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变迁与角色定位

2023-05-30 09:18张家胜李红梅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管理

张家胜 李红梅

摘要:教研制度是我们解决自身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选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科教研员的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定位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十分必要。通过梳理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变迁,把握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一线实践者和示范者,理论研究者和先行者,专业指导者和服务者。

关键词:学科教研员;教学管理;教师发展

教研制度是我们“解决自身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选择,是中国特色”[”,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科教研员的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在改变教育的整体格局、改变区域和学校的发展样态、改变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先后出台了建设各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学科教研员的职能转变。但现实中,很多学科教研员对角色、职能的认知模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经过三年多的教研探索,成功创建了江苏省教师发展学科示范中心。本文结合我们的研训实践,在回顾历史、梳理学科教研员职能变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科学把握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为更好地开展学科研训工作提供助益。

一、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变迁

教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小学校缺少一定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的工作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变了以往教育教学松散和不严谨的状况,从教学和研究起步,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组织体系。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在教育行政系统内部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真正開启了教学科研的新篇章,为中国特色教研制度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195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国中学教育会议的报告》中强调了行政部门对教育的“业务领导”,并对教研室这一“业务领导”需借助的特定组织加以落实,因此很快就有了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研室的具体行动。此后,各级教研机构开始在中国大地涌现。同时,国家也提出对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成绩和贡献突出的教师和工作者给予表彰。[2]

1955年以后,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学科教研员的职能,认为必须将研究教学并改进教学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提出,只有不断地对教研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构建理论知识体系武装思想,才能使其在更高层次上作出深层次研究。

1980年以后,由于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教研机构的行政属性得以凸显,学科教研员的作用和地位也得以提升。1990年,《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包括有系统、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指导教学工作、组织管理工作等。总之,根据教研制度的设计,学科教研员不仅要发挥教研的作用,还需要履行教学管理的职责。

21世纪初,国家层面继续谱写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篇章。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教研机构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并强调了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要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研究的重要作用,与国家、地方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共同研究、共同引领、共商共建,不断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之后,学科教研员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学习国家课程政策,促进本地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指导教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并推进实施;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等。总之,新时期,学科教研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伴随着不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变得愈发丰富起来,但这也给其本身带来了不少困惑。因此,科学定位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自己的身份,厘清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开展。

根据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具体部署和安排,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问题的阐述,我们对新时代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如下:

(一)一线实践者和示范者

学科教研员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专家和能手。《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教研员的身份为专任教师,是一线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我们应当明确,“教研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研员的必修课,能够上一节有水准的展示课或示范课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3]。学科教研员应该立足教学,扎根课堂,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以高建树、硬实力,为学科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所以,优秀的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示范者,应是学科教研员的首要身份。

为此,我们定期申请到教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在一线教学中检验、摸索教学理论的同时,给自己施加压力,练就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为一线教师做好示范,引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二)理论研究者和先行者

学科教研员除了是业务精湛的一线教师,有站稳讲台的勇气和底气,同时也应该是理论研究者和先行者,有精深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如此,才能引领更多教师做好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工作,助力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为理论的研究者和先行者,学科教研员要“研”“训”并重,也就是说,要先行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有前瞻性眼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通过先行的学习研究,推进、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迎来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变化。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我们邀请全区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共同研究、学习新课标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追求,研究课程设置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评价标准的变化,以及实践方式等,有规划、有组织地推进新课标落地。之后,我们又召开以“依标定教,减负增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推进会,邀请全区各中小学校负责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教研组长等参与了会议,从“关注方案变化”“聚焦课程标准”“落实三个意识”“整体推动方案”四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参会人员围绕“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进行主题交流。一系列研究活动的推进,不仅让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三)专业指导者和服务者

通过回顾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变迁,我们可以发现,多份文件多次指出,学科教研员要引领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研员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便是专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即通过对教师工作的规范、调整,帮助教师从宏观、微观等多个层面,明确教育教学的方向,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局限,助力他们成为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为此,学科教研员应树立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理念,发挥指导意识、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互动参与的高质量研究与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改进和加强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比如,我们高度重视新教师的成长、名师和优秀教师的再成长,通过老、中、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和组建省、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揭示名师成长密码,把名师效应发散出去,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反思和专业成长;通过学科课程基地和学科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以课堂共建、教研共建、课题共建等方式,开展区域内校际间名师送课、沙龙研讨、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区域内教师自觉观察、诊断、改进课堂,在活动中锻炼教师,进而发展教师,形成“1+X”的辐射网络,促进区域教师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威,卢立涛.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特点评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7(6):23.

[2]胡惠闵,汪明帅.我国教研员角色的历史变迁[J].中国民族教育,2017(6):27.

[3]王必闩.教研员专业化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内蒙古教育,2022(3):18.

(张家胜,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李红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教学管理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
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