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旅游英语多样化翻译策略研究

2023-04-16 15:03成家慧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外国游客英语翻译

成家慧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成都 611131)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这启示各级党政机构、媒体、各类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求,面向全球拓展服务视野,重视中国故事的挖掘和传播。

在中国知网以“旅游英语”“国际传播能力”等主题词检索,未检索到对应文献,但以“旅游外宣”“旅游文化国际化传播”等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得83条文献记录。已有成果涉及旅游英语翻译对旅游发展、对外传播的意义、促进作用、旅游英语的不同策略等方面。褚天霞[2]指出我国有很多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对传播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对外旅游有重要意义。王素芹等[3]主张应寻求旅游资源国际化传播的路径,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李金兰[4]主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本身承载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应当将翻译与传播学结合起来,以提升翻译效果,实现高质量的对外传播。现有研究成果未提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因此,笔者依据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文献,在阐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思考旅游英语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涵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所展现出的领导力、竞争力与影响力[5]。在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诸多要素中,国际传播能力不容忽视,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不但会影响该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和传播,还会影响该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维护。只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才能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的困境,真正突破国际舆论中长期存在的“西强我弱”困局,从而使中国声音被更多国家听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6]这表明,新时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 双向互促:旅游英语翻译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与重要手段

2.1 旅游英语翻译

旅游英语翻译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由旅游工作者对涉及到的旅游指南、旅游合同、旅游地解说、景点介绍、旅游宣传、餐饮住宿等信息进行英语语言翻译,向国外游客讲解。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向游客传递旅游景点信息,以及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7]。但在实际的旅游英语翻译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的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中外之间存在人文风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翻译不当,很容易增加旅游信息传播的障碍。同时,旅游英语翻译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通过对旅游地蕴藏的文化内涵、时代内涵等的充分传播,可以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避免他们偏听偏信。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旅游英语翻译也是当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要义。

2.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传统视角与新视角

今天的中国,必须要建构起与当前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才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神圣使命。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外宣体制和媒体发挥主导作用,这也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传统视角。但这种传统视角已不能适应当下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求。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重要攻坚期的当下,必须要拓展新的视角。要明确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阵中,除了媒体之外,高校、翻译机构、外文局、出版社等平台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新闻媒体独挑大梁转向多方力量加入的新局面,从新闻记者、外宣人员孤军奋战转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声[8],从而壮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队伍,共同致力于向世界呈现真实崭新的中国形象。

2.3 旅游英语翻译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旅游英语翻译是围绕旅游目的地展开的,通过寻找旅游地各类信息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间的联系,探索旅游英语翻译在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的方向和路径。

第一,旅游地自然风光的英译可以展现丰富的中国形象。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各区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通过旅游英语翻译将我国旅游地丰富的自然美景介绍给国外游客,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地理特征的了解,利于建构他们心中的中国形象,这对于传播中国声音可以起到铺垫作用,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二,旅游地传说、历史故事、时代故事的英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很多旅游地都和这些故事有着渊源。这些故事既能为自然景观增添文化魅力、人文精神,又能在国外游客心中形成文化记忆,对他们理解中国文化意义匪浅。例如海南三亚的鹿回头岭、杭州西湖风景区的雷峰塔等,与中国神话故事有密切关联;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与中国的军事、佛教文化等有密切关联;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古田旅游区等,与中国革命史有密切关联。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如果能巧妙利用中西文化中的共同之处进行翻译,可以让国外游客知晓其中内涵,产生共鸣。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涌现出很多乡村旅游景区。这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见证了国家为实现乡村振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佳范本。旅游英语翻译利用旅游地有形载体的优势,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对于国外受众接受和更好理解中国媒体或外宣工作人员发布的信息有极大促进作用,有利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三,旅游英语翻译的多样化传播手段有助于展示立体的中国。旅游英语翻译除了可以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面对面进行直接的人际传播,还可以依托旅游网站、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个渠道向国外游客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很多旅游景点都开始采用面向全球的线上游览,国外游客不用来到中国就可以观赏我国的旅游景点。旅游英语翻译面向的国外受众越来越多,通过翻译,可以将我国更多旅游地信息及蕴藏的文化信息传播出去,助推直观立体地展示中国形象。

3 旅游英语的多样化翻译策略

3.1 基于文化共情的注释英译法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正在转向“转文化传播”的柔性文化交流,学者指出“转文化传播”可以推动文明平等交流互鉴[9]。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重要启示,对旅游英语翻译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应当变过去“跨文化传播”的叙事翻译策略,打破国家之间的文化疏离状态,形成更为有效的新传播方式。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文化共情的注释英译法。共情与转文化传播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并无关联,但二者有着相同的内核,即共享、认同。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采用基于文化共情的注释英译法,既符合当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又能增强旅游地信息的传播效果。

共情,是要设身处地从外国游客的角度理解他们看待和感觉世界的能力。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承认中外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东西方在文化背景、接受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将旅游地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转化为西方的概念,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既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还需要译者充分调动自身感情参与到翻译工作中。以位于四川省仪陇的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朱德故里景区相关信息的翻译为例,景区介绍“农耕文化、客家文化、‘三乡’文化与红色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这里农耕文化采用直译法,因为世界各国几乎都经历过农耕文化时期,外国游客对农耕文化这一概念比较熟悉。但是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三乡”文化,外国游客相对比较陌生。红色文化,可以翻译为“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即“红色革命文化”,便于外国读者理解。朱德故居所在的地区仪陇县属于川北客家大县,朱德故居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客家人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要让外国游客了解客家文化,在翻译时要考虑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尽可能用他们可以看得懂的方式进行翻译,必要时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新信息,以共情译意的方式来达到传播效果,最终实现言语双方的共情。可将“客家文化”翻译为:“the Hakka culture(Hakkas:the group of Han Chinese who gradually migrat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 history)”,通过音译和括号注解的方法,让外国游客知道客家人的历史渊源,让他们对客家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而“三乡文化”如果直译为“three township culture”,容易让外国受众产生误解,不利于他们理解“三乡文化”的内涵。译者应当以“‘三乡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特别之处”为切入点进行翻译,找准外国受众的接受心理,采用共情意译的方式翻译,即“three kinds of folk culture:paper cutting,seal cutting and calligraphy”,这样的翻译会让外国受众明白,“三乡文化”指的是剪纸、篆刻和书法3种民间艺术文化,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信息。四川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此类旅游信息的翻译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桥梁。在翻译中,应当充分利用合适的策略提升翻译质量,增强翻译效果。

3.2 以目的论为导向的感染式翻译法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10]。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旅游地信息传播需要下,旅游英语翻译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旅游文本翻译所关注的焦点。比如对于信息型文本,翻译时的重点应当是语言的逻辑性;对于诗歌、戏剧等表达型文本,翻译时要注重形式,追求语言的美学效果。旅游英语翻译通常涉及旅游地广告、导游词等,这种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应当注重翻译的感染效果。既要尊重旅游地的客观事实,对旅游景点相关信息进行流畅地翻译,又要多使用一些描述性或对话性的语言,以达到“呼唤”和感染的效果。

我国很多景区对旅游景点的信息介绍采用字对字式的方法翻译,文本冗长且难以表达出契合原文的意思。这就需要旅游翻译工作者以能感染外国游客,并且让游客觉得亲切为目的进行翻译。例如翻译四川桃坪羌寨景区相关信息时,目的是让外国游客了解羌族建筑艺术、人文文化,增强对这一景点的旅游感知。源文本为“站在屋顶可以发现,羌寨是一个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的布局”,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本质上是一个意思,如果字对字翻译,会使译文繁杂,且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所以应当以便于理解为目的进行取舍,使译文简洁。同时,考虑到文本对国外游客的感染效果,可以采用对话的译文方式,拉近叙事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挖掘句子本身存在的内在逻辑基础上,采用第二人称和时间状语相结合的翻译方式,让游客在阅读或聆听时产生亲切感。整句可译为“When you stand on the house roof,you will find the village presents a layout of houses adjoining houses which are accessible to one another.”避免简单的文字描述,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功能。再比如介绍羌族特有的萨朗舞时,源文本为“几十上百人高歌劲舞,气氛非常热烈”。外国游客对这种舞蹈形式知之甚少,直接翻译会让外国游客无法理解这种舞蹈的特点,可以使用同位语,翻译为“A collective dance featured by the straightforward and unrestrained sentiments.Dozens or even hundreds of participants.”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信息,如“dance in a circle”,这样的翻译可以让外国游客瞬间产生画面感,诱发他们的期待,更具感染功能。

3.3 基于相似事物关联点的类比翻译法

类比是自然科学学习中惯用的方法,旅游英语翻译中的类比法,在于将中国与外国存在相似特点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故事放在一起进行类比,用国外游客熟悉的背景信息介绍中国的旅游景点,以帮助游客更好地接受旅游地信息,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翻译方法充分考虑了国外游客的认知环境,可以起到突出语境效果的作用,避免无效或失败的翻译。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通过类比法增进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中国景区的兴趣,对于他们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与欧美文化的对等输出,避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和篡改。

类比翻译的主要手段有人物类比、事件类比、故事类比,无论采用哪种类比方法,都能激起国外游客似曾相识的感觉,加深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产生语意共鸣。在翻译我国古代名人故居旅游景点时,如果直译,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其人其事而产生理解障碍,影响他们对旅游地信息的接受。采用类比翻译,引入外国游客熟悉的名人进行类比,让外国游客通过这个旅游景点所涉及的人物与他们所熟悉的人物之间相通之处的对比,知晓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对这一旅游景点的特别之处有深入了解,继而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比如在翻译成都杜甫草堂时,可以先对杜甫这个中国古代伟大的大诗人进行注释“Du Fu,a great Chinese poet like Dante in the Middle Ages”。对外国受众而言,但丁作为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家喻户晓,用他作类比,可以让受众知道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从而对杜甫草堂这一旅游景点产生强烈的游览兴趣,增进他们对这一旅游景点历史、文化信息的了解。类比翻译法会让国外受众感受到熟悉、亲切,理解中国人民对这些传奇人物的喜爱,还可以延长国外受众对景点及中国文化的记忆时间,不论是对旅游景点的宣传,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清明节、春节等节日的翻译、地名的翻译、历史事件的翻译中都可以采用这种中西结合的类比方法,通过关联点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

4 结语

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探索一切可行的路径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各主体积极行动,共同参与。旅游英语翻译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应当加强中外文化研究,在对旅游地相关信息进行翻译时,有效使用各种策略,进行目的地信息和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高质量传递,在提升自身传播效果,增强旅游地吸引力的同时,服务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局。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外国游客英语翻译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