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023-04-19 14:08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怀周学校尚新江
天津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灯泡深度探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怀周学校 尚新江

深度学习理念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后被引入教育学领域,并做出别样的解读。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投入,通过学习实现健康发展、获得有意义的体验。为了支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围绕其特征,按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反思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经历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关键能力、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度学习的前提

陈献章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明在学习过程中疑问十分关键,而科学实验是观察客观现象、深挖科学知识、探寻科学本质的一项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从物质世界现象中发现问题是实验的中心线索,决定学习走向,影响着深度学习效果。因此,发现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为了发生深度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质疑,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能力发展情况,在引导其发现问题时,要尽量利用或还原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客观现象,避免难度过大,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以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教学为例,本课通过实验带领学生了解纸的构造与性质,掌握纸的神奇特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围绕纸的功能与特性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走向学习深处,探寻知识的本质。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改造纸,取出实验中需要的白纸跟随微视频讲解将其折叠为瓦楞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纸的性能探究实验做好准备,对比改造前后纸性能的变化;二是发现纸的新特点。改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可以看出白纸折叠后形状与宽度发生改变,继续指导学生尝试折叠钢尺、硬塑料直尺、铅笔等物品,对比折叠这些物品的感受,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纸容易折叠,其他材料的物品难以折叠呢?”使学生的思维聚焦关于纸易折叠、可塑性强特点的思考,使其开始关注纸的特点,对平凡的纸产生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改造中获得的瓦楞状纸完成“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任务,在“按一按”中,取白纸与瓦楞状纸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在白纸上,另一只手按在瓦楞状纸上,体验两只手的感觉,观察纸的变化,使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瓦楞状纸能够在按压时弹回?”在“放一放”中,教师指导学生取具有一定厚度且厚度相等的物品,如字典,物品间隔一定距离分置两侧,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先后搭接在物品上,纸中间部位悬空,并向纸中间放置具有一定重量的物品,应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两次放置物品的顺序与品类一致,使学生观察纸的承重能力,发现问题:“为什么瓦楞状纸承重能力强?”在“摸一摸”中,教师引导学生接一杯热水,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放在热水杯一侧,隔纸感受杯身的温度,通过体验与感受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隔着瓦楞状纸基本感受不到温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示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被激发,让学生朝着科学现象背后的知识走去,解决问题的热情高涨,渴望探寻能够解释实验现象的知识。基于此,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表达,从思维与肢体两个层面完成活动,对实验探究有了初步体验,激发了联想,拓展了思考广度与深度,使深度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保障

深度学习的发生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体验上产生的,需要学生主动运用知识经验、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问题,对新知内涵进行加工、理解,自主完成新知构建,从而进一步丰富活动与体验,在联想和知识结构化中把握知识本质。因此,深度学习必须以学生经历解决问题、主导解决问题过程为保障,经由亲身探索习得知识,摆脱学习的被动性、肤浅性、机械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内容浅显,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依靠学生一己之力容易出现探究过程不完整的情况,导致问题解决方案片面,因此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全面认识问题,进一步加深思考,促进新的思路与创意形成。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教学为例,本节课利用“手电筒亮起来了”使学生发现问题“手电筒里的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找到答案,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引导联想、猜测。发现问题后先组织小组内自由交流,调用知识经验浅谈解决问题的想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手电筒使用时无需插电,由电池提供电能,从而确定手电筒亮起来的基础物质条件为电池和灯泡,但是并不清楚如何连接、组装,进而提出假设:要想知道手电筒中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需要探究电池和灯泡之间的连接。

第二,组织探究、实践。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察小灯泡”与“点亮小灯泡”两项任务,提供1 只小灯泡、2 根导线、1 节1.5v 干电池,使学生探究并还原手电筒中灯泡与电池组成结构的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小灯泡”任务,学生了解其内部结构与连接情况,对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的作用做出推测,充分了解实验材料,为后续画连接示意图和动手连接做好准备。“点亮小灯泡”任务要求组内商讨使灯泡发光的方案,画出电池、导线、灯泡的连接示意图,讨论后将小组提出的不同方案汇总,并由教师做出补充,形成9 种连接方式,每个小组任选3 种,连接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为了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失败,每种连接形式应重复实验2 ~3 次。

第三,汇报结果、找到答案。实践结束后,组间交流点亮灯泡的方法,分析点亮与不能点亮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从中找到共同点,能够点亮灯泡的连接方案中均形成了完整的闭合电路,使电流从电池正极产生,再回流到电池负极,经过灯丝部分使灯泡发亮,确定答案,脑海中“电路”的概念更加完善,学生通过这一答案对电器工作的原因有了深刻理解。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疑惑与兴趣开启观察、实验,先联想已有知识解决能够处理的问题,并有根据地提出猜想和假设,使解决问题有具体的方向;且合作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们在交流想法、演示操作中完成与学科内容的深度交互,逐步感知知识与探究的意义,强化科学学科的实验思想;总结实验结论中的共性,确定问题答案,找到知识本质,建构基本概念与新知,使学生经历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结构,支持深度学习发生和高阶思维发展。

三、引导学生延伸问题——深度学习延续

科学知识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结合学科特性,科学实验教学也不应止步于课堂,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运用知识的体验,感受知识对生活和对社会的价值,使学习上升到树立观念、熏陶情感的高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延伸问题,将深度学习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成为学习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并不成熟,单凭自己观察生活现象完成迁移、运用、创造具有极大的困境,仍然需要教师利用问题、情境或任务引导,将延伸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并非知识单独应用过程。

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制作钟摆”教学为例,本节课通过实验“制作1 分钟摆动60 次钟摆”使学生认识到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为了延续有关科学观念的核心问题,使学生迁移运用实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在拓展环节创设真实的情境,布置新的实验任务。

通过“景区设计钟摆”情境,引出制作一分钟摆动30 次与摆动120 次钟摆任务。景区想设计一分钟摆动30 次、60 次、120 次钟摆作为景观装饰,同时发挥与游客互动的作用,鼓励学生应用本节课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帮助景区完成设计。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与数据。

有的小组根据“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的原理分析出,一分钟摆动30次慢于60 次,说明摆绳长度长,实验中直接在一分钟60 次钟摆摆绳长度基础上调长,通过逐步调整确定摆绳长度;而一分钟摆动120 次快于60 次,说明摆绳长度短,实验中直接在一分钟60 次钟摆摆绳长度基础上调短,再逐步调整确定摆绳长度。

有的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一分钟摆动60 次的钟摆摆绳是一个固定值,推理该结论也适合其他规格的钟摆,形成另一种实验探究形式。学生直接基于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一分钟摆动30 次与120 次钟摆的摆绳长度,再通过实验验证,虽然验证上述方法错误,但在拓展实验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真正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够把握知识本质,也能够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到新的开放性情境中,学生依然能够利用实验中的结论、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能够从复杂的生活问题中抽象出问题的核心,直击问题本质,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由此使学生经历迁移与创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将喜欢探寻本质的习惯固化,支持深度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理解学科学、用科学以及科学实验的现实意义,并内化为科学探究精神。

四、引导学生反思问题——深度学习证明

价值与评判也是深度学习的一大特征,是指理解与反思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价值评判,是学生固化科学实验思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正确判断才说明真正完成了深度学习。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反思关于科学现象的猜想、为验证猜想制定的实验计划、实验中的错误、总结应该注意的事项、对比与同学想法的异同、探究结果的异同、评判实验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积累经验,将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固化为学科思维,实现素养发展,并从中正确认识学科课程,客观评价科学实验的意义,充分证明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为例,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探究中的核心问题,串联起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表对知识的看法。本课实验教学通过水加热会产生漂浮白雾现象使学生提出问题:“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实验”和“收集产生气体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路回到实验探究开始,谈一谈每个阶段内心的想法、认知变化以及知识理解。该过程与教学评价类似,但以学生主导价值评判,教师可以提供指标或主题,要保证由学生完成。本课价值与评判情况如下:

第一,引导学生围绕实验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展开评判。学生表示通过实验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两者的本质差异,发现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密切,运用知识可以对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做出区分,实验学习对自身以科学视角观察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验操作环节发现,收集气体时仍然存在气体泄漏问题,应对实验进行改进,实验前白醋与小苏打应处于分离状态,待容器全部组装完毕且经过密闭性检测后再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并利用合适的容器收集气体。同时,学生提出通过实验只能证明有气体产生,判断变化性质,无法对气体类型或产生物质种类进行判断。

第二,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过程主动质疑、批判与评价。有的学生提出本次实验中白醋与小苏打剧烈反应后产生大量气泡,猜测有气体产生,由于未看到颜色变化、未闻到气味,小组成员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且透明的物质,但这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实验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即使气体存在味道也闻不到,因此,通过实验不可以判断气体的味道。教师将学生提到的情况作为典型,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在科学实验中要尊重实验事实,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为对应关系,推动学生形成科学态度。

科学实验是重事实、重实践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向学生传递着辩证、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应引申到学习上,使学生既要认识知识的正面价值,也要警惕知识产生的束缚;既要积极主动内化知识,也要保持客观态度,认识到思维方法、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保持合适的距离;既要积极主动学习,也要对学习过程有批判反思的态度,从而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经历价值与评判,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支持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支持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初衷,但这里的学会学习不仅是掌握学习方法,还是使学生拥有独立完成科学实验、探究实验过程的能力,对知识的认识超越符号、单一的知识点,以及能够从实验中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指向全面培养人、发展人。因此,要从深度学习的整体考虑,明确其发生前提,支持深度学习发生,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体验、深入思考、联系建构、迁移创造,自觉发展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灯泡深度探究
“灯泡”诞生记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灯泡创意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