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中职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强“地区认同”培养

2023-05-30 00:52高明明苏芳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技术学校惠州市惠州

高明明 苏芳瑞

职业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必修内容之一。目前在中职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和职业之间各种因素的匹配,例如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匹配,或者增加个人对职业(专业)的认同度,等等。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就业还应该有地区的考虑。对于在哪个地区就业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呈现出茫然性、随机性和流动的无序性的特点。对于地区而言,希望保持技能人才在本地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人力资源和地区发展之间的匹配。

经过实践研究,在中职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地区的认同,可增加其对该地区的成员感、忠诚感等,在该地区就业的稳定性更强,减少无序流动,更好地保障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为公办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的在校生约两千多人,涉及17个专业、50个班,学生多数为河源等地来惠务工人员子弟,非惠户籍居多,农村县镇户口居多。以下以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在中职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强“地区认同”培养。

一、中职职业规划教育及学生“地区认同”的现状描述

(一)中职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职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但在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学任务单一、教学途径狭窄、师资建设薄弱、工作机制缺乏、实施保障薄弱等。

以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每周只有1课时,由德育老师进行集中课堂授课,教学任务仍然集中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除此外,心理课有求职心理等相关内容,由心理老师进行集中课堂授课,每周2课时。学生只能了解表面的职业规划知识,无法获得个性化辅导,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缺乏,对地区的行业职业信息获取不多,更无法针对地区需求做个人职业规划。因为职业规划基础不扎实,在实际就业中,职业规划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学生“地区认同”的现状

认同,指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基于心理认可而产生的归属和赞同,同时具备“认同感”和“认同行为”。本文所指的“地区认同”指的是个人对某地区的认同。与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的地区认同,从情感的层面上讲,包括学生个人对某地区的“成员感”“休戚感”和“忠诚感”等;从就业行为的层面上看,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人能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以及保持在该地区就业的稳定性,等等。

以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职业规划教育中未开展增强地区认同培养前,学生对学校所在地惠州市的认同处于低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个人与地区之间的“成员感”“休戚感”和“忠诚感”都较低,学生认为自己属于惠州市这一地区的成员意识较薄弱,缺乏与这一地区命运休戚相关的意识,以及对该地区不良表现的谅解度、容忍度较低。例如,在回答“是否很在意别人评价惠州”“在媒体上看到惠州的负面新闻时是否会难过”等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现出“低认同”,即多数学生本身对惠州的了解不多、不深入,不会主动寻求搜索有关惠州的信息,也不介意他人对惠州的评价。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形成与惠州之间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意识。在回答“即使挣不到太多钱,我也愿意留在惠州工作”的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现出不确定性,“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表明学生对惠州的忠诚感还未形成。

其次是在做个人职业规划时,学生认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还是薪金等经济因素,或者家庭所在地。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方面更倾向于往深圳东莞等地就业,尤其是部分升学读大专或本科的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往经济更发达、薪金更高的地区就业;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当家人在地区间流动时,本人也会跟着流动,中职阶段是在哪个地区就读,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几乎不受这个因素影响。

二、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现状分析,有必要在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强地区认同,尤其是就读地的地区认同。在实践研究中,以下策略可在职业规划教育中有效加强学生的地区认同。

(一)扩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载体和信息内容

除了思政课和心理课体系里面的固定就业指导课堂之外,还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扩展职业规划就业的载体和信息内容。

一方面,扩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载体。除了就业指导课堂,还应包括班会课、第二课堂、道德讲堂等,增加学生对相关职业规划知识输入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例如,班会课上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班主任可以根据对每个学生的了解进行引导,如引导学生做个人的SWOT分析;同时学生对班主任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比较重视,参与度比较高。又如在第二课堂中,邀请地区行业从业人员通过线上或现场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本地区本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根据地区行业的需求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地区行业从业人员的身份增加了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他们所描述的地区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就业从业人员的条件要求會更加可信。除了各种课堂之外,还有各种活动和比赛作为载体,有意识把职业技能同地区认同联系起来。例如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在技能节活动中,进行惠州本土文化作品如龙门农民画展示活动,开展“惠州非遗”短视频制作比赛活动等,在职业技能中体现热爱惠州的情怀。

另一方面,要扩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信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等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区信息、增强地区认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搜寻地区信息,学生要能做到根据地区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入有关地区的信息,实现地区认同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求职简历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搜索分析惠州地区的招聘广告,了解惠州地区各行业各职业的需求、条件等,在简历中突出相关信息,有助于学生针对地区行业情况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又例如在了解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向同学介绍家人朋友在惠州所从事的职业状况,重点在于使学生发现身边人在职业中的正面所获,并把这种个人的努力及所得与惠州地区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既扩展了学生对惠州地区发展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在惠州发展过程中的“成员感”和命运相关的“休戚感”。

(二)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培养地区的“良好形象”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加有关地区信息时,应重点在学生心中树立突出该地区的“良好形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形象应与学生就业有强相关。

一方面,良好的地区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觉得自己作为这个地区的成员“值得骄傲”,从而产生个人与地区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 “忠诚感”也会提高,当地区发展出现不如个人预期时,学生对地区的谅解度和容忍度会提高,对地区而言人才流失的可能性降低。

在职业规划课堂的实践中,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曾让学生每人说一样惠州的代表事物或对惠州感到自豪的事物。学生的答案范围非常狭窄,答案仅限于“酿豆腐”或“西湖”这样吃玩的少数几样事物,对于惠州的历史人文、体现惠州现代精神或现代成就的事物几乎说不出来。这说明他们对惠州的了解非常浅,对惠州比较“无感”。此时需要建立他们对惠州地区的系统性认知,并且突出惠州在他们心中的某个具辨识度的良好形象符号。教师从惠州的历史到现代进行系统介绍,通过突出形象,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心中对惠州的标志性符号。学生对惠州的信息了解更全面后,普遍反映对惠州的正面评价上升了。

另一方面,更要从地区的有辨识度的形象迁移到对本人的形象认知,塑造学生个人与地区相关的独特形象符号。例如教师介绍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结点城市之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意识自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员身份。粤港澳大湾区代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方向,是最有活力、走在前列的城市群,教师要据此把独特的形象符号迁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要树立自己是大湾区“有活力的”“走在前列的”建设者这一形象认知和认同,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三)增加实践活动加强“成员感”

上述第(一)(二)点更多的是强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输出,除此之外,更需要学生主动构建对地区的认同。这就需要增加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地区产生的“成员感”和“休戚感”,例如开展志愿活动等。

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在“三自教育”值周期间,组织学生志愿者到学校附近路口向路人发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资料。通过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学生融入当地,意识到自己对地区的付出和作用,增强自己作为“当地人”的认同。

三、效果评估

通過实践研究,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增强地区认同的措施实现了教育效果。案例中,措施实施后学生对惠州地区的认同状况有了显著提升,地区认同、积极评价、未来发展三个维度水平都有了改善;从19级、20级和21级的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的数据中看,留在惠州本地实习和就业的人数和比例均有上升。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加强‘地区认同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GDZZJG202029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技术学校惠州市惠州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CLASS STRUGGLES
一道三元分式最小值问题的求解与推广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