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的红色研学

2023-05-30 21:57钱晓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烈士研学队员

摘要;组织开展“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带着队员走近“—人”“一处”"一事”“一物”:“一人”,拜访“红色英模”,聆听人物事迹;“一处”,参观“红色遗址”,觅得地方知识;“一事”,搜集“红色故事”,挖掘事迹内涵;“一物”,捕捉“红色物象”,提炼事物精髓。“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研学贴近队员生活,激发队员的探究欲望,为研学活动提质增效。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红色研学;地方红色文化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有一条重要修订思路:坚持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红色是少先队的本色,少先队活动在落实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使命。

红色研学活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拜访红色先进人物,聆听红色经典故事,接受红色理想教育,能迅速激活少先队员的红色基因。[2]我们组织开展“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带着队员走近“一人”“一处”“一事”“一物”,让红色研学贴近队员生活,激发队员的探究欲望,为研学活动提质增效。

一、“一人”:拜访“红色英模”,聆听人物事迹

拜访英雄模范人物,是很好的红色研学活动切入口。英雄模范人物来自各个领域,他们身上凝聚着拳拳爱国心、悠悠民族魂,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科书”。“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地域优势,组织学生拜访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缪四明、陈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金德荣、顾子彬,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许波银、蔡显明;寻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如勇救群众的公安英模郭建中、参加过“战高沙育良田”奋战的劳动模范杨春和、参加过4000多次灭火救援行动的消防员王钰。

今年寒假,我们发动队员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拜访了身残志坚的如皋排雷英雄许波银。活动前,队员们先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了“老山战役”的历史背景,又通过合作探究,列出了研学目标任务清单:(1)调查许爷爷眼睛受伤的原因;(2)了解许爷爷眼睛失明后是否后悔上前线;(3)梳理許爷爷眼睛失明后面对生活时的经历和感受。带着任务清单,队员们投入寻访,在与许爷爷的交谈中找到了答案:

战役中,许爷爷正在小心翼翼地排雷,旁边一位战友不小心碰着了诡计雷的绊线。许爷爷猛地推开那名战友,只听得天崩地裂一声响,这颗诡计雷爆炸了……许爷爷昏迷了近十天,醒来后,眼睛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失明后的生活,就像是一切从零开始:学着判定正确的方向走路,学着找到准确的地方办事,学着辨明对方的表情与他交流……许爷爷说:“我渴望光明,但如果时光能倒流,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上前线,保护我的战友,保卫我们的国家!”

许爷爷回到家乡后,为孩子们做报告,写诗歌散文,参加残疾人艺术团演出,参加公益活动……坚持为社会做贡献,“保卫我们的国家”。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从战场上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然而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着!活着更是一种责任!”真切的话语,让队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颤,在对英雄无比崇敬的同时,一股豪情和责任感也在心底悄然萌生。

二、“一处”:参观“红色遗址”,觅得地方知识

全国各地都有蕴含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因子的“红色遗址”。比如,江苏省就有1710处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遗址、186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3家省级党史教育基地。[3]带着队员参观这些红色遗址,觅得地方知识,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我们周围的红色研学遗址来看,除了革命纪念馆、革命会议会址、战役旧址,如南通地区的红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刘瑞龙故居等,还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路名、桥名、村名,如南通地区因纪念叶邦瑾烈士得名的“邦瑾路”、纪念八位革命烈士的烈士河大桥、因纪念何正烈士而得名的何正村等,都可以列入红色研学范畴。

参观“红色遗址”前,辅导员要带领队员做好前期活动准备,了解与该遗址相关的历史背景,组织队员讨论,提出有代表性的研学题目,制定切实可行的研学任务清单。活动过程中,辅导员既要培养队员研学的自主性、探究性,也要因势利导,整体把握研学方向,确保政治性不出现偏差。活动结束后,还要组织队员通过撰写寻访感悟、开展寻访分享会等形式,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促使活动由表层走向深层。

在“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中,我们带领队员参观了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贲家巷。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诞生地。寻访前,队员们讨论列出了系列研学目标任务,如“了解红十四军的历史功绩”“熟悉红十四军的主要人物”“挖掘红十四军消失的秘密”等。寻访小队走进贲家巷,参观红十四军纪念馆,查史料,听讲解,颇有感触。活动还没结束,就有小组作出了如下梳理:

红十四军是江苏省内唯一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正规军。他们驰骋苏中8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武装力量,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开辟了约12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被列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个红军游击区之一。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他从小性格刚强、见义勇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受到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和熏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十四军成立后,在攻打老户庄的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2岁。

由于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红十四军只存在了短暂的7个月,就化整为零,部分部队转移到中央苏区。红十四军悲壮地消失了,但何昆军长和战士们参与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用鲜血唤醒了民众觉悟,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后来新四军东进和苏中七战七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身处庄严肃穆的红十四军诞生地,触碰遗址遗迹,悲壮的战斗、惨痛的牺牲、感人的战争故事,仿佛就在眼前;生动密集的红色文化知识,鲜活形象地注入队员身心,让他们深受启发。

三、“一事”:搜集“红色故事”,挖掘事迹内涵

渠长根的《红色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其反映的最鲜明主题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5]红色文化不应囿于时间范围,只要具备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都具有研学价值。[6]我们认为,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的生动化表达。“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中,我们辅导队员通过瞻仰红色场馆,观看新闻报道,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走访、聆听等途径,广泛搜集“红色故事”。

2022年6月29日,党的生日前夕,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如皋市白蒲镇有一位72岁的老人,无偿捐献出自己的祖宅,建议将此改建为烈士纪念馆。我向队员们分享了这则新闻,大家都感到好奇,生出了“他是富翁吗?”“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甘愿舍弃巨额经济利益,建造一座公益的烈士纪念馆呢?”等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和队员们决定开展一次寻访活动。我们辗转联系到了这位老人,约定了寻访时间。寻访前,我召开预备会,请队员们把问题整理到研学任务清单上。我们如期参观了建设中的俞惕庵烈士纪念馆,队员们听讲解、看史料、提问题,了解到老人捐献祖宅的原因:

这位老人不是什么富翁,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也是烈士的儿子。他的父亲叫俞惕庵,出生于医学世家。俞氏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丰厚,“诸方便,力能及,必勇为”的祖训绵泽至今。俞惕庵烈士出生的家族,往上四代都是有名的中医,“每逢贫困者前来买药,则折售或赠送之,海内官吏、友人皆称赞其医德”。抗日战争时期,俞惕庵烈士参加过新四军,后来加入共产党,在如东县担任区长。1944年区委开会讨论抗日时,俞惕庵烈士所在的区被日伪军包围,他身先士卒,掩护大家撤离,自己却英勇牺牲,年仅23岁。为了缅怀俞惕庵烈士,当地更名为惕庵乡。

老人表示,英雄父亲是全家的光荣,捐献俞惕庵烈士纪念馆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先辈们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应该被后人铭记。聆听过程中,我注意适时点拨,以问题“俞惕庵烈士家境很好,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参加新四军?”“俞惕庵烈士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等启发队员们思考这一事迹背后的内涵,帮助队员们加深认识。队员们听了老人的故事,通过讨论,总结出“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乐于助人的家风祖训”“成风化人的传承精神”值得学习。有队员在现场发出由衷的感慨:“没有烈士的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哪能有现在的安宁?祖国的繁荣富强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通过对“一事”的追根究底,队员们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四、“一物”:捕捉“红色物象”,提炼事物精髓

“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也可以捕捉具体的红色物象,并以此作为切入口展开。这个红色物象,是有形状、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的,是直观的,可以感知的。比如一尊塑像、一张照片、一把手枪、一页日记,听到的一段讲话、一首乐曲等,都蕴含着厚重的革命文化。爷爷奶奶使用过的二八杠自行车、煤油灯、铁锹等,也都隐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先进文化。挖掘这些物象资源,通过引导队员观察、想象、体验、写感悟等方式,可以让他们更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

仍以寻访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为例,队员们看到了一条弹痕累累的旧军毯,顿感好奇。他們围着这条军毯,纷纷提问:“这条军毯是谁的?”“上面为什么会有弹痕?”“这条军毯是怎样来到展厅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和队员们一起搜集阅读资料卡片。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就故事的一些细节产生了争论,有的去请教讲解员,有的上网搜索查阅,最终寻到了老红军撰写的回忆录,一步步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条军毯是如皋红军战士许映泉的。他从小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恨透了日军,16岁时便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1943年,他担任新四军一团七连指导员。5月13日,他临危受命,要在两天内带领连队护送装有重要军工器材和12名女同志的三条货船,越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从泰兴奔赴抗日根据地宝应。不料,途中遭到日军包围。为了掩护货船,七连付出了巨大牺牲。全连105人,最后仅剩下22人。包裹着花名册的军毯,也在这次“护送战”中留下了数道弹痕。此后,这条军毯跟随着许映泉,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大小小的17次战役。2015年,已是93岁高龄的许映泉将军,郑重地向红十四军纪念馆捐赠了这条弹痕累累的军毯。

面对着承载革命文化和革命人士临危受命、坚贞不屈精神的军毯,辅导员深情地对队员们说:“军毯无声,可它却仿佛带领着我们穿越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亲历了烽烟四起的战争岁月,亲耳听见了激烈交战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的冲杀声。英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队员凝视着军毯,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定信仰,更深刻地理解了红领巾的红色,也更加坚定了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内容的开发与整合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时代特征,这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在“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中,带着队员走近“一人”“一处”“一事”“一物”,不断探索少先队员研学的新形式、新路径,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余慧娟,钱丽欣.为培养时代新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详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人民教育,2022(9):13—14.

[2]葛红敏.少先队员红色研学活动正当时[J].少先队活动,2020(9):1.

[3]《人民日报》编辑部.部分省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座谈会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21—05—19(14).

[4]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1.

[5]石书臣,张朋林.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6.

[6]杨广祥.红领巾研学:少先队活动中亮丽的风景[J].辅导员,2022(4):29—31.

[7]万正维,于晓静.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中国德育,2021(8):26.

(钱晓峰,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南通市德育工作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通市钱晓峰名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曾获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队课竞赛特等奖、南通市小学品德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烈士研学队员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研学之旅
向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