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23-05-30 10:20刘晓燕陈梦鸽孙浩张佩妍于淼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刘晓燕 陈梦鸽 孙浩 张佩妍 于淼

[摘 要]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当前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时面临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思政育人能力有待加强、协同育人观念有待提升、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育人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强化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和推进科学化奖惩评估机制建设等策略,以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87-03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1]。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完成思政教育任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作用的必然选择

兴国必先兴教,兴教必先兴师。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面临新任务,需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但目前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功底十分深厚,但思想政治理論知识距离践行课程思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课教师的道德水平、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先具备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充分发挥自己主力军的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尚未完全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竞相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同时具有开设比重大、授课时间长、课程类型多等特点,拥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是思政课程所欠缺的,也是专业课程的优势所在[2]。专业课教师可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及思想政治素质。由此可见,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017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具体内容,其中放在首位的便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承担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而且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主体要先树立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对专业课教师的首要要求是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4]。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尚未完全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未完全适应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双重身份,对专业教学的育人职责定位模糊[5],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由思政部门、学工部门和宣传部门的人员来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把自己局限于专业内容的教授上。而在教学实践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科学价值中立观点的影响,排斥将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做法,“唯书本论”“唯知识论”,这种“去意识形态”的做法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育人能力实质上与教师的基本功相关。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专业课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时,要先充分掌握该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量体裁衣”,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改善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从而“对症下药”。这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课程思政实施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见[6]。同时,受传统分科制和高校聘任制度的影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上岗前只接触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几乎未接触过课程思政方面的系统培训。且当前高校的专业教学普遍还是依托专业教材展开的,传统的专业教材以介绍专业知识为主,缺乏鲜明的价值导向,这就使得专业课教师在发掘学科、专业、教材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时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虽然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会有思政内容的渗透,但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随机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影响育人效果。

(三)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观念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专业课教师要“种好责任田”,要努力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并将专业课教师与其他人员一同纳入高校思政工作队伍[7]。专业课教师在初接触课程思政教育时,难以准确把握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树立协同育人观念,搭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管理制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各自为政,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同时,各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时,存在管理不严格、职责分工不明确、奖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协同育人管理平台尚未真正形成,导致专业课教师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学生个性特点相结合进行渗透教学的难度较大,无法形成育人合力[8]。

(四)专业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需要良好的考评机制来保障,但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考核激励制度、监督评价机制尚未完善。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课程的专业技能教育和科研能力方面,较少涉及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无统一明确的评价指标,受条件限制和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开展和实施监督评价[9]。而目前单一维度的考评机制使部分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遭到严重削弱。

三、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一)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育人意识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个人品德乃至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10]。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做到言传身教,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将主流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始终;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政学习,了解党情、国情,关注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时政信息,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感染力,同时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先进教学经验,以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思政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职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11]。第一,广共享。构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是施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地各高校可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学科专业开展经验交流,共享教学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增加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知识储备。第二,强培训。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訓以及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内容中,使专业课教师理解其基本内涵和逻辑,逐步具备思政教育的基本能力与素养[12],从而实现对思政教育体系的理解和运用。第三,树表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需要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示范课程做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讲授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同时,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切实为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提供参考范例。第四,深研究。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相关课题研究,利用相关课程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教学水平[13]。

(三)强化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关键是提升各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修养。为此,高校应当搭建思政教育交流互助平台,打造一批兼具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14]。首先,学校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等,同时围绕课程思政打造教学共同体,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平台,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通过教研团队的集体备课、科研讨论、成果展示、骨干队伍建设等环节,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融通的效果,进而提升教师的软实力。其次,加强各专业学科教研室与思政教研室的合作对话。通过各教研室共同备课,共同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法等方式,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加强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对方的教学经验,促进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建立。最后,各学院内部应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有利于专业课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从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具针对性。

(四)推进科学化奖惩评估机制建设

高校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系统。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及教育管理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奖惩评估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客观性、多样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将课程思政的各项指标量化、细化,聚焦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细节,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思政教育的评价系统,从而使考评结果更直接、准确。其次,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采取“单项评优、多方引领”的激励机制,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中树立典型,激发专业课教师的先进性意识,形成“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格局,进而提高专业课教师团队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素养和能力。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指导者。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政素养;高校要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合理的奖惩评估机制,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通过全方位多举措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政素养,从而进一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娇娇. 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 路涵旭.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2017-12-06)[2021-06-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

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4]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1-08)[2021-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5] 尤芳舟.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3):60-67.

[6] 黄玉龙.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6):12-14.

[7] 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348(12):21-23.

[8] 宋原.“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教育“金课”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0(11):60-63.

[9] 杨荣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121-124.

[10] 刘水静,魏薇.课程思政教师主体建构论[J].北京教育(德育),2020(9):32-35.

[11] 李峰,马靖忠,张嘉威,等.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8):46-47.

[1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1-06-25].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4] 周兴志,张兴,马卓.“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63-26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