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家长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

2023-05-13 12:37郑丽斌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幼儿园

◆郑丽斌 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幼儿园

对4—6 岁幼儿来说,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可以陶冶孩子情操、丰富孩子情感,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功能和免疫力。正是由于儿童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每日教育活动中,教师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动起来。

但没有父母参与和支持的体育教育是不完整的。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运动是老师们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大班幼儿为例,相比中班、小班的孩子,他们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明显增多了。但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即将步入的小学阶段,单纯依靠每周几节的户外课、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条件。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家长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认知偏差问题,与孩子一起运动,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和运动习惯。

一、家长对幼儿体育运动的认知误区

(一)重结果、轻过程

一个孩子的能力如何、素质如何、智力如何、身体如何,是否知礼节,是否懂得上进,是否拥有健全的性格与阳光的学习心态,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形成的。

之前,教师和一些孩子的家长聊天,从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想的是:“再过半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去哪所小学好呢?需要给孩子准备什么呢?”“小学不同于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尤其是上学期最关键,如何让我家孩子平稳过渡呢?”“进入到小学后,主要任务不再是游戏玩乐,而是学习。如何让孩子接受新的学习环境呢?”幼小衔接背景下,大部分幼儿家长关注最多的无非是“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问题,很少有家长提及体育运动。他们觉得幼儿园也有户外体育活动,小学应该差不多。

即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子女的体育锻炼,也知道孩子身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认为孩子的身体素质是自己的责任。换言之,家长们只重结果,而轻过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即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强健的体魄,但为孩子体育教育考虑的却不多。

(二)认知不到位、理解不透彻

事实上,在幼儿园三年期间,多数幼儿家长对儿童体育、儿童运动等方面的认知不足,理解也不够透彻。

严格来讲,儿童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早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跑跑跳跳。目前,现代体育、现代学前教育倡导对幼儿开展的教育要兼顾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的综合发展,这是每一位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生理上,实践活动、体育运动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每一个生命茁壮成长的原动力,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侵扰。心理上,运动能让孩子乐观开朗、保持心情舒畅,给人带来自信,还能锻炼孩子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运动中会慢慢懂得很多生活中的道理,包括人生哲理、社会交往的意义等。

但是,我们当中的不少父母,对幼儿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要知道,幼儿对运动是没有完整的概念的。幼儿眼中的运动,往往是从抽象慢慢再到具体,并且幼儿参与的大多数运动、活动都是被动的,仅有少部分是主动的。那么,作为父母、作为家长,如何掌握住幼儿的这种行为特点,如何科学引导其运动,如何正确鼓励和陪伴他们,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二、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运动习惯

(一)家长应主动更新观念、学习进步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为了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发现,现实生活中孩子喜欢“动”,说白了,就是闲不住。对于5—6岁的大班幼儿来说,体育是抽象的,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概念。因此,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这种“动”的条件和更具氛围及锻炼效果的环境,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孩子来说,运动就是活动。如何让孩子无意识的活动变成有意识的运动,让孩子那些不规范、不健康的行为变成健康有序的运动行为,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无论如何,作为父母,需要强化自己运动健身的意识,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运动。

譬如,不少父母答应孩子周末出去玩,去逛街、去游乐场、去郊游,或者一家人一起完成某件事,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运动习惯。

(二)家长应懂得“见缝插针”,引导孩子运动

比如,某天晚上,或者周末、假期等,孩子电视看累了,又不想睡觉。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给孩子换一个环境,创造一个新的行为环境。累了,肯定要休息。休息好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些简单的道理有必要提前让孩子明白,这对于其步入小学阶段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像这种时候可以带孩子扭扭腰、伸伸臂、踢踢腿、单腿站立练练平衡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着孩子在跳舞毯上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运动,激发孩子的胜负欲。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很多小学生所欠缺的。总之,体育运动不应成为家庭教育、幼小衔接的“盲点”。家长要带着孩子运动起来,这对孩子、对自身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家长应多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运动与吃饭、睡觉一样,是每个人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后,会有专门的体育课、课间操等,并且贯穿整个小学乃至中学生涯。一直到孩子成年,体育运动、体育教育都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由此可见,运动是多么的重要。

在家庭中,家长帮孩子合理地安排一些锻炼时间,有助于孩子补弱项、促强项。毕竟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从小不珍惜这些运动的时间,那将来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中学校园的军训现场,一排排体弱多病被晒晕的少年”。

家庭体育中的一些规则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家庭契约的基本精神。这对于培育优秀的家教、家风,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父母应以平等的、像朋友一样的身份,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体育锻炼计划及其相关的奖惩规则。比如中午做什么、晚上玩什么体育游戏、周末需要完成多少步数等。再如,很多小区、社区街道,晚上或周末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娱乐。这些条件都可以充分借助,家长彼此之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参与进来。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多一些包容,多帮助其他小朋友。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外,孩子在运动中遇到了问题、挫折时,家长应及时陪伴,及时疏导,不让孩子留下心结。事实上,体育运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际关系培养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帮助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应紧跟时代脉搏,避开认知误区,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体育行为的特点等方面的学习,有效引导孩子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要与幼儿园多沟通、多合作,共同为幼儿体育教育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幼儿园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欢乐的幼儿园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爱“上”幼儿园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