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视域下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

2023-04-24 06:29马萌李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育劳动德育

马萌 李静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劳育德”,本文以班庄小学为例,对其劳动教育评价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实施情况、保障机制情况和学生劳动素养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期望通过这些意见可以给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带来实质性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劳育德 班庄小学 劳动教育 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39

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劳动教育的质量。为了保证劳动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做好劳动教育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但在实际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班庄小学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遇到了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给班庄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出现了许多教育评价不合理的情况,无法达到“以劳育德”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对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教育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劳动教育评价工作。

一、“以劳育德”概述

1.“以劳育德”的基本含义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育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劳育德”指的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期间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劳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多渠道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以劳育德”并不是将劳动教育和德育两者机械地叠加起来,而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从而诞生一个新的事物,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以劳育德”的特征

相较于其他教育方式,“以劳育德”具有其明显的教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四点。首先是教育性,这是“以劳育德”根本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劳动教育只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借助劳动教育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体验、各种校园和社会劳动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是有机性,有机性表明了“以劳育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将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再次是生成性,通过“以劳育德”可以超越原来的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本质,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这个新的整体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最后是量力性,“以劳育德”的开展受到区域影响和教育对象的影响。不同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会给“以劳育德”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量力而为”,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3.“以劳育德”的必要性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开展“以劳育德”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具体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融入基础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与实践来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而“以劳育德”则是其中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生的德育。第二,“以劳育德”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德育的实践性,让教师认识当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优化劳动教育,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第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因此,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班庄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了解,“以劳育德”作为当下一种重要教育任务,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情况,本文以班庄小学为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全面了解劳动教育评价的情况。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总共向学生和教师发放了200份问卷,其中学生和全体教师员工各占100份,回收率达到100%。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现在班庄小学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情况,其中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德育培养的质量。在实际中,现在班庄小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小学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同时因为教学资源比较紧张等问题,部分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评价工作就无法有效进行,对于课程设置评价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在研学活动专题上,学校也没有利用相关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来开展相应的主题式劳动教育,给实际“以劳育德”教学带来了阻碍。在对课程设置评价方面,也没有进行专门研讨,特别是学科融合方面。针对课程设置合理性评价,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应的探索,也没有制定一个评价指标,都由学校与教师自行安排。

2.教学实施情况

在“以劳育德”视阈下,教学实施情况需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同时开展合适的教学评价,确保劳动教学的合理性。但目前,班庄小学劳动教学评价并不合理,比如没有针对学习阶段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对于低年级学生劳动启蒙方面没有进行相应的评判,导致低年级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对于高年级学生,也没有编制相关的劳动习惯和卫生教学评价标准。同时在教学形式上,都是以学生的劳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也是以这方面为主,没有开设以学生劳动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相关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以劳育德”就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以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

3.保障机制情况

保障机制主要分为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首先是制度保障,目前班庄小学虽然编写了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了教学目标,即“以劳育德”,但在活动设计和考核评价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制度缺失的情况,比如对于学生缺乏定期考核的制度,无法对学生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其次是师资保障,当下班庄小学缺乏健全的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对于评价标准也没有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培訓活动和激励机制缺失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给“以劳育德”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一定阻碍,无法准确进行劳动教学质量评判。再次是经费投入,对于“以劳育德”教学活动的开展,充足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科学筹划,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标准,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后是安全保障,安全是“以劳育德”教学活动开展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通过强化风险意识和建立风险防控方案来保障安全。但目前班庄小学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以劳育德”视域下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以劳育德”作为当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以劳育德”视域下劳动活动开展的导向,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劳动课程规范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可以知道,班庄小学在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特别是在教育评价方面,其中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评价过于简单,沒有形成“以劳育德”的评价体系。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很少全程陪伴与指导,只是在刚开始对学生进行讲解,待整个劳动过程完成后再进行简单的评价。对于表现特别突出或者个别表现不积极等学生会提出相应的表扬或批评,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

第二,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劳动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对于一些评价指标无法很好地进行量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劳动行为的指导与评价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全凭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具有随意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结果评价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劳动任务。而这与“以劳育德”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是相悖离的,在“以劳育德”视域下,劳动教育应更关注考核与评价劳动过程。

四、“以劳育德”视阈下完善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实现“以劳育德”教学目标,班庄小学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要想实现“以劳育德”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念,充分认识“以劳育德”的重要性。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中,具体内容应包括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等。通过将这些内容纳入考核内容中,就能够更好地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原先的教学评价观念,即只注重劳动结果,对于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和素质不加以重视。教师要充分了解立德树人,正确认识“以劳育德”。同时在平时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念,确保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评价。

2.强化过程,多元评价

当下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着只注重劳动结果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实现“以劳育德”,学校需要强化过程,开展多元评价。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针对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考查项目,让学生自行评价,分析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然后再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评价。通过多元主体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劳动教育评价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过程,在实际评价中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实现客观评价,学校教师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保证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实际中,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确保劳动教育评价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实现“以劳育德”的目的。同时建立公示、审核制度,对劳动教育过程与形式进行客观的评价,避免出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分类公示与审核的内容,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此外,学校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借助激励制度促使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劳动教育评价能力,避免出现评价不客观或者不准确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劳动教育的德育指标,综合考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确保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够得到提升。

4.掌握评价语式,保证评价质量

为了更好地将德育元素融入劳动教学中,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评价语式。通过准确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劳动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传统劳动教育评价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一般只会使用“好”“漂亮”“非常好”等简单词汇。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也不利于评价的深入。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扬长避短”的评价方式。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看法,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总结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不足和闪光点。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原因,通过“你觉得他们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劳动结果比较优秀是靠什么秘诀”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身在德育方面的不足,然后根据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以劳育德”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劳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现在很多小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实际中,学校需要改变自身错误的教学评价理念,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素养考核中,确保“以劳育德”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同时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以此来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元化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有据可依,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最后,教师需要掌握评价语式,借助语言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 翁成福、姚光炳、翁成燕《基于“以劳育德”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今日教育》2022年第4期。

[2] 于春玲、万美君《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

[3] 万科举《浅析新时代下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反思与优化》,《文理导航》2021年第7期。

[4] 张道致《如何通过劳动课程树立“以劳育德”理念》,《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10期。

[5] 梁皓《新时代如何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落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6] 季欣《刍议三全育人指导下的研究生以劳育德体系构建》,《高教论坛》2020年第5期。

(马萌,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李静,二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

(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科学2021年“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劳育德”视域下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育劳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