末任晋宁路学教授,临汾张昌则在元末任晋宁路晋山书院山长,二人于元末同在晋宁路(治临汾)担任过学官并有交集。明初,希祯与张昌再次出仕。希祯先任涉县教谕,再擢工部屯田部门的主事,后上诗辞官;张昌则是先进入礼部任职,后入国子学任国子助教。曹县希祯在元末明初的仕宦信息,与张昌提到的“昌在往年时,与希祯同为郡学官”以及希祯在明初“既官于朝者几三年”“及去官家居”等做官、辞官的事迹相吻合。而家谱中提到希祯上诗被参的原因,或也与其未到三年考满期而提前辞职有关[19]。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唐褒圣侯墓碑》中的“希祯”即孔氏宁陵派三支曹县五十六代孔希祯。

猜你喜欢
工部曹县屯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曹县凭啥这么火?
“北上广曹”,曹县凭什么这么火
曹县“出圈”的秘密
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
五彩湾工部龙
念战友
上海市医院社工部发展现状分析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