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16 03:34王学峰
内江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事业融合

辛 琪 曾 辉 朱 亚 王学峰

①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②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③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随着我国体育与教育事业不断深入改革,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一体化推进成为体育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国后先后确立的“三级训练体制”与“体教结合”等人才选培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然展露出不少问题,也不断激化体育与教育的矛盾。伴随“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理念与政策为国选材与育才成为体育人思考的重点。我国优秀体育人才的培育应紧跟体教融合思想,体育与教育双系统联合发力,辅以市场支撑,扩大体育人才后备资源,建立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而努力。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帷幕落下,世界各国均开始新一轮针对奥运周期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我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对此亦更加重视。经济与科技前行带动体育将目光置于未来,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着眼当下需求,更重视未来需求,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新颖,更加符合人才特性。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方向,与“体育强国”建设思想相呼应,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1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发展新机遇

1.1 体教融合促进体育转型

从“三级训练体制”到“体教结合”再至近年颁布的“体教融合”,中国体育事业在学习摸索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对国家而言,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保证国家稳步前行的必要条件。在不断重视对青少年培养的社会呼吁下,国家顺势提出体教融合思想。此阶段下,体育不仅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引擎,更是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推动手段[1]。体教融合构想是试图将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体育发展相结合,在扩展体育人才储备的同时,保持体育人才的文化高度,为体育强国建设培养有身体、有文化、有技术的新时代体育人才。

体育事业始终与社会发展进步保持高度一致,对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民众而言,时代已从吃饱穿暖过渡至健康安乐,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传统竞技体育训练重技术而轻文化的训练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国家现阶段不仅需要大赛金牌提升民族自豪感,更要着眼民众体育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民体育家是重中之重。

1.2 建国后体育人才培养主体变迁

自1965年三级训练体制正式确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治理主体一直处于不断更迭的状态。在三级训练体制时代,体育系统依赖“自办教育与自我循环”的模式培养体育人才。自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终于有机会与世界体育强国进行全方位的同场竞技、与优秀运动员进行深入交流。在较量与交流中,体育先驱们发现并着手研究我国体育理念与世界先进体育理念之间的差异,并开始摸索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是中国与世界体育强国思想碰撞下的产物,为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人才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受制于“金牌至上”思想的禁锢,体育事业虽然拥有体育主导、教育发力的发展模式,但在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不可避免的为训练让路,造成“无育之体育”的尴尬局面[2]。在此阶段,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近乎各自为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体育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我国体育事业开始有分离趋向,学训矛盾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为更好的促进学训融合,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更为先进的体教融合理念登上历史舞台。体教融合不仅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亦是与群众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体育治理开始走向体育与教育双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体育资源的获取从政府扩展至社会,科学化与协同多元化成为体育发展关键词[3]。在此背景下,国内各体院开始发力探索新时代体育多元协同发展模式,将“产、研、学、训”等体育要素进行融合,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达到“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相互融合”的体育新高度[4]。

2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体教融合模式开启之前,我国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过多次摸索与创新,对不同项目也尝试过不同的管理与培养模式,但绝大部分都未曾跳出训练队模式。训练队过早且刻意的专项化和高负荷训练使运动员出现转型困难与高伤病等情况,部分冷门项目运动员又因文化基础与项目发展等原因,退队后也难以维持生活。这种种情况导致部分体育项目出现人才选拔困难,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激情下降等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我国体育人才尤其是冷门项目体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进入瓶颈,多年来形成的三级训练体制与体教结合训练模式亟待改革。

伴随体育强国建设思想的持续推进,我国不仅开始对现存体育选拔与训练体制进行思考与研究,也尝试接触国外先进体育选培思想。为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我国借鉴国外长期使用的“LTAD”(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即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式。LTAD模式是将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学知识与体育赞助融为一体的多元融合训练模式[5]。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在政府主导背景下的体育多方融合,开始尝试部分跳出举国体制下训练队主管一切的模式,利用学校与社会力量对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动态筛选与确定专项,切实保障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水平体育训练开始尝试走上职业化、群众化与商业化,与各行业、各学科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体育教育与训练走向群众化,在进行高水平训练的同时,为体育休闲与体育拓展发力,体育“外循环”时代正式开启。

3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3.1 深入推进体育机制融合,培养复合人才

体育人才培养不仅是现有体育教育训练模式的要求,亦是体育产业融合的表现。随着对体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各类型体育资源已有明确的辨析,对国内体育政策、国外体育模式均形成统一认知。在理论统一的前提下,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正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LTAD选培模式,在降低政府参与度的同时,将体育人才有选择的推入市场,利用市场资金与各方面优势,在保障体育人才训练的同时,发掘其更多潜能,实现市场与人才双赢。体育重在育人而非竞技,体育人才大量进入市场与学校可以更好的拓展体育后备资源,实现体育事业良性循环。

3.2 有效衔接教育系统,完善各级各类竞赛体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帮扶与投入力度,体育与教育等相关部门对运动员退役或转型后的学历提升与择业等运动员未来发展问题均有较关注。受制于体育运动队长期过于侧重训练,忽视文化学习,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单一,社会供需失衡与运动员个人素养不足等原因阻碍体育训练的长期发展。教育系统亟需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体育的偏见,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相融合,避免出现“训而无学或学而无训”等偏激现象,想方设法提高体育人才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专业与职业的契合度,提高教育原有的对学生运动员的育人能力,强调教育与体育对体育人才未来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更好的减轻学训矛盾发力。

体育训练在衔接教育系统的同时,需利用教育系统现有体系,建立起一系列校园与社会赛事,在选拔体育人才、以赛代练的同时,将体育人才留在学校与社会而非单纯进入体校[6]。校园体育赛事的建立不仅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可进一步探究如何解决学训矛盾,实现体教双赢。社会体育赛事的完善大力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产业更好地融入社会供能。

4 结束语

在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的现阶段,体育与教育系统的融合与改革是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各类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台,我国必会出现大量体育人才缺口,更好的利用体育与教育系统选拔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人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与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全方位转型,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迎接下一个奥运周期助力。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事业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