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与改进

2023-05-30 10:48胡吉振陶然方相成张伟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内化师生精神

胡吉振 陶然 方相成 张伟平

摘 要 浙江省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对于推动乡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与城市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同步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要正确认识乡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解决策略,即针对有文化建设而无建设章法,强调文化践行对实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针对有文化表现而轻视精神内化,主张在精神文化外化的同时强化精神内化的积极作用;针对有学校精神而无文化特质,提出从文化积淀中提炼文化特质;针对重视内部建设而轻视外部辐射,指出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外部辐射功能。

关  键  词 乡村小学 学校精神 共同富裕 精神文化 高质量发展

引用格式 胡吉振,陶然,方相成,等.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3(02):5-8.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浙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等四个战略定位[1]。共同富裕要依靠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在于人才和科技。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可能会畸形发展;另外,追求高质量的“共同富裕”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应该包括教育领域。乡村的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乡村小学如何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小学精神文化尤为重要。

甘泽杰[2]、武凤翔[3]、顾文明[4]等学者强调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旨;后二位学者也强调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薛晓阳[5]、王培锋、张茂聪[6]、汪洋、马焕灵[7]、游永慧[8]等学者虽然强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一些,但是其学校精神文化本质思想内涵与甘泽杰、武凤翔、顾文明等没有本质的区别。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整个乡村小学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由于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文化,其发展只能是逐渐累积、改造和升华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跟风的“文化创新”都是与文化的生长逻辑相违背的。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彰显,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由心理和行为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心理特征及其传统,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并竭力维持的群体意识,是学校独特的“教育场”。

一、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

1.有文化建设,无建设章法

必须承认,任何一所乡村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总是想有所作为的,而且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确实也做过一些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有文化建设,但是没有成熟稳定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保障,或者说学校文化建设虽然有规范,但是这种机制始终在变动之中。例如在一些学校文化建设中强调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对学校文化的领导作用[9][10],而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是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为中心的[11]。很多的乡村小学的文化建设由于受校长任期或校长偏好影响而变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不足。在乡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换校长就换校训的文化怪圈也成了一种“真正的学校文化”追求的误区,这种所谓“真正的学校文化”恰恰说明了乡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没有章法的。由于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行动的纲领,学校精神文化的多变性,导致学校精神价值的多变,让师生琢磨不透,难以适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来支撑发展本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也就无从谈起。

2.有文化表现,轻视精神内化

学校文化本质在于化人,而化人就必须达成精神的内化。文化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但是一些乡村小学重視精神文化的外显,而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价值追求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成了摆设和“花瓶”,把精神引领的学校精神文化仅仅当作一种装饰美学,没有强化其精神内涵的价值引领力。有的学校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解为简单的校园装饰和环境建设[12]等等。这种只强调视觉呈现,忽视学校文化精神的内化是当前乡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通病。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化和视觉呈现比较容易,但是精神文化的挖掘、提炼、宣传、教化则是需要花大心思、下大功夫的。校训要与以师生为主体的实践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才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种学校精神文化随着深入发展和长期积累就形成了真正的表里如一的师生精神风貌,精神化人,人化精神,学校精神文化就成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内涵。当前一些乡村小学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表里不一、重外化轻内化的“两张皮”现象[1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正如乔华平、刘关军所强调的,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应付化”[14],应该秉承一种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3.有学校精神,无文化个性

一些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乡村学校文化特质。一些乡村小学普遍采用“文明、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四词八字方式来表达学校的校训。类似的校训肯定有文化建设和文化追求,但是缺乏乡村小学独有的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才是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统帅,是精神价值的引领。“文明、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校训不是不适合乡村小学,而是它同样还适合诸如企业等组织团体。乡村小学没有很好地凝练出自己学校在文化方面的特色。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不是人云亦云或简单照搬照抄,是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最本质的特点和最原始的积淀。由于文化特色是看不见的精神文化本质,因此需要从学校的历史发展中去总结积淀、概括或锤炼。相比于城市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小学文化建设更应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不能简单模仿城市小学文化建设,因为城乡小学在地域经济、传统文化、人文科技、自然景观等各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4.重视内部建设,忽视外部辐射

乡村小学远离城市,一般来说规模都偏小,区域文化有着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流动性也较大,客观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内部精神文化建设而忽视学校精神文化的社区传播。学校作为乡镇文化高地,其引领作用,尤其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例如学校的“一训三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上位表达,如果师生都不知晓它的内容,更不知晓它的精神内涵和诠释,那么它对社区的文化引领又从何谈起呢?乡村小学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关起大门搞文化建设,既没有很好地吸纳和内化乡村社区优秀文化精华,又没有很好地外化和浸润乡村社区文化建设。这种现象源于学校缺乏对精神文化深刻的认识。文化不是静态孤立的,更不是给别人做样子看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校精神文化的教育性不仅在于对学校内部师生的影响力,也在于它的文化传播力,更需要对它所在的社区起到一定的文化引领和示范效应。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既要通过师生向社区宣传学校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又要注重借助师生扩大学校精神文化的外部影响力和渗透力。乡村小学的师生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践行者、传播者和示范者,借助现代网络媒介,学校精神文化更应该有自己的感召力,学校师生既要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使者,又要成为引领本地区精神面貌和践行道德准则的模范生和排头兵。

二、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改进

1.在精神文化践行中实现价值引领

针对“有文化建设,无建设章法”的状况,乡村小学需要基于战略的考察,充分发挥学校顶层设计的引领性,积极倾听师生的心声,从师生的愿望和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凝练、升华、拓展和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表述,从而确保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稳定性。要让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学校精神文化要入眼入耳还要入脑入行,要用口号来渲染,要用故事来宣讲,要用媒体来宣传,更要用行动来践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源于师生、基于师生、为了师生,立足学校、走出学校、为了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校精神文化的要义,只有把精神文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和精神动力,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永动机,才能成为社区文化的牵引机。

强调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章法和稳定性,但是也反对一成不变的固步自封,我们强调的稳定是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精神标语的稳定,为了体现与时俱进,在不触及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内核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展、丰富和完善是允许的。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建设的章法就是丰富、拓展、完善学校精神的内涵和内涵表述,通过诠释校训或学校精神来体现校长的办学主张和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

2.在精神文化外显中强化精神内化

针对“有文化表现,轻视精神内化”的状况,必须加强学校精神理念的视觉表达(外化),更应重视用学校精神理念去武装师生的头脑(内化),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让学校精神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入脑、入心、入行。注重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和视觉化,通过看得见的形式,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学校理念、学校目标、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学校精神标语等学校精神进行物化和视觉化的表达呈现,营造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化和外显环境,以润物无声或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心悦诚服地接受。

通过学校精神的价值引领,师生躬身践行,就可以逐渐达到学校精神的内化,将学校精神理念扎根于师生的精神世界,洗礼师生的灵魂,从而实现学校精神外化与内化的有机整合。学校管理者从态度上应重视学校精神外化建设,同时更应注重学校文化的精神内化,尤其是学校精神理念的内化。从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学校精神理念的教育、宣讲和践行。要通过包括学校精神理念视觉化呈现在内的多元化手段,特别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学校精神,践行学校精神,传播学校精神。

3.在精神文化积淀中凝练文化个性

针对“有学校精神,没有文化个性”的状况,学校要在精神文化的积淀中凝练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质和个性。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需凝练自己学校精神文化积淀中的特质与个性,其前提是加强自我认识,只有认识了自我,才可能从认识自我中提炼出本校的精神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来自于对自己比较客观如实的认识,来源于学校内部。诸如“文明、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校训就不是从认识自我的视角对自己进行评价。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的特质需从乡村小学学校内部提炼。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性也说明提炼学校精神文化特质不能从外物中去寻找,应该从乡村小学内部提炼出精神文化建设的特质内涵。特质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个性,是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特质由于长期的积淀而形成了学校文化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学校的文化特色,这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丽水龙泉市小梅中心小学地处乡镇,属于典型的乡村小学,其校训是“读书、玩泥、想未来”。首先,这个校训能够突出自己别具一格的人文特色,善于从儿童的自然天性中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思想。“读书”说明了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其他场所;“玩泥”强调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青瓷”,它既具有乡土的文化特质,也具有学校的文化个性,还突出了儿童好玩的本性;“想未来”说明小学生要做有追求、有理想、有梦想的孩子。从小梅中心小学的校训可以看出,这所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做得朴实无华,细微之处见伟大,平凡之中见崇高。这个朴实无华的校训表面上看只是一句口号,但是更多地承载了学校师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種理想和一种社会责任。这就说明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抓住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

4.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外部辐射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在做好内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向社区辐射。学校精神文化只有发挥它的辐射功能,才能体现现代学校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精神文化的内部建设和外部辐射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校文化是社区文化的组成之一,乡村小学的精神文化只有融合到乡村这个大的文化体系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小学精神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该传承乡村文化这个母文化,通过学校教育和师生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使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与乡村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乡村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应该主动发挥教育示范和文明引领作用。外部辐射的同时又能宣传学校精神文化理念的重要性,引导社区单位和公众更积极、更客观地理解学校,进而深度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

学校精神文化理念的外部辐射,除了对乡村进行文化引领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运用现代网络传媒和自媒体等手段,主动向社会进行推介和宣传,用学校精神文化与社区建立起全通道的关联,这种联系既有学校官媒,如学校主页、微信公众号等,也有学校教职员工个人的主页、微信、微博、钉钉等媒介,更有传统的无处不在的师生人际交往。这一切都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络通道,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外部辐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

乡村小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掘学校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社区优秀文化。乡村小学精神文化应该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文化的物质、制度、活动层面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同时也要强调文化践行的力量和学校特色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把乡村小学精神文化发扬光大,既成就学校,也成就师生,同时正向影响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国云.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何是浙江?[J].中国发展观察,2021(12):17-20.

[2] 甘泽杰.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35-36.

[3] 武凤翔.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9):37-38.

[4] 顾文明.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建设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36):31-32.

[5] 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03):26-31.

[6] 王培锋,张茂聪.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55-56.

[7] 汪洋,马焕灵.论薄弱学校的精神文化改造:以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13):11-13.

[8] 游永慧.“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18):37-39.

[9] 马健生.学校文化建设即校长文化领导的过程[J].教育科学研究,2014(05):10-11.

[10] 李统兴.乡村校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J].中小学管理,2021(02):15-17.

[11] 石中英.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5):5-7.

[12] 杨志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解构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41-44.

[13] 项红专.学校文化“两张皮”现象及其破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20(10):35-40.

[14] 乔华平,刘关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5):85-86+8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内化师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拿出精神
麻辣师生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