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数控“双精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30 00:52陈颂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精准

陈颂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本成果是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区域先进制造业,协同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专业“课程群”精准对接先进制造业“岗位链”为核心,开展校企协同精准培养数控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历经4年总结而成,并经过了5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业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要求人才需求多样化、高端化、复合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文件精神,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积极探索对接先进制造业的育人模式改革。走过了项目教学改革——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改革——申报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申报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的建设历程,如图1所示。

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对照区域加工制造类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梳理改革中遭遇的瓶颈,发现唯有进一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和评价模式,创新培养融“操作、工艺、装调、生产技术管理”于一体的数控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才能紧跟“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的时代步伐,更好促进就业创业。

二、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是校企对接不精准,新生产方式、新技術、新工艺、新规范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导致人才供给与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解决方法:精准牵手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校、企、协、商会“四维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项目组建校企联盟,将校企双主体育人融入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等具体项目中,实现校企间以项目为媒介进行耦合边接,及时将“四新”融入教学。创新“专业课程群”精准对接“产业岗位链”,校企间“管理、技术、规范”等核心环节联动的“群链对接、校企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课程与岗位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精准,导致复合型人才培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解决方法: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岗位链”,校企共建能力分级培养的“三阶段多维度发展”课程群。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开发复合型项目课程;围绕课程实施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群,营造“车间”式教学环境;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新模式,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传统评价倾向知识与技能,不能科学评价学生,导致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

解决方法:转变育人价值判断,构建数控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从职业素质、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科学评价学生。改革评价组织与实施,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元化。将评价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成果主要内容

1.依托职教集团,专业部牵手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建立“四维互动”校企合作机制

立足当地,面向区域先进加工制造类中小微企业,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专业部牵头横向并联当地厂商会、企业联合会、中小企业协会、机床协会等社会组织,纵向串联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同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先进制造业上下游企业组成校企合作联盟,构建“四维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图2所示。

2.精准对接需求侧,构建“群链对接、校企耦合”精准育人模式

以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为指针,准确定位中职层次数控人才的培养规格,以“专业课程群”精准对接“产业岗位链”为核心,通过校企间“管理、技术、规范”联动;以共育人才、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等具体项目为校企耦合连接媒介,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环境与生产车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四方面精准对接,建构了“群链对接、校企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融“操作、工艺、装调、生技”于一体的数控复合型人才,如图3所示。

3.瞄准岗位链,校企共同开发复合型课程,构建了“三阶段多维度发展”课程群

瞄准制造业岗位链,学校与企业联手开发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分阶段实施、多方向发展的“三阶段多维度发展”课程群,包括制图与CAD、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机床调维、机器人操作等复合型核心课程,车铣复合加工、智能制造、3D打印等复合型方向课程,如图4所示。学生通过课程体系完整学习,熟知全岗位链,能胜任中小微企业的2~3个岗位工作,实现从“门外汉”到“熟手”蜕变。

课程群中的课程,均按“人才需求定位→对接职业岗位→厘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与素养分析→确定课程框架与内容”的课程建设技术路线开发,将生产组织管理、制造工艺编制、机床操作与维护、CAM/CAD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管理等岗位所需的能力与素养融入课程,实现课程内容多元整合、技术复合、能力跨界融通。

以数控车铣复合加工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将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CAD/CAM技术、数控复合加工工艺编制等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加工棘轮轴、油口法兰等5个项目,如图5所示。

毛坯材料为工业常用的钢、铝、铜,按企业生产流程组织教学,对标企业质量管理进行评价与考核,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

4.围绕课程实施,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群

围绕复合型课程的实施,按岗位链与基地链对接的思路,遵循“设备生产化、环境职业化、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建车铣复合加工、智能制造、3D创客中心等6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经营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图6所示。

其中“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是学校与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同晋制造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基地以“料库+工业机器上料+多联机+下料机械手+传输带”组成压缩机气缸全自动生产线,如图7所示。

智能制造线从上料到成品完成共16道生产工序,全部由机器人配合机床一次性完成,日生产量达1000件,成为实实在在的“无人工厂”。

另外,“数控车铣复合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与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基地设备按“成组技术”布置,将加工中心、数控车床进行组合,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车铣复合“制造岛”,如图8所示。

5.配合课程教学,建构“生产性项目教学”模式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学要求,参照企业一般生产劳动组织流程,构建“生产性项目教学”模式。该模式下,下达生产任务、编制工艺方案等7个环节是生产流程,贴合企业生产实际;最后1个环节是职业能力测评,是按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设计的教学环节,目标是利用测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教学过程融入6S管理、工匠精神、安全生产、创新创业等职业素质培养,如图9所示。

6.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科学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模式,构建数控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指标包括职业技能考评、职业行动能力测评和职业素质测评3个一级指标和学习能力、操作技能、明确任务能力等15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标准化,具体如图10所示。

能力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知识理解、技能水平,同时关注能力素质提升。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多元化,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多样化发展性评价。通过改革评价,改变教育价值判断,引领教学观、学习观、人才观等转变。

四、成果创新点

1.提出了牵手上下游企业以项目为纽带建立校企联盟,校企协同育人的新理念(理念创新)

利用上游企业掌控技术链和岗位链全系统新技术、下游企业深耕生产技术和管理细节的优势,专业部牵手先进制造业上下游企业,打造校企合作联盟。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四维互动”合作机制,将协同育人细化到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等具体工作中,使协同育人接地气、能落地。丰富和发展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

2.探索了“群链对接、校企耦合”精准培养数控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径(实践创新)

瞄准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岗位链,按“课程群”精准对接“岗位链”的思路,抓住复合型人才培养主线,系统设计,一以贯之。校企共同开发复合型课程8门,构建“三阶段多维度发展”专业课程群,共建产、教、培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建构了校企间“管理、技術、规范”等核心环节联动的“群链对接、校企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精准培养数控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径,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实践了“生产性项目教学”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新模式(方法创新)

根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线要求,研究与实践了“生产性项目教学”模式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学生以企业员工角色参与学习,教学在生产实战中进行;摆脱了“唯知识唯技能”的评价模式,优化了教学与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营造了全新的教学生态。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

自立项以来为社会输送了1500多名数控复合型人才,缓解了区域制造类中小微企业紧缺人才的需求矛盾,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达96%,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先进制造业企业骨干。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2人、省级19人、市级58人。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高度认同。

2.收获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促进专业高水平发展

开发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8门复合型课程。建设1项国家教学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6个对接岗位链的实训基地,建设了数控车铣复合加工等2门市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机械制图与CAD》等3本教材。专业成为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

3.促进了教学团队成长,助推队伍专业化发展

专业教学团队快速成长,教育理念先进、生产性实践指导能力强,教科研成果丰硕,获各类奖项95个,立项科研课题11个,发表相关论文33篇。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生产实践、技术服务、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团队有市百千万职校名师1名,市专业带头人1名。

4.成果获社会广泛好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近5年,数控专业先后接待国内35个教育机构观摩与交流,省市政府部门7次现场调研,公开推广活动16次。专业建设模式已在校内汽车、电子等8个专业推广应用,辐射引领汽车专业建成了市级示范专业,电子专业建成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争先创优储备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Z].粤教职函〔2017〕204号.

[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粤教职函﹝2018﹞108号.

[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Z].粤府〔2015〕70号.

[4]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Z].粤教规〔2016〕39号.

[5]何宁.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6]杨诗炜,刘贻新,朱怀念,张光宇.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7):86-94.

[7]陈小娟.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教育变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4):29-33.

[8]何爱华.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如何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相关性——以广东佛山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2-45.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精准的打铁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精准扶贫二首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