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背景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问题研究

2023-05-26 02:15綦晓鹏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数字化图书馆

綦晓鹏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图书馆逐渐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服务模式进行全面创新,广泛开展智慧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文章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优势、特征、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以期图书馆能够高质量开展智慧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智慧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4-0107-02

1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优势及特征

1.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优势

图书馆智慧服务在技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服务多样性及管理体系方面全面优于图书馆传统服务,其核心内容为数字化建设,旨在建立馆藏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保障服务的个性化、智慧化[1]。笔者研读了国内外学者针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成果,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在充分分析用户习惯、偏好、需求的基础上,对馆藏资源和服务进行现代化管理,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服务发展模式。

1.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1.2.1 服务个性化。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多,为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进行了数字化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以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图书馆在开展智慧服务的过程中要利用应用场景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保障智慧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

1.2.2 空间泛在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效推动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开展,使图书馆实现了空间泛在化,满足了用户在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强化资源整合的同时,增强了与用户的互动,扩大了服务范围[2]。空间泛在化保障了图书馆资源供给的实时性,既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获取馆藏资源,也便于图书馆开展全方位阅读服务,有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升。

1.2.3 技术智能化。随着全球智能化发展,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图书馆在实现资源协同的同时,充分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能够快速分析大量数据,实现数据智慧化,推动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为服务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2.4 发展融合化。目前,融合发展已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图书馆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融合化,为阅读服务的高质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但是,图书馆在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并逐渐形成数据壁垒,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非常重视融合化发展,如:青岛当地图书馆开展的AR阅读活动,推动了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了移动阅读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2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2.1 资源整合层面

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资料格式不统一、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不利于其智能化建设,因此,图书馆应持续开展资源整合工作,深度挖掘馆藏资源价值,创新开放共享服务模式。图书馆可根据现行的科学标准,对馆藏资源及数据进行描述,实现个性化数据编码,以保障业务工作人员及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同时,图书馆应注重与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建设和运营云数据处理中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2.2 技术实现层面

近年来,图书馆事业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应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智慧服务,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需求。另外,图书馆还应利用无线网络、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电子书架等智慧化设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2.3 需求满足层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精准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应积极创新智慧服务形式,丰富智慧服务内容。数字化背景下,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不断增多,定期到图书馆阅读的用户数量不断减少。因此,图书馆应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更加便捷的服务,为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提供便利;创新智慧服务形式,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服务效能;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连接机制,注重用户与馆员的交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网络建设,注重平台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对数据进行整合管理,确保智慧服务的精准性;积极培养专业的智慧馆员,提高馆员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

2.4 空间构建层面

随着智慧服务的全面开展,图书馆应不断推动知识网络共建,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全新的文化空间范式,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如:上海图书馆浦东分馆在建设初期就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空间布局合理,内部环境优美,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3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路径

3.1 明确技术规范,加速资源整合

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在移动场景下的知识获取需求。为保障智慧服务质量,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注重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随着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升级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全链条参与,图书馆明确智慧服务技术规范势在必行。以区块链技术为例,目前,图书馆对该技术的利用水平较低,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极易造成数据泄露和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图书馆只有明确相关技术规范,才能有效加速资源整合,保持技术先进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外,图书馆应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版权保护制度,避免侵权问题的发生。

3.2 打造一体化智慧体验空间

图书馆在开展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展现场馆的文化性、艺术性,打造具有主题性、互动性的智慧体验空间[3]。智慧化体验空间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手段,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4]。此外,图书馆一体化智慧体验空间还具有较多服务功能,如开展线上培训、视频分享、社区互动、专题讲座等活动,能够充分满足数字化背景下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3.3 構建完善的用户档案体系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多,图书馆逐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并注重服务的主动性。但是,大部分图书馆没有构建完善的用户档案体系,难以主动开展智慧服务,进而阻碍了智慧服务体系的构建。因此,图书馆应抓住转型机遇,注重数据分析,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用户黏性,并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工作[5]。图书馆不仅要持续记录用户的借阅信息,还要根据借阅信息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到馆时间等信息,构建用户画像,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智慧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4 提升馆员的数据素养

馆员的数据素养对于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图书馆只有切实提升馆员的数据素养,才能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滥用和实现智慧化引导,有效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可针对学术热点举办研讨会,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水平;鼓励馆员自主挖掘数字化服务内容,与用户共享互联网资源,并积极开展网络资源推荐服务,不断提升数据素养。

参考文献:

[1] 柳益君,何胜,熊太纯,等.大数据挖掘视角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型、技术和服务[J].现代情报,2017(11):81-86.

[2] 王辉.5G时代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5):71-75.

[3] 化柏林.“数据、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2):40-52.

[4] 陈群.“互联网+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系辨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6):56-62.

[5] 程越欣,张晓阳.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中的“交互驱动”探析[J].图书馆,2022(6):40-47,54.

(编校:冯耕)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数字化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图书馆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数字化制胜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