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故乡》的进阶性阅读

2023-05-30 20:54徐彩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视野故乡

徐彩娥

摘 要 鲁迅《故乡》带有厚重的时代性与深刻的批判性,能够启蒙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有所帮助。本文从学生对《故乡》一文的思想接收、学科融合与阅读延伸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分析,提出相关的进阶性阅读建议。

关键词 进阶性阅读 思想 视野 学科融合

在《故乡》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了解《故乡》教学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出相关的策略调整。

一、思想进阶:以思想接受为选择,渗透情感体验

思想接受要以时代思潮为背景。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理念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信息时代下,语境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更多元的空间,同时对严肃体裁的作品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故乡》选自《呐喊》一书,鲁迅曾对《呐喊》入选语文教材有过忧虑:“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万没想到会轮到我的《呐喊》。”鲁迅反对的理由除了自谦之外,更多的是担心中小学生读不懂。而从《少年闰土》到《故乡》的选编情况来看,前者更多强调“文从质美”的追求,后者则强调意识形态的觉醒。由此可知,初中《故乡》阅读教学需重视思想启蒙,要以学生思想接受为选择,启蒙学生的心智。

为了解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度,笔者在教学《故乡》前,曾与学生开展过一次主题为“你最近读过的整本书”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发现《儒道至圣》《凡人修仙传》《诡秘之主》《盗墓笔记》等网文书籍频繁出现,而经典读物少之又少,严肃类的经典读物更是寥寥无几。而后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笔者翻阅了《儒道至圣》《凡人修仙传》等书,发现书中虽情节跌宕起伏,但存在“唯血脉论”“去历史化”等错误思想。鉴于此,为更好地消除时代的隔膜,提高学生对严肃作品的接受度,笔者课前开展了“为何要读严肃读物”的微课专题教学活动。该微课主要解释了“何为严肃读物”“为何要读严肃读物”与“怎么读严肃读物”,微课内容还将严肃读物与娱乐读物进行了相关对比,让学生明白其中利弊,树立学生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对阅读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又因为初中生的个性较为凸显,微课中明确反对学生“所喜爱”的部分书籍。因此在进入《故乡》的阅读教学后,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挑刺儿”的批判意识看待課文与整个教学接受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启蒙了学生批判意识的同时,也端正了学生的阅读态度,达到了思想进阶的效果。

二、视野进阶:学科融合,综合发展

《故乡》一文的教学困境在于文章内容较为晦涩难懂,辛辣的讽刺大多藏于平白的语言之中,使得学生不明就里。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佳的一大部分成因是因为单科教学背景下,教学视野较为狭隘,学科知识间难以相互运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破解《故乡》的教学困境,不仅要依靠教师自身的思想转变,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对鲁迅作品的思维定势。

很多学生对鲁迅的印象只停留在文学造诣高,存在片面主观的倾向。事实上,鲁迅在思想研究、翻译、美术理论等多个领域皆有不错的成就。以鲁迅的美术能力为例,鲁迅是新兴版画的领袖,其美术与文学常并行于文本,读其作品经常能够感受到鲜明的色彩感与画面感。如《故乡》一文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们读到这段文字时,丰富的色彩都会给予我们深刻的印象,使我们能够想象出那副“少年抓猹”图。如此一来,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就会获得一个关于《故乡》的美术与文学间的研究视角。在《故乡》中,鲁迅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其诸多讽刺都隐藏在“特写镜头”下,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豆腐西施与圆规”等,都是用了“特写镜头”作精细化的处理并进行了相关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尽量融合跨学科的知识,设立相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故乡》中的镜头语言”“《故乡》的特写镜头在说什么”“你会模仿《故乡》的特写镜头来‘拍摄同桌吗”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展开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鲁迅作品,让学生更亲近鲁迅,接受鲁迅的思想洗礼。此外,在增进学生对作品了解方面,教师还可以联系历史学知识、政治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与鲁迅作品批判的必要性与作用,让学生处于历史、政治语境下感受到作品展现出的冷峻、严酷一面,深化主题学习。

三、阅读延伸:化零为整,提升效率

从《少年闰土》到《故乡》是语文教育对鲁迅作品的初接触到体验,一方面是要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鲁迅作品,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能够走出课文,阅读更多与鲁迅有关的作品。而整个过程也是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的阅读形式完整链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学习历程,学生还要接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而这些作品也会形成学生对鲁迅的集中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编的课文构建群文阅读议题,进而形成统一意见的多文本阅读的过程。并且在学生已经单篇精读学习过后的基础上,群文阅读的开展更加直接、更加深化,也能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情节等产生更具体的认识,又可以从多方位来了解人物特征或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故乡》时,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丰厚,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构建群文文本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作品,如选材上参考使用钱理群教授的《中学生鲁迅读本》《诗歌读本(初中卷)》、李麟《鲁迅散文中学生读本》等书籍,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提高学习效果。

化零为整,回归整本书阅读。2017年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模式为我国语文阅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在新一轮教改中,鲁迅作品《朝花夕拾》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必读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呐喊》选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三学生可以尝试阅读鲁迅关于封建“吃人”的批判,对国民性进行思考。《故乡》作为单篇文本,学生只是精读的话是难以建立对鲁迅的系统认识的。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课外读物的补充,而原著《呐喊》则是学生的不二选择。一是因为《呐喊》由作者所编,主题统一,主旨明确;二是因为《呐喊》中文章风格相近,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呐喊》整本书阅读”的长期课后任务,借鉴“名著导读”的单元形式,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让《故乡》的课文学习走向“课外阅读”,收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

纵观我国语文教材选编情况,《故乡》一直以来未有变换,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也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新时代、新思潮与新课改的背景下,《故乡》的阅读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想力,矫正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能力成长等全面发展。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视野故乡
故乡的牵挂
居· 视野
月之故乡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