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023-05-10 00:54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3年3期
关键词:透光率耕作叶面积

林 东

(民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民乐 73450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对我国粮食安全、畜牧产业以及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1]。维持高产、提质增产一直是玉米研究的重点。玉米产量的提高除了优良品种的选育,还有赖于栽培措施的优化和耕作模式的改进。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采用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好的土壤环境[2]。

覆盖作为人工调控土壤温度、水分的有效措施,能够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而增强水分利用,提高土壤温度[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生态条件和热量平衡,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矿化,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产增收效果明显[4]。秸秆覆盖的研究已经在诸多作物上取得了成果,通过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保肥保水性[5]。地膜覆盖则能够在作物生长前期起到保温保水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杨睿等[6]研究表明,地膜覆盖下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刘燕青等[7]认为,秸秆覆盖可减少土壤无效蒸发20%-90%,在一定条件下会阻隔降雨入渗,但也会抑制潜水蒸发和返盐,最终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前人有关地表覆盖的研究多集中在地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方面[8-9],没有系统地对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本试验以‘金穗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覆盖模式,研究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探索覆盖模式下玉米产量形成的机制,从而为玉米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于2020年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进行,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1mm,无霜期140d。土壤类型为灰钙土,土壤基础肥力为:土有机质含量18.57g/kg,pH值8.2,碱解氮含量128.35mg/kg、速效磷含量48.26mg/kg、速效钾含量112.38mg/kg,上茬作物为小麦。试验玉米品种为“金穗3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6种覆盖模式,分别为平作无覆盖(T1)作为对照,平作覆膜(T2),平作秸秆覆盖(T3),垄作无覆盖(T4),垄作覆膜(T5),垄作秸秆覆盖(T6),均为等行距种植,行距60cm,垄高约15cm,小区面积60m2,重复3次。秸秆覆盖将玉米秸秆按7500kg/hm2均匀铺在垄上和行间。在播种前,结合施肥进行旋耕和施肥,施入氮肥(N)250kg/hm2,磷肥(P2O5)165kg/hm2,钾肥(K2O)75kg/hm2作为种肥,在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N)80kg/hm2,于4月2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9月28日收获。其他管理同当地高产栽培模式。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叶面积的测定

叶面积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初期和乳熟期进行测定,在各个试验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取3株玉米,取下所有叶片,迅速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并计算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cm2)=长(cm)×宽(cm)×0.7[10]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1.3.2 冠层透光率的测定

在玉米水泡期(R2),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于9:00-14:00用作物冠层分析仪测定植株底层(距地面15cm)、穗位(棒三叶)和冠层顶部入射光合有效辐射量,每一层在行间以对角线方向上测定5个点,取平均值,计算各层光能截获率。计算透光率,通过Beer定律计算出消光系数K,计算式为:

TPAR=I/I0×100%

K=-ln(1-FIPAR)/LAI

公式中:I为群体在不同高度的辐射截获量,I0为冠层顶部的辐射截获量,FIPAR为冠层辐射截获率,LAI为叶面积指数。

1.3.3 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将上部模型在-0.5m增加1层零层板,作为上部结构的1层考虑,同时输入地面荷载,其中包括地面作法,堆载,覆土等,以便在基础设计中导荷至基础[2]。

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初、乳熟期和成熟期,采用烘干法测定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花后积累量和花后单株干物质贡献率。

TPAK= DMAY-TDMP

CPAK= TPAK/DMAY×100%

公式中,TPAK为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g);DMAY为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g);TDMP为花前干物质积累量;CPAK为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

1.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玉米实收进行测产,每个处理选择5株玉米带回实验室进行考种,测定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

根系的测定采用CI-600根系监测系统,在每个小区播种前安装直径为7cm,长度 200cm的根窗,根窗与地面夹角30度,地上部留15cm,用黑色橡皮套固定,底部用橡胶盖封口,防止土壤和雨水进入,分别在玉米抽雄期用扫描仪扫描根管周围根系分布,用WinRHIZOTron分析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是决定植被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由图1可知,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抽雄期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拔节期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各处理均显著高于T1,T3、T4和T6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表现为T5>T2>T6>T3>T4>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6.99%、6.13%、2.27%、19.26%和15.40%。灌浆期各处理变化趋势和抽雄期相似,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在乳熟期,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是T2处理,T1处理最低,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1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下玉米叶面积指数

2.2 耕作类型覆盖模式对旱作春玉米透光率和消光系数的影响

透光率反映群体内光能辐射分布与群体结构关系的重要参数,透光率越低,光能的截获量越大。由表1可知,处理不同层位透光率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各部位的透光率表现为T5<T2<T6<T3<T4<T1,T5处理最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消光系数T5处理最大,和T2、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1 耕作类型覆盖模式下旱作春玉米透光率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3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干物质积累量反映植株光合生成能力。由表2知,不同覆盖模式处理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拔节期,T5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T3和T1差异不显著,T4处理显著低于T1处理,其他处理均高于T1处理。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5>T2>T6>T3>T4>T1处理,T4和T1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T1处理,T2和T6、T3和T4间差异不显著。在灌浆期,各处理表现为T5>T2>T6>T3>T4>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8.96%、10.01%、4.23%、22.62%和11.36%。乳熟期变化趋势和灌浆期相似。在成熟期,T3和T4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显著高于T1处理,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2.67%、6.30%、4.16%、16.65%和9.87%。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T5>T2>T6>T3>T4>T1,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各处理均高于T1,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0.91%、5.65%、4.37%、15.55%和8.86%。花后干物质贡献率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T2,各处理均显著高于T1。

表2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覆盖模式对玉米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穗数和穗行数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行粒数表现为T5>T2>T6>T3>T4>T1,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9.58%、5.12%、3.75%、12.10%和5.81%。千粒重各处理均显著高于T1,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5.65%、3.63%、1.61%、6.51%和4.77%,T5处理的千粒重最大,和T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T2、T3和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鲜穗产量表现为T5>T2>T6>T3>T4>T1,各处理显著高于T1,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25.71%、16.48%、14.95%、29.75%和21.77%,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5处理的产量最高。

表3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5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覆盖模式下根系形态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根系总长表现为T5>T2>T6>T3>T4>T1,T3和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4.01%、7.00%、3.11%、17.41%和8.75%。根系总表面积表现为T5>T2>T6>T3>T4>T1,T2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26.65%、10.91%、4.36%、28.11%和15.05%。根体积变化趋势和根表面积相似。根尖数除了T4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T1,T2、T3、T4、T5和T6分别比T1高出14.39%、8.65%、4.76%、20.51%和12.98%。

表4 不同耕作类型和覆盖模式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改善耕作方式和覆盖栽培技术既增加土壤温湿度,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还可以降低土壤水分损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11]。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是衡量群体质量好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12]。本研究结果表明,几种耕作和覆盖模式均对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有较好的效果,叶面积大小和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垄作覆膜、平作覆膜、垄作秸秆覆盖、平作秸秆覆盖、垄作无覆盖、平作无覆盖,其中垄作覆膜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一方面,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蒸发散失的热量减少,地膜附着的水汽使长波辐射向外散射受阻,下层水分迁移到达表层土壤,从而达到增湿保墒的作用[13]。另一方面,垄作使玉米田间小气候得到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耕层主壤结构,协调了土壤三相比,有利于根系的下扎,提高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促进了植株的健壮生长[14]。本研究表明,垄作覆膜模式的透光率最小,说明扩大行距使叶片行间的生长空间相对加大,叶片的形态变得较为舒展,改善了叶片角度,透光率的增加有利于下部叶片的光能吸收。

玉米产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受到土壤、水、热、肥等条件的影响[15],覆盖栽培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来影响产量[16]。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组成小麦产量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玉米籽粒产量[17]。本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够增加玉米产量,主要是通过增加穗行数和千粒重来实现的,且垄作覆膜模式的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可能是因为垄作覆膜促进了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加行粒数和千粒重,使玉米产量得到提高。

根系在作物的固定、吸收、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作物生长的关键[18],大量研究表明,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吸收土壤养分,提高合成、分泌活性,为地上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19]。根系的生长不仅需要疏松的土壤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还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因此,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土壤的微环境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产量[20]。本研究表明,改善耕作和覆盖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加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垄作覆膜模式根系生长指标最好,可能是垄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加厚土壤熟化层,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覆膜能够改善土壤水热,协调土壤环境。综合比较,垄作覆膜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根系生长最优,其次是平作覆膜。表明垄作覆膜对玉米生长促进作用较明显,是较好的土壤表层覆盖模式。但是本试验仅研究了当季玉米生长状况,还应根据土壤养分、物理性状及玉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透光率耕作叶面积
不同透光率果袋对黄冠梨鸡爪病发生的影响
光照强度对温室栽培蒲公英风味品质的影响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金属光子晶体的可见光光谱特性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光线入射角及光照强度对日光温室棚膜透光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