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经略司、五府机构蠡测

2023-05-29 05:46张多勇李昱霖
西夏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天盛经略甘州

□张多勇 李昱霖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列出了西夏设立的五府,即中兴府、大都督府(灵州)、西凉府(武威)、夷州府(甘州)、中州府(夏州)①,五府属次等司,等次均高于十七监军司和其他州、郡、军、县,城、堡、寨。五府与经略司治所在哪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笔者借助文献研究和多年的野外考察,做出一些推测,以之就教于学界。

一、西夏经略司的出现

两次经略司的出现都在西夏中后期,一是乾顺(公元1085—1139年在位)时期,一是乾祐八年(1177)。在西夏前期,没有从文献中发现经略司的设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出现经略司,天盛在1149年到1169年之间,更是属西夏后期。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经略司者,比中书、枢密低一品,然大于诸司。”[4]364明确了经略司的级别,仅次于中书、枢密。又云:“经略使司者,当报上等司中(内)。经略自相传导而后曰:‘请’,官下手记,然而当置诸司上,末尾当过,日下手记。”[4]364这里对经略司行文作了规范,指出经略司一切决断当报上等司(中书、枢密),经略互相传导文书,用“请”,在官名下当有签名;在给诸司行文时(下行文),末尾批示“过”,在日期后面签名。又载:“节亲、宰相遣别职上提点时,当报中书、枢密,然后当置诸司上。若于经略地界行别职事而行住其处时,与经略传导。其中经为地边正统者,则亦当报经略处。”“节亲、宰相之外,其余臣僚往为地边正统时,当报中书、枢密、经略司等,然后置诸司上。副统者,当报中书、枢密、经略、正统等处,与次等司传导,然后置诸司上。”[4]378明确规定节亲、宰相在地方执行公务,挂有特别职务,当报中书、枢密;如果在经略司地界执行公务,而要驻于地方时,要传导于经略得知。节亲、宰相之外,其余臣僚往边地担任正统一职时,当报中书、枢密、经略司等。《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还规定地方官员“不允许有金刀、金剑、金枪”及金马鞍,但经略等所用武器可以镶金。“其中节亲、宰相及经略、内宫骑马、附马,及往边地为军将等人允许镶金,停止为军将则不允再持用。若违律时徒一年。”[4]282在使用镶金武器上将经略与节亲、宰相、内宫骑马、附马等同。

以上所引文献,很明显看出经略司是地方机构,但其等次高于一切其他地方机构。笔者认为,经略司是西夏中后期设置的统管军事、行政、财政的地方性机构,以代替早期的前、后、中军和左、右厢,西夏经略司的数量不会太多。

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只提到东经略司、东南经略司、西北经略司三种。甘肃武威西郊林场两座西夏墓葬题记为“故亡考任西路经略司兼安排官□两处都案刘仲达”[5]67-70,出现了西路经略司。黑水城出土的文书中有《西经略使司副统应天卯年告牒》[6]205《乾祐戌年节亲中书西经略使告牒》[7]1-11,出现了西经略司,可以证明黑水城归属西经略司管辖。史金波先生根据乾祐二十四年(1193)仁宗去世后当年“三七”之时,西经略使在凉州组织大法会悼念,证明西经略司确在凉州,并认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西北经略使”在西夏晚期的社会文书中也称作“西经略使”[7]1-11。笔者推测“西经略使”可能不等于“西北经略使”,可能等同于“西路经略使”,西北经略使可能设在夷州府(甘州),这有待出土文献的进一步证明。

翟丽萍博士论文《西夏职官制度研究》认为,西夏共有东南、西北两个经略司,并认为文献中出现的东、西经略司都是东南、西北两个经略司的省称[8]203-205。关于这点,笔者以为将东南、西北两个经略司,省称东、西经略司可能性不大。

由于目前所见西夏军事文献资料有限,关于西夏五府与四个经略司是据现有文献做出的推测,同样有待考古发现的进一步证明。

二、西夏五府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称“上、次、中、下、末五等司,大小高低以条下所列实行”[4]363,所列十七监军司皆为中等司。同时西夏设立五府,即中兴府、大都督府(灵州)、西凉府(武威)、夷州府(甘州)、中州府(夏州),五府属次等司,等次均高于十七监军司和其他州、郡、军、县,城、堡、寨。

辽的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代也实行五京制,起初是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海陵王迁都后是中都、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即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金在五京置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西夏五府当类似于辽、金“五京”,这可能是“宋型国家”②的特色。

西夏的五府也应该具有五京的性质,五府不仅是五个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五个政治中心,是西夏的交通枢纽,也是地区商业贸易中心。西夏的“府”一般由王镇守,西夏纯祐天庆三年(1196)封崇宗之孙、越王仁友之子安全为镇夷郡王,甘州作为宗王的直接领地,直辖于王室。安全在甘州,充分利用镇夷郡王的身分和丰饶的资源,厉兵秣马、培育党羽,在天庆十二年(1205),“废其主纯祐自立,明年改元应天”[3]14026。镇夷郡王的办事机构应是夷州府,西夏在甘州还置镇夷郡,同时又设宣化府。王尧认为,宣化府是“民族宣抚机关,用它来统治吐蕃、回鹘等族人民”,“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即为“宣化府”。其实,夷州府可能就是“宣化府”。《西夏黑水桥碑》正反面分别用汉文和藏文书写[10]51-63,可见当时甘州主要居民不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

西夏的中兴府就是首都(今银川),大都督府设在灵州(今吴忠),属次等司,这点没有争议。西凉府设在凉州地(今武威),凉州初设右厢朝顺监军司,后来升为府,镌于天祐民安五年(1094)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汉文碑铭即曰:“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11]108李并成先生认为,百载之言虽虚,辅郡之称属实。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西夏还有凉州建制,属于末等司。西凉府是西路经略司的办事机构,总管凉州右厢朝顺监军司、黑水镇燕监军司等地区的军政,右厢朝顺监军司负责凉州地区的防务与民政,凉州仅管辖凉州城的事务。

中州府地域不明,按其区划推测,当在夏州。夏州是西夏的发祥地,唐代开始党项就以夏州为中心,唐僖宗赠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授予拓跋思恭。西夏国名“白高大夏国”,后来西夏占据银川平原,定都兴庆府,在夏州并未设置监军司,但夏州的地位不会就此衰落下去。西夏对外战争很多时候是集结几个监军司的兵力联合作战,由统军、都统军指挥。但是,监军司仍然是西夏军的主要单位,西夏是以监军司来划分边防体系的,这些监军司中均无夏州。在《西夏纪》记载的“夏州统军”当可证夏州设置有经略司。正如唐朝将长安、洛阳、太原所在属县共六县置为赤县,三都京兆尹、河南府、太原府所辖八十二县为畿县一样,西夏在其发祥地设置一府,派遣亲王镇守,亦可享受其富庶的资源,与辽、宋(金)进行贸易,而且控制左厢神勇、宥州嘉宁、石州祥祐三个监军司。所以,笔者推测中州府应设在夏州。

三、经略司与五府的关系蠡测

笔者认为,经略司是西夏后期设置的地方统军机构,驻地与五府相同,即在兴庆府以外,灵州大都督府、甘州夷州府、凉州西凉府、夏州中州府设置四个经略司。经略司也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其级别高于属于次等司的五府,协调统筹若干个监军司,在对外作战时统帅多个监军司的兵力,并负责统一指挥,负责磨勘监军司文武官员考课,按规定考核监军司和本地府州城寨长官的功过行能,并报中书、枢密。

据上可以推测,东经略司可能驻中州府(夏州),东南经略司驻灵州大都督府(灵州),西路经略司驻西凉府(凉州),西北经略司驻夷州府(甘州),黑水镇燕监军司归西路经略司(凉州府)管辖。《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官军敕门》言,“与不属经略之京师界等一起依文武分别报告中书、枢密”[4]356,明确京师地区兴庆府不设经略司,直接由中书、枢密直接管辖,也证明了经略司是中书、枢密的派出机构。就五府的设置,可以推测经略司可能也就仅设置四个。

注释:

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译作“府夷州”“中府州”。

②“宋型国家”特色是李华瑞提出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形。参见李瑞华《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猜你喜欢
天盛经略甘州
第17站甘肃
经略海洋大型系列报道 海洋院士的海洋经略
八声甘州
俄藏Инв.No.6239号《天盛律令》残片考补
两件《天盛律令》未刊残页考释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亮剑吧,甘州少年
经略新发展
再论《天盛律令》的修纂
诗词解读四层次——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