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提升幸福,CBT与你同行

2023-05-30 02:31
心理与健康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专委会精神障碍

2023年4月7日,在第二个世界认知行为治疗日之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在海口线下举办了专委会年会,同时开启了一场关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的公益直播。本次直播的主题是守护健康、提升幸福,CBT与你同行。首先大会主席李占江教授发表了致辞。

李占江教授致辞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心理与健康》杂志主编。

李占江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是中国一级学术组织,它主要的宗旨是推动全民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这三个组织都是围绕CBT的专业性组织,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但聚焦的都是CBT,进行CBT的学术研究和继续教育培训。

CBT是目前国际上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仅针对常见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等,而且在学校、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流派,应用范围广泛。CBT对心理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起到具体什么样的作用呢?

下面是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关于CBT实战经验的部分内容。

方新:关注躯体,CBT助你走出创伤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催眠学会常务理事,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副主席。

首先,关于CBT的最新进展。目前国际上把认知行为疗法流派称为CBTs,就像是一把大伞,它强调行为是在认知层面、情绪层面、躯体层面和动作层面四个层面上的反应。同时还有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等。

其次,什么是创伤。或许民众对创伤这个概念还不太熟悉,与创伤相关的诊断主要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在创伤学里面将创伤分成了创伤I型和创伤II型。创伤I型是指成年期经历偶发一次的创伤事件后产生了PTSD症状;而童年期长期地、连续不断地遭受情感的、性的、躯体的虐待,则会发展出创伤II型。如何理解虐待?虐待并不单单指鞭打,诸如忽视、过分的宠溺等非正常的对待,都叫虐待。创伤学当中有这样的阐述:创伤II型不仅仅表现为闪回、扳机等PTSD症状,还有一些人可能表现为强迫症状,还有一些以单纯的焦虑障碍或者单纯的抑郁障碍,或者是单纯的焦虑合并抑郁,也可以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是躯体形式障碍等形式出现。

最后,谈谈创伤CBT治疗。由于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许多科学实证研究证明创伤会在神经通路及躯体里面留下痕迹,创伤CBT治疗不仅仅是要纠正认知,更要进行躯体症状的关注。行为疗法最主要的评估手段是行为的微观分析和宏觀分析,行为微观分析中相比传统的CBT认知、情绪、行为三角理论增加了躯体症状的处理,可以用内感性暴露得到解决。创伤治疗不是改变创伤性事件,而是改变创伤性事件在我们的神经通路和躯体里留下的反应。

李献云: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CBT大有可为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三科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工作方向负责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据不完全统计,成年人群体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青少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也是挺高的。

那么精神障碍和CBT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按照CBT理论来讲,精神障碍往往和功能不良的认知有关。功能不良的认知即认知歪曲,表现为想问题的方式比较极端化,以偏概全、夸大或者低估等。CBT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认识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让患者学着转变,以此改善生理症状、

行为症状以及情绪症状,这是认知理论对精神障碍的理解。

要想让一个人从精神障碍中康复、很少复发或者以后不再复发的话,按照认知理论,就要调整一个人的信念,个人的信念往往是从小到大养成的,或者说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一些事情,加上养育者的灌输,最终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信念。如果能够把一个人的信念从功能不良调整为功能适应的话,这个人的精神障碍就可以得到持久缓解。由此看来,CBT在精神障碍的治疗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学习成绩变差了,或者在班里的排名落后了,家长就会暴跳如雷,不停地指责孩子,进而孩子出现明显的情绪变化。如果仔细深入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觉得父母不认可自己,“最亲的人都不认可自己的话,我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价值”,当然他的答案就是“我没有价值,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我的存在只是给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就会产生自伤自杀想法与行为。从这个案例当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状,甚至自残、自杀未遂行为,往往有一个“扳机事件”,而这个扳机事件会引发当事人负面的想法,全盘否定自己,看不到希望,只看到自己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就会陷入抑郁的漩涡当中,走不出来。

通过治疗,让一个人学会发现他的负面想法是不合理的,

并且对自己、未来或事件的发生有了更符合实际的理解,自然负性情绪就会减弱或消失。确实他的成绩下降有自身的一部分责任,但通过探讨,他就会发现他的想法过于否定自己,

成绩下降的很大原因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因为前期生病没有上课。未来这个孩子需要学会遇到不如意的情况、遇到别人指责自己的时候,不是把指责的话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指责,也不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用从CBT当中学到的思维方法重新思考,用重新思考后的应对方法来进行自我帮助。这样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

张斌:告别失眠的CBT之道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南方医学脑病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近年来越来越被精神科医生所关注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各个指南都已经把CBTI列为治疗失眠的一线和基础性治疗。

很多人睡得不好,就通过早上床、晚起床和白天抓住机会就小睡来增加在床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一定可以增加是睡眠时间,仅仅增加了睡眠机会。这种机会不一定可以转化成睡眠,而且大家如果有过失眠体验,就知道躺在床上睡不着,辗转反侧的感觉挺烦的。慢慢的这些烦躁的感觉和床、卧室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睡不着。因为一回到床上,就会担忧能不能睡着;如果睡不着怎么办;如果睡不着,会不会给身体、工作、安全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等等。这是慢慢养成的一个过程,这会导致失眠的慢性化,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机制。

我们睡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睡眠压力和睡眠节律(也就是合适的睡眠时间)。换言之就是醒得时间越长,睡眠压力会越强。而失眠者增加了自己的在床机会,在床躺的时间多了,充分觉醒的时间就变少了,那么他的睡眠压力就不充分的,导致次日难以入睡,长期以往就会形成失眠的慢性化。此外,在床时间过长,也会扰乱我们的睡眠节律,导致身体的生物钟紊乱,以致我们在日间感到困倦,在夜晚反而感到清醒和亢奋。此外,焦虑是妨碍入睡的重要因素。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开始担心自己不能入睡就是焦虑的具体体现,这种焦虑会阻碍入睡。

根据以上机制,CBTI的失眠治疗策略主要包括:

第一,睡眠限制,即减少在床时间,增加睡眠驱动力,而提升睡眠效率。治疗中,通过一两周的睡眠限制,驱动力就会慢慢增加,改善睡眠。第二,刺激控制,即睡不着就离床,重新恢复睡觉和床之间的正性条件反射。第三,对睡眠的焦虑怎么办?可以放松训练来减低焦虑,也可以通过认知矫正来改变长期的不良睡眠体验和不良应对行为形成的错誤认知。此外,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通过几种方式构成的CBTI来治疗失眠问题,其短期和长期的疗效都非常明显,而且是远超于药物的。

位照国: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幸福

深圳市康宁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和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理事。

通常来讲,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源自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在沟通中,每个人不同的核心信念以及应对方式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影响;还有人际互动中的表达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在沟通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如果不恰当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CBT在人际关系的调整、人际沟通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表达训练,情绪宣泄的方法,设置人际沟通的缓冲;还有功能重建都可以带来有益的改变。在沟通当中,通过彼此态度的识别和快速的认知应对,把人和想法分开,辨识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的思维和事实之间的距离,理清真实想法。通过认知训练,减少错位沟通,增加理性沟通。不断地调整和学习,让我们回归到真正有效的沟通当中。调整自己,允许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一样,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以一个和谐的、尊重的、客观的、理性的、接纳的方式和他人相处。

通过CBT,增加人际之间的和谐,让沟通回归到真正的沟通本身,人际关系也回归到一个和谐的自然状态,真正享受沟通的乐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CBT在提高人际关系上大有可为,把它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变得很美好。

祝卓宏:接纳承诺的人生顿悟

中科院的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接纳承诺疗法工作方向负责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我是从1994年开始学习并实践CBT的,它帮助我看到了认知、情绪、躯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了杯弓蛇影、塞翁失马背后的深刻道理,也帮助我疗愈了无数焦虑症、抑郁症患者。10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我开始接触到 CBT的第三浪潮:接纳承诺疗法,它强调接纳痛苦、解离认知、接触当下、自我觉察、澄清价值、承诺行动。遇到接纳承诺疗法后,我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5年以前,我一直把少白头当作一种遗传病,为此感到深深的自卑,那时候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还吃过很多黑芝麻糊、何首乌粉。另一方面又担心染发导致的头皮伤

害,这就导致了我18年内心的冲突难以消除,直到学习了接纳承诺疗法,加上女儿的出生,为了自己和女儿的健康,开始努力地接纳自己的少白头,不再染发。虽然开始的时候看着自己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还是有些难受,但是我接纳了这种难受,也不在乎别人喊我“白发老杜”的评价,坚持把健康放到第一位,慢慢地感受到不染发带来的清爽感和各种好处,几个月之后就彻底接纳了自己的白头发,内心的冲突也就完全消除了。

现在想来那时候自己被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想法、消极评价牢牢地困住,而采用了回避消除白头发的策略,陷入了一种担心伤害健康的自我纠结的烦恼里,而后有了受益于接纳承诺疗法的亲身体验,我对“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以无畏的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以智慧区分这两者的不同”,这段名言有了深刻的理解。

接纳承诺疗法让我看到阴阳平衡之美,接纳、悦纳之美,感受到了正念觉知、慈悲关怀的力量。18年来接纳承诺疗法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感受到痛苦确实是人生的常态,痛苦的根源主要是内心无尽的渴求,以及歪曲的认知和僵化的思维,而提升心理灵活性是解决之道。

勇敢面对、接纳痛苦才是人生的必修课,融入生活、活在当下才能跳出思维的牢笼。实事求是,分清想法与事实,才能真正地清醒,不被名声所困,不被标签所束缚,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爱己爱人,助人利他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價值。承诺行动、知行合一才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学习CBT,践行接纳承诺疗法,让心理更灵活、更智慧,过上健康、幸福、充实、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李箕君:面对压力,相信CBT的力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国家心理救援队)队长,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成员。

对大部分人来说,压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压力是无

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没有压力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学习CBT,就是来面对现实压力的。要弄清楚压力的来龙去脉,了解压力的形成,在处理压力的时候,感受着它自身的资源。CBT无非就是调整认知,改善行为,稳定情绪。

压力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应对、适应和调整。当然也有注重个人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积极的应对资源。CBT强调的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生顿悟。

通过世界CBT日,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再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在心理问题的应对方面,能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学好CBT,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生活,我们共同守护健康,提升幸福。

总的来讲,从改善失眠到人际关系,到压力应对与人生的成长,再到创伤的治疗以及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康复,CBT都大有用武之地,也希望CBT能够被更多人了解,进而让更多人受益。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专委会精神障碍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中国中药协会杜仲专委会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全国牛商酒店产业链专委会成立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