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信自立的四个维度

2023-05-19 09:33宋佳乐吴向伟
中华魂 2023年5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

宋佳乐 吴向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立足点。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

一、理论维度: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来源于崇高的理想和历史使命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也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崇高品格,凸显出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强大自信。共产党人的自信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宣称:“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他们指出,无产阶级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但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内在地包含着各国无产阶级的自主和自立。

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根据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胜利,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独立、自觉进行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以铁的事实证明了列宁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根据俄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逐步提出了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开辟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转入主动的强大武器。自从中国人民掌握了这一科学理论,近代世界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这鲜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力量源泉。但是,如果照抄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马克思主义书本,则会给中国革命造成挫折乃至失败。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切认识到,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方针,即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如果不以新的思想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切认识到,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二、文化维度:中国传统文化中自信、自立精神的滋养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自信、自立、自强,追求自主性人格。《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述而》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些古代经典都强调人必须自信自强,积极进取。《老子》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指的是坚持自己的特性,不从众,不随俗。《孔子家语·五仪解》载:“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这些都是强调要保持独立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獨立。《孟子·离娄上》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尽心上》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强调了主体自觉性的积极意义。《周易·象传》曰:“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意思是说君子应保持独立的人格,无所畏惧。陆九渊的《陆集》载:“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原非自立也。”强调人要自立,保持独立性倾向。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成了时代主旋律。这时,开始从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转向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梁启超,他系统阐述了独立自主思想。关于独立的含义及其意义,梁启超指出:“独立者何?不藉他力之扶助,而屹然自立于世界者也。人而不能独立,时曰奴隶,于民法上不认为公民;国而不能独立,时曰附庸,于公法上不认为公国。”关于不独立的原因,天下不独立之人,“其别有二:一曰望人之助者,二曰仰入之庇者”;中国之所以不成为独立国者,“以国民乏独立之德而已”。关于实现独立途径,梁启超指出:“今日欲言独立,当先言个人之独立,乃能言全体之独立;先言道德上之独立,乃能言形势上之独立。”他认为,青少年是中国实现独立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陈天华指出:“励独立之气,复自主之权,集竞争之力,鼓爱国之诚,以与暴我者相抗拒,相角逐,以还吾中国真面目”。邹容疾呼:“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对中国传统自信自立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党的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同志曾对“独立不惧”作出解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独立不惧之谓也。”正是有这种独立不惧的气概,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韧不拔的民族特性;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阐明不可照搬别国模式,而应在独立自主立场上吸收消化别人的好东西。

三、历史维度:历史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外国模式而失败的镜鉴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邓小平同志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环顾二战后的世界,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结果都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苏联效法欧美国家搞民主化改革,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富裕、效率与公平,结果是政权垮台和国家解体。20世纪中叶,非洲一些国家照搬西方发展模式,搞多元化,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繁荣和稳定,反而是军事政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国民经济崩溃,人民困苦不堪。苏东剧变后,又有一些非洲国家继而效法西方民主制度,结果同样是社会混乱不堪、人民生活更加贫穷。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强行推销所谓的“大中东计划”,企图将美国民主制度移植到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事实证明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从格鲁吉亚、乌克兰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都证明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不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安宁与发展,而是服务于西方国家自己的战略利益,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学习,也曾模仿、照搬过西方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欧洲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等,但都行不通,一而再地失败。西方道路行不通,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会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曾一度盛行着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照抄俄国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斗争方式,使中国革命几乎濒临绝境。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曾一度照搬苏联模式,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四、实践维度: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的立足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创造了辉煌历史伟业。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农民占绝大多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大的敌人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环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独立自主地开辟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不同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毛泽东同志依据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个体劳动者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性的实际,采取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确立了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主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人民挺起腰杆站起来,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国发展新要求,一以贯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凭借在任何困难和压力面前都不动摇的独立自主精神、自力更生意志和自立自强决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团结带领人民自強自信,守正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