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证书制度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4-22 02:50黄仕珍
装备制造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证书实训技能

岑 华,黄仕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0 引言

智能制造是当前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领域,其对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智能制造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灵活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品质、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1]。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是未来工业生产、设计、管理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智能制造作为竞争力的关键,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节能环保水平。

2021 年颁布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将本职业分别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和九个职业方向,给职业培训、专业能力及相关知识要求等方面制定了标准[2]。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多学科融合,涉及计算机科学、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3]。同时,智能制造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对于具备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水平证书结合起来,实施“1+X 证书制度”。1+X 证书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是指培养学生获得1 个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和X 个行业或地方认证的职业能力证书。该制度旨在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弥补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本领。推行“1+X 证书制度”试点是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设计[4]。通过深化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

本文分析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1+X 证书制度为契机构建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结合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出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智能制造人才评价标准,为高职院校实施1+X 证书制度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1 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2020 年人社部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调研得出智能制造产业从业人员中高职学生占比最高为39.48%。报告指出,到2025 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计将达到900 万人,人才缺口估计达到450 万人。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旺盛与其人才供给短缺的矛盾已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不足。人才培养缺少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缺乏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难以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二是教学内容滞后。专业课程建设滞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实际需求不符,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又不能满足智能制造技术发展需求。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智能制造领域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前沿技术,但是目前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 1+X 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2.1 构建“四合贯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学校深入研究本地产业特点、人才需求,找准智能制造专业群发展定位,主动适应本地有色金属、矿业开采等产业的智能制造装备转型升级。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实施“智能+”专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打造高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5]。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通过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构建“四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既熟练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考取多本职业等级证书、具有多种跨岗能力和多种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6]。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简称“四合”)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载体,构建“四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旨在深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改革,通过多方协作,多元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3)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实现1+X 证书制度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紧密结合1+X 证书制度,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多证书”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要根据智能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培养的人才具有最新的技术知识;二要结合1+X 证书制度要求,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三要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产学合作项目,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综合能力。

2.2 构建“课证融通”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1)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选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四个专业组成。专业群对应有色金属产业链前沿的数字化设计领域、中断自动化生产领域、后期智能设备操作维护领域。构建“岗课衔接、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群内专业产业背景相同、技术基础相通、专业领域相近、就业岗位相关,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对接岗位群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智能工匠人才产出的质量。紧盯有色冶金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岗位群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融入专业教学标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重塑课程理念、重组课程内容、重构“平台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其中“平台共享”是指专业群通用的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核心分立”是指针对专业领域开设的专精性课程,“拓展互选”是指学生自行选修群内其他专业的模块课程1 至2 门及完成1 项综合项目课程。

(3)以“一专多能”为原则打造“模块化”课程。充分调研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深入了解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前沿发展,把机械、机电、机器人等多个专业模块、岗位典型项目、技能大赛项目、X 证书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例如开发“有色金属产品智能物流生产线”等企业岗位特色项目,加入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机电一体化”等比赛项目、“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数控车铣加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以宽基础夯实“一专”,以活模块强化“多能”,形成由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群。

2.3 建设“1+X”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和重要保障。

(1)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019 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 证书试点,学校根据1+X 证书制度的要求,升级现有专业实训设备,整理盘活实训资源,分级分类建设专业实训室,分别是初级“基础技术实训”、中级“专项技术实训”和高级“综合技能实训”。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1+X”证书省级考核中心,依据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机器人应用编程岗位技能需求特征,建设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平台。

(2)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实际工业应用场景,高标准建设1+X 证书技能等级考核平台,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和充满挑战的实训场地。建设VR 智慧实训中心,采用VR/AR 等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以企业对机器人应用人才“初-中-高”三个岗位技能级别的原则进行划分,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层次与实践技能等级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完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培训体系。通过配置不同实训模块形成不同岗位技能级别进行实训操作,考核学生在多种机器人功能作业产品方面的安装、调试、编程与操作等技术运用能力,在具备X 证书培训考核功能的同时,建设“产学研赛创培”六位一体、开放共享、示范特色的高水平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3)提升基地服务社会能力。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产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实施“1+X”证书制度后,高职学生获得的技能证书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为产业和社会提供更多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与X 证书有关技能培训和研修班,为企业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有色集团合作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储备和应用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支撑。学校组建机器人技术团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此外,学校可以针对某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设备进行评估,为企业提供优化方案和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社会服务举措有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入发展,更好地为产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2.4 培养“1+X”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1+X”证书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体制,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1)建立培训与评价机制。学校积极申报1+X 证书制度试点,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把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1+X 证书制度、证书标准以及相关培训考核要求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X 证书技能培训,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增加1+X 证书师资培训并获取培训师、考核师证书。建立激励机制,如给“双师型”教师提升课时费、职称晋升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多措并举建设一支符合1+X 证书制度试点要求的职业教育双师型、结构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建立教师下企业机制。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和机械行业委员会,紧密联系X 证书考核机构和相关智能制造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推动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依托省级示范特色实训基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企业“智转数改”实际需求,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面向产业工人等开展X 证书培训,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

3 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智能制造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人才的职业素养、跨学科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思想品德评价。秉承“厚德强技,修行致远”的校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因此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放在人才评价的首位,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工匠精神,综合考察评价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等方面。

(2)专业能力评价。将X 证书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按1+X 证书的要求,开展标准化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给出对应的分值或等级评价。智能制造涉及许多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因此除了要考核评价学生本专业的技能水平,还要考核评价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技能水平,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机械设计、电气控制等方面。

(3)综合能力评价。除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评价要素。注重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逻辑分析等。与他人合作完成团队任务的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协作和领导等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工具,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4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专业建设与证书试点建设相结合,修订与X 证书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岗课衔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培养智能制造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证书实训技能
高级技能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录证书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