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台州府的古学书院

2023-05-30 09:41滕雪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晚清书院

滕雪慧

摘 要:晚清台州府地方文教出现“中兴”之势,重修、重建了大批书院。其中,九峰书院是古学书院的代表。九峰书院师法杭州诂经精舍,以经史辞章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上汉宋兼采,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辅以严格的教学管理,使九峰书院培养出一批本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人才,成为晚清台州府的学术文化中心。

关键词:晚清;台州府;书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37

台州府地处东南海滨,属浙江省。清晚期道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兵乱给台州地方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加之各地民变频繁,书院多遭毁坏。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兵乱平息后,社会向稳。在各级政府官员的积极倡导和参与下,台州府六縣普遍重修、重建或新修了大批书院,地方文教出现“中兴”之势。

晚清时期,书院取代官学承担主要的地方教育职责,开展教学,育成人才。经史、治术、词章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殆至科举以八股取士,又有专门研究八股时文的应试之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晚清台州府书院可以分为教授举业的时文书院、教授经史词章等传统学问的古学书院以及时文与古学兼授的书院三大类。本文即对晚清台州府古学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探讨。

嘉庆年间阮元在杭州创设诂经精舍,在广州创设学海堂,专课经史词章,引领一时风气,各地纷纷仿效,考课经史词章的古学书院蔚起,“士人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非以时艺试帖取科名为学也”①。其时台州士人学风也深受影响。“嘉庆初,仪征阮文达视学吾浙,既而开府编《经籍纂诂》,筑诂经精舍,以许郑之学相提倡,由是浙士闻风而起者,接踵继轨,其时吾台则有洪颐煊筠轩暨弟震煊檆堂、金鹗诚斋、周治平启丰、沈河斗椒岩、施彬适亭、李诚静轩诸家,而二洪、诚斋、静轩尤为专门名家。”②不过,此后台州朴学之风渐歇。

至同治年间,台州府大力发展书院之时,创设了三台、九峰两所古学书院。三台书院系同治六年(1867)郡守刘璈创建,初名“广文”,同治十年(1871),扩其规模,改名“三台”,专课经古,招收对象是台州府内有意愿且通过入学考试的举人、五贡。《仙居新志》载,仙居县著名学者李芳春“学博志专,谙经史及诸子百家”,光绪丁亥年(1887),同知成邦干聘为三台书院斋长,“尤为同郡在院诸孝廉推服”③。李芳春的深厚经史学问是其被聘教三台书院的重要条件,而“斋长”的头衔则意味着当时实行了分科教学的“分斋授课”,其他具体教学情况则不得而知。

九峰书院为黄岩县令孙熹于同治八年创建于黄岩九峰山麓。孙熹“榜其读书之堂曰梯云精舍,月以经学词赋诗古文课士,盖师西湖精舍之意”④,表明九峰书院创始之初即以杭州诂经精舍为榜样,反映了台州学者对本地朴学传统的接续和发扬。此时九峰书院的师生与诂经精舍也多有关系,掌教王棻、张濬、王舟瑶等都曾肄业诂经精舍。光绪十二年(1886)提督浙江学政瞿鸿禨曾制订诂经精舍规约并颁示全省生员及各书院以为程式。该规约必然也对九峰书院的教学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诂经精舍规约对生徒读书的范围及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一读经。每日读四子书五页(朱注为主,兼考注疏),经十页(注疏为主,兼考众说群经,皆切实用,诗礼尤要,其考证费日力者不必如数)。句读、评校、抄录、著述均依文达所定规制。

一读史。读纪传类五页,编年类十页,纪传以史汉、三国志为主,次及历代诸史。编年以资治通鉴为主,次及纲目及续资治通鉴之类。读史须精求史法,详考表志及政纪治乱之由。

一读群书。诸子百家、性理、天文、算法、舆地、金石、校勘、声律、音韵、国朝掌故(盐漕、河务、海防、兵农之属)以及诗古文辞各随其性之所近,按日研习。其切于时用者,尤须加意讲求。

一写小篆。欲读古书必通小学,每日依说文次第写二十字,兼录说文。有余日,临碑版习楷法。”⑤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生徒每日必须研读四书五经,句读、评校、抄录、著述是研读经书的方式;每日必须读史,并且有明确的主次、数量、方法的要求;群书类则是依生徒的兴趣每日研习,只是强调了“切于时用”;书法习字也有明确的范围和数量。诂经精舍规约对综合考核也有明确规定:“(诸生)课程日记及所句读、评校、抄录、著述于山长到院时进质山长或使者,考试暇日则以呈使者(由监院呈递),既查勤惰,兼考得失。”⑥九峰书院在教学形式上应也有类似的课程安排,师长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但在具体教学时也会有差别与侧重,主要体现在九峰书院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宋学。这可从九峰精舍所祀十贤既有许、郑等汉学典范,也有二程、朱熹等宋学先贤,“崇祀先儒则视诂经稍广焉”⑦窥见一斑。王棻是九峰书院的首任山长,自同治庚午年(1870)始,凡四次掌教,时间长达十四年,对书院的影响非常大。王棻“平生深于经,于小学治之尤力”⑧,在传统汉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但他对学生大力宣扬程朱宋学,尝曰“汉学者,小学;宋学者,大学。文艺为末,器识为先”⑨。其《咏怀》诗有云“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滨海变邹鲁”,可以看出其教学思想中汉宋兼宗的取向。这奠定了九峰书院的学术传统。实际上,由于晚清时期社会危机日益加深,面临“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注重古代经籍文本研究的汉学已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人们更需要“义理之学”以应对现实问题,使道咸以后汉宋调和、汉宋兼采成为居于主流地位的学术思潮。而诂经精舍囿于传统,依然更多地在汉学中徘徊。晚清掌教诂经精舍三十年的俞樾在《八十自悼》诗中曰,“诂经精舍圣湖滨,一拥皋比三十春。常愿师承牢守旧,岂期学派骤开新。料无沧海回澜力,甘作云房退院人”⑩,表达了对诂经精舍保守学术研究传统的犹疑。

九峰书院学规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具体情况。学规第四条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兼实学以期济世也。凡四书、时艺、经解、诗赋、小楷为士子进身之阶,谓之举业,自必人人学之,日日学之,无烦赘属。然举业之外,所当学者不少,如九经、四史、三通、文选、八家性理、说文、广韵诸书以及天文、地理、河漕、水利、历律、兵刑皆学者所宜究心。诸生有志读书,必于举业之外兼习诸书,兼通诸务,庶将来出而经世即可行其所学,毋仅以举业了事也。”k

可以看出九峰书院虽不考课时文,但对举业是相当关注的,必“人人学之,日日学之”。但对举业的学习方式与时文书院有很大不同,不关注八股文技巧的训练,也并不对时文进行考课,而是更关注生徒对经书的研究与体悟。同时,提倡学者在此基础上扩大视野,读群书,习经济实学,以便“出而经世即可行其所学”。临海市博物馆藏有题为《戴记吕览月令异文释》的九峰书院考卷,作者对阮校本《戴记》与毕校本《吕览月令》的不同之处进行考释,有文字的训诂,也有农学的研究,老师批改细致,总评给以肯定,谓“虽非要义,亦可自观”,亦有眉批“单文孤证不足据也”指出存在的问题,也有“段校作邨之亦非”“《正义》有箕星好风语,本同吕览”之类补充说明(图1)。临海市博物馆还藏有九峰精舍内课生赵城的课艺,内有题为《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考》的课卷,是一篇地理考证文章,逻辑清楚,言辞有据。老师给出较高的评价,“考以汇为淮,虽不甚塙,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可拔戟,以成一队说。参稽众说,辨驳详明”(图2)。可以看出,九峰精舍除经史词赋外,确实兼习天文、地理、河漕、水利、历律、兵刑等经济之学。

赵城课艺封面中间为书院和生徒名称,之间标注出“经”字,推测九峰书院也如三台书院一样实行分科教学,其中一科即为“经”。经史词赋尚属学者普遍研究的传统学问,而天文、地理、水利等经济之学为学者难以全部精通。据此,九峰书院在经济之学科目的教学中很可能聘请了精通相应科目的老师进行教学。此外,赵城所作《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考》为经济之学的课艺,表明“经”科的生徒可以选修经济之学的科目,且同样享有膏火奖赏。

在教学方式上,九峰书院与台州府其他书院有很大不同。九峰书院学规第三条曰:

“勤讲贯以期实效也。凡书院名为讲舍,山长称为主讲,是学之必贵乎讲也,明矣。……今拟一法,凡经史文章或由师抽讲,或由诸生请讲。不必逐章挨说以从简易。即欲挨讲,可将所讲之书由师标明起止,诸生先自澄心熟看,及至讲筵,但伸问难,不必章解句释,此为成人讲书之法,举一反三,听其领悟。胜于不讲多矣。”l

这段材料对书院经史文章的教学进行了具体阐述。书院注重講学传统,“学之必贵乎讲也,明矣”。老师的讲学分两种,一种是针对重点章节的讲授,另一种是系统讲授。经典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有不会的可以请老师集中讲解,或者由老师选取自认为重要的章节进行讲解。即便是按顺序系统讲授,也需“诸生先自澄心熟看”,课前要进行自学,用心思考领悟,讲筵上不注重章句解释,而是注重对经义的研讨辩难,促进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对于有一定基础且致力于研学的生徒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更好。

九峰书院掌教王舟瑶年轻时也经常在九峰书院读书,在其为张濬《镕经室集》所作序中谓:“舟瑶犹忆年少时从先生暨二王先生游最乐,于先生及柔桥先生亲炙尤久,时时从两家借书读,遇疑义则抠衣质正,裨益良多。”m这种生徒与老师之间的问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主要发挥启发点拨的作用。王舟瑶曾请著名海派画家蒲华绘《九峰读书图》(图3),感念旧时读书情形。王舟瑶在其年谱中还生动详细地记载了其在九峰书院读书时与同学之间的学问切磋:

“光绪壬午,余与黄方庆毂成、江青伯震、陈瑞畴锡九叚馆其中,而喻长霖志韶亦时时过从,尽发阁中之书而读之,私相定约以宋五子之学为体,司马君实、杜君卿、郑渔仲、马贵与之书为用,而旁及于许郑之训诂,韩欧之文章,以为游艺之资。诸君皆锐利奋发,抗希古人,而毂成为之尤力。精舍之前有月潭,旁有石桥,踰数十武有桃华潭,潭尽有铁筛井,皆山水清冽,自饶意趣。每当夕阳落山,月初上,则相与散步诸处,藉草列坐,各论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諐,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治乱。每析一疑义,群证心得,则不觉忻喜欢娱,其有不合,各举所闻,反复论难,往往历数时而不息。如是者率以为常。……余与毂成应学使之招,读书杭之西湖诂经精舍。西湖山水甲天下,而余与毂成私心终惓惓以为不若九峰乐也。”n

从王舟瑶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九峰书院的生徒在学习上有极大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设立读书目标,并且拥有大量阅读书院藏书的时间,读书之余与同学的辨析论难,思想观念的激荡交流对于学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舟瑶与同学闲暇交流的内容包括:“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諐”,这是读书、修身结合的内省学问;“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治乱”,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学问。这些都使王舟瑶颇得读书之乐,后来与黄方庆等肄业诂经精舍,所作说经文字颇为掌教俞樾称赞o,但他“以为不若九峰乐也”。这或许与诂经精舍作为省级书院,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及自身学统的制约较大,反而不若作为地方书院的九峰书院更加自由有关。

九峰书院注重建立学术传承,教学上鼓励学生以前贤为榜样,立志读书,存心为善。“有宋杜清献、王方严盖尝游歌于此;前明吴朗公、黄石斋亦皆寐忾于斯,其懿行徽言传之父老,粹德清节炳在史书,岂不伟哉!”p这些先贤在九峰书院留下的遗迹和精神无疑会对于此求学的生徒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九峰书院的生徒们正是在这清幽雅致的环境里,思接千载,拜晤前贤。

九峰书院相较于台州府其他书院显示出较高的学术视野和追求,同时,科举成功也是师生的重要追求,只不过对生徒“他日而登朝”后的作为有着更高的期待,“建树必有大异于章句帖括之学者”q。由于九峰书院不以科举为唯一目的,降低了生徒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的心理焦虑,反而获得了很好的科举成绩,“其缀高科登显仕以去者,肩摩而踵相接也”r。

九峰书院营造了自由活泼、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氛围,辅以严格的教学管理,为生徒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了各地有志于学的学生来此深造,培养出一批本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人才,师生承续,使之成为晚清台州府的学术文化中心。

注释

①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11.

②m张濬.镕经室集:序一[M].铅印本.1917(民国六年).

③干人俊,王巧赛,季之恺.民国仙居县新志稿[M].杭州:杭州出版社,2022:198.

④⑦王棻.九峰精舍文集:九峰精舍崇祀十贤记[M].名山阁刻本.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

⑤邓洪波.书院文献丛刊第二辑(第56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6-7.

⑥邓洪波.书院文献丛刊第二辑(第56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13.

⑧⑨喻长霖,胡正武,徐三见.民国台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621.

⑩俞樾.春在堂诗编[M].1883(清光绪九年).

klp王棻.九峰精舍文集:九峰书院学规[M].名山阁刻本.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

n王舟瑶.默盦居士自定年谱[M].铅印本.1926(民国十五年):12

o王舟瑶.默盦居士自定年谱[M].铅印本.1926(民国十五年):13.

q王棻.九峰精舍文集:名山阁藏书目录跋[M].名山阁刻本.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

r王维祺,王棻,王元.柔桥王氏家谱:母舅王子庄先生六旬寿序[M].木活字印本.1928(民国十七年).

猜你喜欢
晚清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有情总被无情恼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