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的提升路径

2023-05-30 10:48钟丽权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视域大学

钟丽权

一、文化自信与开放大学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1]首先,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气。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支撑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中华民族具有特色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在激发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具有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其次,中华民族从多个角度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全面脱贫的道路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坚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国防科技;中华民族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儒家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二)开放大学的含义

开放大学的全称为国家开放大学,是以全体社会人士为招生对象、以为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机会为办学目的的新型大学,是真正意义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大学。[2]开放大学具有“开放性”与“自主性”两大特征,“开放性”是指学校教学具有“开放学习”的特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下实现教育对象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以及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身特点尽可能自由灵活地選择专业课程;“自主性”是指学校具有“自主办学权”的远程教学特点,在以国家批准许可为基础采取自主招生并颁发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在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同时采取自由灵活的教育形态,提升教育效果。

(三)文化自信与开放大学的关系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自信在坚定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信心的同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指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文化自信在改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洋奴”思想、“媚外”思想的同时,加深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在探索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中华儿女的文化信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十四亿中华儿女的文化力量。而开放大学从其含义中便可以得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设立的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大学。开放大学凭借其入学门槛低、分校遍布各地、收费合理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灵活自由等优点,帮助社会人士获得再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推动开放大学走向社会、深入社会的同时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教学形式传统单一是当前开放大学多个学科教学中都存在的重要问题,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开放大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学习,在线下教师讲解内容学生听讲。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不能适应文化自信视域下不同学生不同文化水平的现实情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中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一知半解,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开放大学学生辅修语文专业的比较少,这加剧了语文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放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认识不深

传统文化认识不深是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阻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传统文化认识不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老年学生固守糟粕传统文化,中年学生崇尚西方思想,青年学生追逐日韩潮流文化。老年学生在固守糟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剧了中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中青年学生在崇尚追逐其他思想文化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开放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授选择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加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机制尚未健全

文化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但是当前语文教学机制尚未健全,在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未将“文化自信”融入语文教学机制中,没有明确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也没有实现文化自信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3]“文化自信”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学思想融入文化自信意识形态,教学目标融入文化自信,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考核融入文化自信相关知识。而这四个方面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机制中尚未健全的,也是今后语文教学机制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繁荣的关键路径,但是当前开放大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外来文化。同时,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僵硬地划分两个部分,没有对其梳理分析区别与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新可以有多种形式,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但开放大学语文教学却将文化创新局限在书本之上,导致文化创新动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的提升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活动

开放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开展远程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要剔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不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有趣的语文课堂。同时,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在选修经典中体会先人智慧,在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体验中提升文化自信。教师将教授内容与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融合,创建读书会、朗诵经典以及写作等活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感悟经典著作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时创设读书会、朗诵经典以及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的基础上自主阅读、集中分享、朗诵篇章以及写下感悟。小说部分的《在酒楼上》,体现了“五四运动”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中国社会“创新与守旧”的交织;散文部分的《十年一梦》,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十年复杂心路历程,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诗歌部分的《发现》,体现了怀有炽热报国之心的留学生看到的落后惨败的中国,表现了知识分子梦想破败后泣泪成血的失望以及呼天抢地的愤懑。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中感悟中国社会,在写下自身所思所想中提升文化信心。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融合是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文化自信视域的重要举措。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融合,二是传统文化与语文生活的结合。在第一个方面,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传统文化,在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同时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在第二个方面,教师以语文生活为基础开展传统文化品鉴课程、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时,开展主题传统文化体验,以肇庆市为例,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以及六祖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可提高学生对肇庆文化的认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

(三)健全文化教学机制,保障文化自信

健全文化教学机制是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提升学生文化信心的重要方式。健全文化教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二是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机制之中。[4]首先,明确开放大学语文教学总体规划,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上层层推进,在课程设置、课程考核、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上具体落实,以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其次,学校要将文化自信提高到政治高位,从战略角度将文化自信融入语文教学意识形态之中,将文化自信与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相结合,构建具有文化自信色彩的教学机制。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導读》时,从战略定位将文化自信贯穿教学机制与教学始终,推动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融和,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沈从文的《边城》将文章情节、人物心理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创设了“朦胧纯净”的湘西世界;鲁迅的《铸剑》将宴之敖者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打造了一个彻底的、全新的、反封建反传统的精神世界;老舍的《骆驼祥子》将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相统一,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

(四)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持久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文化创新意识,二是增强文化创新动力。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创新是大势所趋,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首先,语文教学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利用多媒体等网络音频向学生展示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教授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5]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文化创新,欣赏学生文化创新,在不断试错的训练中激发学生文化创新思维。最后,学校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文化创新慕课,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教授下学习多种优秀文化,在推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信。教师在讲解《现代汉语(第四版)》 时,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利用网络音频资料展示语流的平曲升降、词语的轻重快慢、汉字字体的演变以及汉字的变化。同时,教师在教授“形声字” 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形状以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文化自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面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思想、中华文化的同时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放大学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可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文化水平、丰富文化素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提升国民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2]于云秀.开放大学的内涵与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1(05):27-29.

[3]翁朱华,王一兵.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6):10-22.

[4]陈丽,郑勤华,林世员.“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15-20.

[5]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6):68-74.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视域大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