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干预

2023-05-30 00:38谢平陈彩萍王迎迎
心理与健康 2023年5期
关键词:结核病肺结核心理

谢平 陈彩萍 王迎迎

肺结核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长期以来稳居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历史上肺结核曾被称为“白色瘟疫”,很多人谈“痨”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因此常常被污名化,社会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甚至耻辱感,给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少患者常常“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治疗,导致治疗依从性低、复发率高,以致产生耐药结核病,这都不利于我国结核病的有效防控。因此在肺结核患者管理中,除了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外,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至关重要。

2022年的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宣传主题是“生命至上,全民行动,共享健康,终结结核”。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消除对结核病污名化偏见开始,做好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关怀,将关怀服务从医疗机构扩大到患者家庭、工作场所和社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控制传染源、减少社会公共卫生危害。

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等部位。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当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时,可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形成飞沫传播给健康人。易感人群主要有糖尿病、肿瘤、矽肺、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以及居住拥挤、营养不良和艾滋病毒感染等人群。

感染肺结核后,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肺组织将被结核杆菌持续破坏,出现空洞病变以及不可逆性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感染了肺结核该怎么办?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咳血,以及午后潮热、疲乏无力等,要懷疑感染了肺结核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明确。如果不幸被确诊为肺结核,也不要惶恐不安,应当听从医嘱接受正规治疗。

随着医学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肺结核早已不是昔日“十痨九死”的疾病,如今已是一种完全可治愈性疾病,目前的化学疗法治愈率均达90%以上。因此只要患者严格遵照医嘱,规律、全程、足疗程治疗,最终肯定能获得满意的治愈效果。对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由于传染性较强,为避免家人及周围群众感染,有条件者尽量居家隔离,外出戴好口罩,避免飞沫传播。待痰菌转阴后可继续上班和学习,回归正常生活。

如何做好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干预?

1重视心理疏导

从感染肺结核到整个治疗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负担,患者难免产生孤独、恐惧、焦虑、抑郁与悲观等心理。

比如,为防止疾病传播,需要对开放性肺结核患者进行适当的隔离治疗,但一些患者对隔离措施不理解,认为自己被家人和朋友抛弃,缺乏关爱,由此产生孤独心理;一些患者道听途说,误以为肺结核是“不治之症”,害怕无法治愈而产生恐惧心理;作为一个传染源存在,害怕被他人知晓后“异样的眼神”,受到同事朋友的躲避和歧视,容易出现焦虑心理;部分患者感染肺结核后,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再加上社会普遍对肺结核的歧视和谈“痨”色变等陈旧观念,进一步加重患者孤僻消极心理。

以上种种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治疗意愿低下,产生悲观、逃避的态度,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要重视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疏导。

2加强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对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医生要详细普及肺结核知识,包括其发病机理、发病诱因、常见症状、传播方式、易感人群及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特点等,使患者对肺结核这个“陌生”的疾病从理性到感性都有深刻的认识,不再茫然失措;告诉患者结核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感染人数众多,打消患者恐慌心理;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我国结核病免费治疗政策,减轻患者因经济负担造成的心理压力;告知患者目前肺结核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各种药物也不断研发出来,采用四种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使用6个月的短程化疗方案,绝大部分患者可临床治愈,改变自身的错误认知,增强治愈信心;详细介绍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皮疹和发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等,以及如何应对处理,使患者对整个疾病的知识体系、治疗过程了然于心,减少其疑虑和迷茫。

由于抗结核药物需要联合、规律、适量使用,因此正确服药非常重要。医护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用药方式,比如利福平需要空腹服用,可晨起即服或者饭后2小时服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生物利用度;所有四种药物均需每日定时服用,剂量合理,不可漏服或擅自减量,更不可自行停药;为督促患者服药,可向家属发放用药监督手册,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用药情况;待疗程结束时,听取医师意见再行停药;当疗效欠佳时,不要急躁、悲观,多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由于肺结核患者往往伴随有营养不良,因此还需指导合理饮食。

护士应指导家属做好日常饮食结构调整,饮食富含优质高蛋白,保证适量的豆类、蛋类及奶制品;鼓励患者病情稳定后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总之,感染了肺结核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常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孤独、抑郁及消极等各种不良心理,不利于身体有效康复。因此,医务工作者要重视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要大力宣传肺结核相关知识,呼吁社会消除对结核病污名化的偏见,正确认识结核病,从每一位患者自身开始,再到他们的家人、朋友、同事,最终携手治愈每一位患者,共享健康。

猜你喜欢
结核病肺结核心理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IL-17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