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推广实践

2023-05-30 00:19汤梅孟瑶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影响力新媒体

汤梅 孟瑶

[摘要]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与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学术推广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术推广成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文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如何进行有效學术推广的问题,分析加强期刊网站建设、依托第三方推广平台进行推广、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和专业学术品牌会议四种主要的学术推广方式,通过实施多元化、精细化的学术推广策略,建立完善的学术推广体系,拓宽论文的传播渠道,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学术推广;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不仅取决于所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也依赖于期刊的学术推广与传播[1]。在传统出版时代,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出版周期较长和出版容量有限、信息传播模式单一等问题,期刊的宣传与论文的学术推广更是其薄弱环节。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给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学术推广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由单一向交融发展,并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多媒体形式增强期刊的可读性。另外,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丰富,新媒体的引入使得学术传播更加及时、开放和个性化[2-5]。

高校科技期刊借助新媒体促进学术传播和提升自身影响力,成为其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如通过第三方推广平台、学术社区、社交媒体等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推广优秀学术论文,从而提升期刊影响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尝试利用新媒体对期刊进行学术推广和宣传,取得一定成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15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科技期刊,作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科学精神的见证,其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曾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等称号。在新媒体时代,《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在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同时,通过第三方推广平台、社交媒体、学术会议等多个渠道,全方位宣传推广期刊和期刊文章,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树立了期刊的品牌形象。文章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实践为例,结合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其他优秀期刊的实践经验,探索借助新媒体进行学术推广、提升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实践方法,总结高校科技期刊学术推广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推广方式总体概况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设有学术推广部,主要负责期刊中心的中、英文刊物的学术推广和国际化全流程数字平台SciOpen的运行,通过第三方推广平台和社交媒体对期刊尤其是新创办期刊进行学术推广。目前,期刊中心主要合作的第三方学术推广平台有Digital Commons、TrendMD、Kudos、Clarivate、AMiner、EurekAlert!、科学网等;社交媒体主要有Twitter、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博客、签约媒体(《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今日头条、搜狐、网易新闻等)等。期刊中心通过对不同期刊、不同类型论文进行精准学术推广,可使期刊文章被快速、准确地发现,提高期刊的推广度和刊群的国内外知名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学术推广部的大力支持下,综合运用各类国内传播平台与媒体平台,尝试通过AMiner、科学网等第三方推广平台和博客、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学术推广,其通过实施多元化、精细化的学术推广策略,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学术推广方式,拓宽论文的推广渠道,提升期刊影响力,推动期刊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实践表明,依托新媒体进行的学术推广对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和重塑期刊品牌具有促进作用。

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推广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期刊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和栏目

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期刊网站是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期刊的重要窗口[6],是期刊发布信息、对外交流以及为作者、读者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不同用户群体可以通过期刊网站了解期刊动态。但是,期刊官网建设有时容易被编辑部忽视,因此,编辑部需要加强期刊网站建设,通过丰富期刊网站内容和栏目来吸引作者、读者[7]。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站设有《当期目录》《过刊浏览》《阅读排行》《下载排行》《最新录用》等常规栏目,这些栏目及时更新,充分发挥期刊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作用,为作者、读者的交流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2015年,为庆祝《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100周年,网站专门增设《百年刊庆》特色栏目,详细记载学报百年历史,期刊网站发布了学报百年来发表过的重要学术论文和有纪念意义的特色封面,并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进一步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同时,网站设有《横山亮次奖》栏目,专门报道清华大学—横山亮次优秀论文奖和清华之友—日立化成学术交流奖,通过对获奖论文的宣传推广,扩大其在清华大学师生中的影响力[8]。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站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清华大学官网等相互链接,增强了网站的联通性,扩大了读者群体。2021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庆祝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专刊,专刊新闻稿在三个官网同时发布,多渠道、全方位地对专刊进行学术推广,促进专刊论文被广泛阅读、转发,从而提升专刊论文的传播影响力[8]。另外,《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重要出版新闻和重大活动等均会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发布,由于出版社官网的日均流量在3万+,在出版行业具有高影响力,能覆盖更多受众,因此,《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论文也会获得更多关注,这对提升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依托第三方推广平台进行学术推广

1.利用Aminer平台进行精准推送

作为第三方推广平台以及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即Aminer平台,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通过Aminer平台实现论文精准推送,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便能通过该平台搜索到相关论文,将论文传播范围扩大至全球,从而有效提升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2021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开始与AMiner平台合作,通过邮件精准推送已发表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期文章出版后,编辑部在AMiner全球学者数据库中遴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基于文章关键词、文章作者合作圈、同领域期刊作者群体等进行精确匹配,挖掘适合的读者,通过邮件提供推送服务。期刊通过AMiner平台定期推送文章既省心又省力,但这种推送方式偏模式化,收到的有效反馈较少,实际推送效果还有待考证[8]。

2.通过科学网发布新闻,扩大传播影响力

科学网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之一,是用户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其用户群体大多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50.4%的用户拥有博士学位,27.33%的用户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科学网的定位及用户群体决定了其在学术推广上的重要作用,具有更加符合科技期刊宣传推广的特性。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和2022年出版的《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90周年系庆》和《清华大学水利系70周年校庆》等特色专刊[9-10],均在科学网进行宣传推送,其中《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专刊新闻在科学网的一周论文排行中位居第二。依托科学网进行学术推广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传播效果较好,推送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增加,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得到提升。

Nano Research Energy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2022年3月创办的新刊,为了让新刊被更多读者关注,期刊学术推广部对刊物进行了广泛宣传推广。该刊出版的单篇论文在科学网论文、化学科学领域、新闻三个频道均发布了新闻稿,截至目前三个频道共发布25篇新闻稿,总点击量超10万次,篇均点击量为5500次。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网进行新闻发布对新刊的学术推广效果显著。

(三)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加强学术推广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探索和改变出版模式,创新媒体传播方式[11]。目前,科技期刊新媒体应用的主要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博客和大众媒体等。

1.微信公众号

微信的日活人数已破10亿,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12]。在此背景下,许多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借助微信的广大用户群体和传播优势来推广期刊,根据期刊定位和受众群体打造相适应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主要报道专业论文出版信息、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征稿通知和会议信息等。同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微信公众号相互链接,推送传播价值高的重要专刊,依靠相关微信公众号的庞大用户群体和高点击量实现论文的快速传播以及期刊的推广宣传。例如,《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出版的《双堆点亮清华梦,一甲绽开百拾香—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暨核研院60周年院庆专刊》,经清华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转载并引流后,专刊点击量和关注度迅速增加,获得众多粉丝的转发与评论,期刊的推广宣传效应明显。

2.博客

2022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官方博客在科学网正式上线,主要发布学术动态、会议资讯、原创论文、招聘信息等,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科学内容,同时提供多元化服务,促进学术传播。博客开通之际恰逢《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1期《国家重大工程系列专刊二—中国天眼》出版,其新闻稿一经发布在官方博客上,上线一周的阅读量便达627次。

3.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猛,与科技期刊的融合日趋紧密[13]。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采用“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学术推广,借助短视频互动平台扩大影响力,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Nano Research和Nano Research Energy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应用“短视频+直播”方式进行学术推广最成熟且效果最好的刊物。Nano Research视频号主要负责宣传推广期刊重要论文和开展学术讲座直播等,其发布的关于电动汽车快速储锂材料的世界前沿热点短视频获得大批读者的关注和转发,同时被各大纳米材料类微信公众号转载点评,短视频发布两周内阅读量达4600多次[13]。Nano Research Energy创刊半年内便已开展3期学术论坛讲座直播和1期“纳米能源研究学生论坛”,该论坛在Nano Research Energy视频号、Nano Research视频号、Nano Research哔哩哔哩直播间、清华大学出版社视频号、SciOpen网站等同步直播,并在直播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让大众与行业大咖近距离交流,同时设有抽奖活动,吸引读者关注。两本期刊通过短视频宣传扩大了其已发表论文的影响力,通过直播方式开办学术论坛,使其在科研工作者中形成良好口碑,为服務科技工作者和促进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科技期刊重要的宣传方式。

4.大众媒体

科技期刊通过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与搜狐、网易网、腾讯网、凤凰网、未来网等网络媒体合作,可实现新媒体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例如,《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1期出版的《国家重大工程系列专刊二—中国天眼》,其新闻稿在今日头条发布。再如,Nano Research Energy创刊时分别在《人民日报》和今日头条发布创刊新闻和编委会会议新闻,同时在搜狐、网易新闻、《中国日报》、中国网-科学中国发布4篇主编论文的新闻稿,其通过图文推送快速在社交媒体传播,提升自身在媒体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打造专业学术品牌会议,强化品牌形象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独立或联合举办、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如VARA、NDBC、CCL、CTCIS、PSE等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会议,打造专业学术品牌会议,强化品牌形象。2021年7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负责“第一届索牵引机构理论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的策划和举办,会议的7篇优秀论文发表于“索驱动并联机器人”专题。期刊通过持续关注国内索驱动机构的研究发展,与科研人员共同发展,吸引了更多优秀稿源,于2022年推出《FAST运行维护中的关键技术专刊》,该专刊是“索驱动并联机器人”专题的延续,专刊的出版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树立了学报在索驱动并联机器人专业领域的品牌形象,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资源优势,联合相关部门举办面向高校师生的专题培训讲座,加强面向高校师生的期刊宣传推广。2020年5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腾讯会议开展关于期刊投稿的讲座活动,并在清华大学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荷塘雨课堂”同步直播。由于该讲座主题贴合受众,且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信息,吸引了多所高校的师生,在众多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投稿热情,扩大了刊物的传播影响力。

三、高校科技期刊学术推广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目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依靠微信公众号以及AMiner等第三方推广平台进行学术推广,推广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且期刊现有刊群之间缺少联动,大多是单刊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刊群集群效应。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推广手段,加强刊群联动,提升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将是未来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一,高校科技期刊要立足融媒体视角,持续拓宽学术推广渠道。高校科技期刊要综合运用各类国内外传播平台与媒体平台,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优化与整合内容资源,使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的宣传物料能跨平台无缝链接,做到内容融合、形式融合和渠道融合。

第二,高校科技期刊要将品牌意识融入学术推广的每个环节,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

特栏目、策划专业学术品牌会议、积极参会宣讲等方式,逐步强化品牌形象。

第三,高校科技期刊要注重期刊或刊群的整体宣传效应,推动线下会议、活动与线上宣传相互配合,官网、微信公众号、大众媒体平台相互配合,形成传播合力。

第四,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将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四、结语

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推广是期刊品牌形象的推广过程,也是科技期刊提供多种服务的延伸过程。新媒体时代拓展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宣传推广渠道,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新技术和平台,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重视期刊的学术推广工作,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学术推广方式来强化和扩大期刊的品牌效应,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彭冰霞,邱亮斌.新形势下加强科技期刊宣传与推广的思路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9(01): 81-83.

[2]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 2014(06): 598-592.

[3]周楠,张颖,唐果媛,等.科技期刊新媒体研究进展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1): 83-90.

[4]张雁,李瑞娟,王晓峰,等.传承历史,做大做强,成就一流中文光学期刊: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为例[J].编辑学报,2021(06): 683-688.

[5]俞敏,吴逊眉,武瑾媛.基于移动端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多平台发布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的100个中文刊为例[J].编辑学报,2020(03): 307-313.

[6]陶婧,付少兰.世界一流期刊建设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建设与影响力提升举措[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1): 1411-1417.

[7]杨郁霞.科技期刊精准推送优化策略[J].编辑学报,2021(02): 147-150.

[8]汤梅,金延秋,陈禾.基于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的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0): 47-49,88.

[9]金延秋.立足高校资源优势,创建学报品牌特色: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05): 10-13.

[10]汤梅, 金延秋,陈禾.基于专刊组稿的高校学报特色办刊之路探索: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学报编辑論丛,2022(00): 1-5.

[11]张学颖,罗萍.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的规划设计与运营推广[J].出版发行研究, 2015(12): 48-51.

[12]孙小岚.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推广宣传路径[J].科技传播,2022(12): 45-47,55.

[13]任锦.以短视频运营促进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互动[J].出版广角,2021(06): 17-19.

[作者简介]汤梅(1982—),女,河北保定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副编审;孟瑶(1988—),女,山东日照人,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推广部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影响力新媒体
让激情更具影响力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