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兼谈《这边风景》中个体情感

2023-04-17 02:12马小军虎有泽
青藏高原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马小军 虎有泽

(固原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成员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等共有精神的建设,并将其与时俱进地熔铸在各族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处事风格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因此,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成逻辑和历史演进,搞明白民族团结基础上的各族群众的心与心交融的现实程度。 现实和历史交融的情境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在交心,重在相互交流、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和相互生活的基础上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实践场所,逐渐增强个体范式的朋友之情、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基础上的“五个认同”,培育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心。

《这边风景》以伊里哈穆为视角贯穿全文,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和政治场合都能铺捉到伊里哈穆的影子。虽然以伊里哈穆的活动为主要视角,但没有采取固定视角,以他一个人的眼睛或感受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而是采取流动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视角的转换,以情节故事的变化决定以哪个人为聚焦视角,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观察,用不同人物视角观察生活的多样性,人性的复杂性,几乎零距离的接近当时社会历史全面发展的真实性。 以自私狡猾的反面形象和理想的时代形象、历史感和现实感、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呈现出个体情感、干群关系、基层社会、民族融合和祖国颂多重维度的解读,描绘出不同场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化的热爱的美景,呈现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缩影。因此,在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将个体情感、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地互嵌到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和价值符号,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追忆与论今:历史与现实交融中的个体情感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2]《这边风景》被称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俗画卷,是一部文化协奏曲,更是多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记录。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中人的交往,通过交往将会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分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在这个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村庄里,处处体现着和解的伦理,生产生活的习俗和婚姻状况等领域始终贯穿着多种文化交流的盛况。 集中呈现出特定年代边疆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崇高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生产生活故事,边疆农村相互交往和互通有无基础上最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状态。在农村生活农事生产过程中展现出各类人物的最真实的品格和思想转变, 各民族风俗状况和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社会景象。 始终如一刻画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的政治实践中回响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任务。进一步突显出中国特色观念上的大一统的多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基因,不断重塑各族成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边风景》中以最平凡、最质朴、最普通的农民身份、工人身份的伊里哈穆为主线,以问题导向为视角参与提升村社生产力的发展,以个体微薄的能力不间断地推动不同民族和不同行业主体间交流交往的程度。 在山峦沟昴间、田间地头里和农家小院中都能感受到各民族成员交往的真挚情感,人与人彼此间交流感人故事,自始至终凝结着乡约民风和家国情怀相交织的共同体情感,集中表现在各族群众神情中都显现出对新时代、新生活向往的美好情愫。 在农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加强与身边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基础。同时,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与历史矛盾的交织中彰显个体在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家国发展的内在魅力,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克服困难、拥抱生活,永不丧失生活信念的激情。 为当下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个体范式与价值引领。回首过往,审视当下,伊里哈穆的所作所为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鲜明的人物标尺。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首这样一位朴实、勤快和有大局观的农民时,我们看到的是,各族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雄心,看到的是各民族成员推心置腹的深厚情感和以心换心的诚信美德,看到的是各民族群众以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集合和空间场所。

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积淀最深的乡村空间,其社会基础构成可塑性较强及复杂多样。 《这边风景》立足特殊年代,重点介绍了以伊里哈穆、赛里木、里希提、赵志恒、伊萨木冬等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深度还原现实的人的行为价值、思想变动和价值追求,进而以问题导向的形式显现政治实践过程中团结奋斗故事,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及伟大实践,激励个体对自我定位的理性审视,对人性的思考,对家国发展情怀的认同。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是艺术手法独特。 按照民族志的叙事学原理,由外而里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统筹了人性深度和美学价值。《这边风景》以人物之美表达新疆之美,提到的人物82人,至少正面描写了40位左右,大都是饱满鲜明,栩栩如生,积极向上。 二是重塑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突出了协同内外,天下一家的大历史观。 无论何人何时何地何境,始终坚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多重命运共同体,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并将其落实到现实个体互动的实效中去,进一步强化共同体的历史基因和情感追求,绘就了百川异源,皆归于海的文化底色。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成员在以经济互动为主的内生动力的驱动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理解、内化和增强文化自信,做好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人。 《这边风景》描写了以赛里木、里希提、伊里哈穆、赵志恒、达吾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县级以下到生产小队的基层优秀干部形象,他们是做好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的个体表率,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基层先锋,做好与群众水乳交融和化解生活矛盾的排头兵。 三是凸显了人心所归,惟道与义的时代精神。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4]唯有立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勤劳苦作,勇攀高峰;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才能共同筑牢民族团结的人心防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与历史交互的特征,使得本书中的个体在政治实践的互动与实效中关注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的交融空间, 在各民族成员交错杂居的分布上、兼收并蓄的文化上、相互依存的经济上和相互亲近的情感上,构建起多元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情感空间和活动场所,在不同民族观念嬗变的深刻互动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方面不可多的历史佳作。

二、互动与融合:民族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关键要义

民族精神是指本民族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过程当中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对物质生产的精神反映”。[5]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延绵而不绝、屹立而不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和最持久的精神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过往,立足当下,审视未来,民族精神以其独特的理念、智慧和度量撑起中国人民内心的自豪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6]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交织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思想价值体系,交织在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历史大势中,把民族精神主动地融入到个体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拓展意蕴厚重、内涵丰富、参与度高和易于传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价值符号和人物形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最新思想结晶,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精髓灵魂与核心要义。[7]党的二十大以历史主动精神谱写新时代十年民族工作发展的新篇章、新胜利,明确表达了历史主动精神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 为此,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历史主动精神的输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重要实践要素。

(一)以“创造”“梦想”精神为新标杆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民族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国家产生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现代民族和国家基于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以一定地域界限为依托形成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的相互联系、经济往来及共同心理的统一体。[8]基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上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创造思维的时代变化,创造思维是人类在劳作的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历史结晶。正是凭借着这种思维能力,人类才创造出灿烂繁荣和绚丽多彩的文明社会。 也基于创造思维,人类不断认识客观现象、积累经验调试主观感受,把握和认识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 但是影响创造思维的现实因素较多,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文化层面、社会环境等。 因而,“一切以条件、地点和实践为转移”,不断培育创造思维发展的现实沃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9]这为“创造”“梦想”为内涵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范畴保障,更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发展的天然“聚宝盆”。

谋划好落实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举措,以构筑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推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大发展大繁荣,一道共创共享中华民族的新梦想。伟大梦想精神不是“伟大”“梦想”和“精神”的简单叠加,伟大梦想精神是党的理论发展现实结晶。 梦想是人们基于现实对美好生活的特殊向往,源自于现实生活,但皆高于现实生活标准和人们的期望。换言之,“梦想总是要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客观现实相联系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了,梦想也会相应变化”。[10]因此,可以说梦想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具体的,可见的,有其生成的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 中华民族是拥有梦想的伟大民族,有着寻梦追梦圆梦的民族魄力,贯穿在个体情感集合的知、情、意和行的实践过程,多层次地反映在具体事件的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投身于逐梦圆梦的伟大接续的历史长河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时代巨变和历史巨变,以伊力哈穆为主的时代干将们并没有手忙脚乱,没有不知所措,更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始终胸怀梦想,理解历史发展的先进性,承担起引领村民主动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的责任,创造出一个璀璨夺目的团结故事。 坚持团结身边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耐心地向广大群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与时俱进的更新工作作风。把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内转为自觉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生产生活的具体事件中。 坚持与身边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做好周密地调查研究,维护国家荣誉、安全和利益。始终坚持把梦想精神内化为自我豪迈的乐观主义与科学的冷静理性。即“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狡猾取巧,以为别人是可以任意玩弄的傻瓜而唯独自己机灵得不行,早晚是要跌跤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实话。 谁怎么样,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即使开头没看明白,过一段时间也会看明白。 ”[11]伊力哈穆等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过程中打开了自我创新思维空间,拓展了自我创造创新意识,用好了非常规发展的路径选择,适时优化积肥计划和主渠改线的施工方案。 始终坚持工作、坚持斗争,做到不犹豫、不气馁、不观望、不等待,积极解决工作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以“团结”“奋斗”精神相统一的时代泰山挑工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12]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始终是推动各族成员过上幸福生活的“压舱石”,生动地集中在为万世开太平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始末,贯穿在由革命引起的道德和精神交织融合道义点上。共同体理论认为,共同体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13]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集中表达,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是在几千年自在发展史和百年自觉发展史交织的基础上的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证明,但凡是较大的事件都是团队完成的,不单单是个人能力问题的简单相加。 “势单力薄联络诸侯”“实力未够,就自己做车箱,挂人家的火车头”“三个和尚取水的故事”,这都是团结合作的鲜明事例。 没有桃园三结义,卖履的刘备怎能三鼎天下;没有汉初三杰及豪杰们的团结奋斗,怎么会有刘邦的大汉王朝。

不管是面对灾难磨练,还是经历波折和多次难关,以伊力哈穆为代表的时代个体们生生不息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嬗变之精神,与时俱进地将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融入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的历史长河中。如“三年前,二十七岁的伊力哈穆,不顾自己年龄已经偏大,根据公社党委的安排,作为新招收的青年工人的带队者,离开伊利,到乌鲁木齐一个机床厂学习镗工。他决心做一个产业工人,为祖国的工业化贡献自己的热汗和心血。 ”[14]面对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伊力哈穆义无反顾地以“团结”“奋斗”的情愫服从于家国发展的大趋势,以崇高的时代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理念做好家国发展的“先行者”,成为全民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时代“领头雁”。 再如“热依穆”这般的人,身上不免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用他们热心、勤恳、实际、清醒而且坚定可靠的品行构成我们党各项事业的支柱,构成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基石,构成了共和国发展的大厦之柱。即“基层工作非常重要,共和国的大厦就靠我们的基层撑着。”[15]他们用“最朴素”和“最不起眼”的行为谱写着当代中华儿女的赞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让人尤为惊叹和感动的是,伊力哈穆等人始终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拥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驱散笼罩在身边人头上的阴云,温暖着一颗颗善良却难免粗疏和软弱的心,构成了一道道平凡却也稳妥的情感堤防。 经常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这样一群人,一边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升自己为事为人为学的深度和广度,一边以“青年有为”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托起民族的脊梁,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激励着身边人,以“小我”之精神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石。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在政治上坚决维护、在行动上步调一致、在心里上忠诚爱戴、在感情真诚拥护,……始终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时代坐标,也是民族精神历史链条的鲜明反映,更是民族精神风范深厚的延续。 伊力哈穆般的人之所以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历史奇迹,离不开他们心中有党有国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也离不开同时间赛跑的不同身份群体的强大合力,更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召唤。 静心想想,如果没有这种伟大的“创造”“梦想”“团结”“奋斗”的精神,不可能轻易出现战胜困难和筑牢人心防线的团结故事。 因此,与时俱进地厚植新时代各族群众的物质基础,不断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需求,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大力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用微言微行生动诠释着当代伟大的民族精神,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时代模范。

三、摭拾与构建: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情感空间的双向互动

民族精神延绵而不绝、屹立而不倒,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在学理和事实层面的操作指南。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内核,传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凝聚民心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广度深度,筑牢情感空间的人心防线和民族精神价值共识基础上的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认同, 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主客体内容的深刻变革。 即“思想、观念、意识上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7]民族精神正是基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得以总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贯穿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过程中得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同时,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不断调试、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质的核心要义。

从互动的第一个层面来看,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厚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的主阵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守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实施和持续发展,最终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各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培育,逐步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进一步巩固好和发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主阵地主渠道。 即“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18]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折射出鲜明的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双向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建构提供政策引领和学理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命题,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之变、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下、审视未来,自主自觉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在当下的学习、未来的工作和崇高的信念的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9]以人民立场、问题导向、整体赋能、有机互动和持续开放的基本理念做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筑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要积极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容和载体新路径,认真分析创建环境、文化氛围、服务体系、治理标准和群众参与度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逐步实现具体化、形象化和落地化新局面,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逐步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新局面,从根本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拓展社会实践空间,推动各民族“在一起”的情感价值的发展,夯实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高度、广度、融度、温度的新境界。 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拓展区域间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领域。 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载体、宣传方式、话语体系把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础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在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生产劳动和政治参与中,尤其在广大乡村地区培养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队伍,以“乡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空间,让各族群众了解、认识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用何种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自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社会教育,自觉地在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中引入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宽区域间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空间。 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这是保障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积极交流和深度交融的宝贵经验。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国家、个人和法治意识,聚集群众家国情怀,拓宽宣传教育主渠道,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和载体,用心用力构筑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领域网络防线。

从互动的第二个层面来看,以创新、梦想、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联结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空间提供新动力新机遇新途径。认同是事物在意识范畴的集中反映,是对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价值认同、情感作为和精神追求,这都是作为解读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发展状态的集中体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借用“铸”字的本义,加上一个具有经久而牢不可破的“牢”字,就蕴含着要把中国56个民族的意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熔化”成“永久保持不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解决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22]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与日俱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均GDP已过万,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为此,在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不断引导各民族成员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和享受,共同创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 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23]因此,积极营造透明、公开的宣传环境极其重要。 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外来思想的流变,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命运、“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等主流价值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建构则需解决从为什么到怎么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聚全社会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国情意识。”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树立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在多元、互通、开放和团结等基础上促进交往、交流和交融,推进文化认同这个深层次的认同,处理好共同性和个性的发展关系。 二是靠什么样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4]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古以来各民族你来我往,在不间断的接触、联结和融合的基础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一幅经济富强、政治开明、文化多元、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画卷。 放眼看世界,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不断地推动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断调试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变化,逐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层次的时代价值贯穿在现实的人的情感交融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全过程, 不断地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立足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打造示范品牌,充分将创新、团结等统一地融入到创建示范区的重点工作和整体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区不同民族成员交往交流交融“在一起”的情感归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加强各族人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民族地区需要深入实施各项文明创建工程,努力提升各族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思想观念,引导其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树立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烈认同。[25]如宁夏固原市提出“六盘儿女一家亲”,将创建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布局中,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开花结果,为打造创新型的宁夏副中心提供不竭动力。 再如宁夏吴忠市推行“585”创建模式,走出了具有吴忠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之路,尤其镶嵌在城市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四部曲”联结社会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干部教育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信心与决心,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果,打造出体现地方优势的创建载体和品牌,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发展、道德规约和民族共同体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构筑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 价值是认同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行动的先导与支柱,提供着道德和行为准则。[26]让每个公民、每个民族的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魅力,进一步凸显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记忆的认同,“在一起”的归属感意识像经济活动一样深深嵌入到社会成员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交往活动中, 进一步以团结天然情感凝聚筑牢社会团结能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空间。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表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精神支撑、情感空间和实践场所,更为个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提供了新的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一方面应该珍视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防范风险。 ”民族团结是民族精神的生命线,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主导叙事。 放眼中国的历史,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本然”和“应然”的统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发展的“根”与“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各民族成员都处在大流动、大融居的环境下,更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去追逐共有情感基础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依归,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走“差异互补、互联互融、求同存异的共生之路”[27]。 正所谓无论身居何处、官至何品,作为现实的人都附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基础上主动地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情感空间,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实际中,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全过程。 “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28]因此,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动态中,把个体情感、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一起来,构建行之有效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重塑个体范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重要的价值遵循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夯实了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融入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具体过程,“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29]以《这边风景》中伊里哈穆等人的时代精神品格和自我奋斗的价值追求不断校对新时代各民族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实践路径,激励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建构的再认识,引导个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信心和决心,形成团结奋进新征程,同心凝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真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