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文化为落脚点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23-05-30 10:48许林阔石本立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职业教育

许林阔 石本立

摘 要:随着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也备受关注。当前,高职院校只重视外部评估而忽视内部自我改进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本原因在于质量文化建设乏力。本研究在分析质量文化内涵与质量保障体系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以质量文化为落脚点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框架及建设路径。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文化;职业教育;民办高职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明确列举了对高校“质量保障能力”进行重点审核的指标及对应内容。譬如,在二级指标“质保机制”方面,会重点考察高校的“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这里提及的“自我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就是质量文化研究的范畴。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质量文化是从质量意识、精神、行为、价值观和形象上来定义的,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质量文化具有独特性,业界学者也给出了很多界定。傅根生、唐娥等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行为规范的集合”,更多的学者则将质量文化定义为“高等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对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概括升华,将质量文化定义为“根植于内心的质量意识、无须提醒的行为自觉、事后常态的理性反思、言谈举止的自我约束、追求卓越的持续改进”,本文也将采用此定义。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文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此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也日益受到业界和社会关注。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教育”或“高职”为主题、以“质量保证体系”或“质量保障”为篇名进行了组合搜索,从发文量来看,2001—2005年为52篇,2006—2010年为102篇,2010—2015年为186篇,2016—2018年为228篇,2019—2022年为256篇。由此可见,自2015年开始,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就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建设实践中,各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设投入差距大,公办院校各项投入远大于民办院校;二是重视程度差距大,重视该项工作的院校,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都远大于其他院校;三是科学化程度差距大,部分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经过相关专家和实践论证,符合本校特点且运行高效,远胜于其他“随意拼凑”的院校;四是执行情况差距大,部分院校建设时间早,能够根据院校实际情况较早行动,执行力度大于“只停留在理论概念”的院校;五是收益效果差距大,部分院校行动早、效果好,教职员工幸福感高,优于仍处于建设初期的院校。

李志宏教授曾指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保障主体不健全、组织机构不适应、质量标准不科学、财力保障不到位的问题。高职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不明确、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保障制度未落实、日常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问题反馈改进机制缺失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仅凭制度制定和信息化建设,难以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的贯彻,而依靠行政部门命令来指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则容易忽视教育的内涵,淡化教育的价值。因此,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要辅以质量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这正是众多高职院校长期忽略的一點。

三、质量文化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系

(一)质量文化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

“3+1”模式下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出发的最优方案之一。其中,“3”代表的是3个系统,即标准链系统、评价考核链系统、持续改进与建设链系统;“1”代表的是1个信息化系统。整个体系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OBE的教学理念和BOPPPS的教学方法开展建设;着力点是质量目标标准、教学监测与评价、质量反馈与改进;支撑点是信息平台建设,包括蓝墨云班课数据、督导评价平台、高职人才状态数据采集平台、OA办公流程等;落脚点是质量文化建设。

(二)质量文化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约束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考核评价链依靠的是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环节,但都伴随约束性的行为,达不到设定的标准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种约束性的行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质量,但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成长需求,导致教师自评环节缺失。自评环节旨在给予教师自我打分的权利,其比值可占到10%~15%之间。给予教师自我评价的权利,让他们认可学校的质量文化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积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四、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质量文化建设

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授课方式由传统线下主导演变为线上线下相融合。各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在这种大环境下,强化质量文化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引领在线教学发展,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期评价标准;二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情分析系统,为教师建立课程和课堂的分析系统,及时向院校反馈动态信息;三是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结合企业生产的实践案例,丰富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

(二)开设质量文化课程,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作为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课程的地位殊为关键,而质量文化建设也同样离不开课程的植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例如工科专业开设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建筑类专业开设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商科专业开设质量管理等,向师生传达质量意识,营造“质量第一”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高质量育人的目的。

营造质量文化氛围,除了增加专业类课程,还可在通识课程中增加文化融合类课程。此外,还可以开展艺术展览、沙龙论坛等文化活动,将优秀人文艺术传统更好地融入文化育人实践中。

(三)完善制度标准和流程,体现质量文化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硬约束”是制度,目前各高校落实该工作的手段和着力点也是制度约束,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改进又是决定该制度能否高效率运转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制度,质量文化相当于“软约束”,而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助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建设和高效率运转。

首先,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质量意识,即所谓的“质量胜任力”。一方面,质量管理者必须有质量意识,能够高效推进创新工作,能够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应用质量相关策略,还要具备质量素养;另一方面,质量管理者也要有质量心理,通过人性化的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更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还要把与质量相关的指标融入各级评价体系中,“像盐溶于水中一样”,提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其次,要结合校本实际情况,制定自评标准,完善自评流程。通过自我评价,督促师生结合指标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

再次,要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流程,简化过往繁琐的业务流程,提高学校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的效率。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动态调整、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适时调整与质量保障体系运转相关的机构和工作流程,注重过程性发展,摒弃结果性监管,使整体业务流程运转更高效、更具可行性。

最后,核心是要体现制度文化。制度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根据实践需要研究、设计出来的。制度要有可量化考核的标准,通过质量标准形成各层面的质量手册或者工作手册,以手册为牵引推动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建立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体系制度,不断改进体现制度文化的质量文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信息化系统支撑质量文化理念

贯彻“让师生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的工作理念,借助信息化助推质量文化建设。信息化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技术性保障和强有力基础,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推送人性化的服务和信息,才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情怀。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目前的育人情况,分析育人质量,如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动态分析系统,让师生可自由在系统中查看自己的授课或学习效果,进而自我调整、反思和改进。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教师的课堂表现以及课程开设情况,加以科学研判,及时作出动态调整。此外,还可建立反馈流程,将收集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动态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方便他们及时跟踪处理。智能信息系统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质量文化生成的助推器,其设计应该遵从校园文化,重视质量观念,体现人文关怀。

(五)内外结合,共同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我国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共开展过两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组织实施相对科学,举措有力且执行到位。2015年开始的第三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整体推动的统筹力度较弱,采取“三年一轮”自主诊改、“四年一轮”抽样复核的方式,复核结论分为有效、异常和待改进。总体来看,各省的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效果不一。实际上,院校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内部形成驱动力,在细化外部评审指标时,明确质量保证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把行为自觉落实到质量主体上来,外部主动引进评审专家团队进行评审。内外综合发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高效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六)丰富质量行为文化,培养质量文化意识

学校要围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建设、文化育人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实质量文化行为,将质量理念落实到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制度。例如,可以从建筑设计入手,让校园特色建筑体现节能、环保、绿色和文艺,培养学生美感;学生宿舍内行李架、教室里面的教师用椅、舞蹈房专用的换鞋凳、校园里面的长廊椅等,可采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化教学的形式来制造,由焊接、模具、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自行征集、设计和焊接,制成成品后交给全体师生使用,这既能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便于培养质量文化意识;學校教室里面的时钟,可由计算机专业、应用电子专业学生以实训作品的形式设计并制作;学校部分设施的墙绘、石墩彩绘可由艺术、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完成。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质量行为文化和项目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成就感中自觉养成质量文化意识,锻炼自己从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再到最后解决问题并自我反思的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在不断变革中迎接机遇与挑战。其中,有办学水平的激烈竞争,有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竞争,也有服务差异化的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打造特色、做出成果,就必须在合规办学和高质量建设上真投入、狠投入,也要在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上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校园质量文化建设推动院校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J].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8(10).

[2]孙铄橼.质量文化视角下完善高校内部质保体系的策略研究[J].上海质量,2021(7).

[3]周波.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2).

[4]李志宏,李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

[5]黄文祥,李亚东.识变、应变、求变:打造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文化[J].北京教育(高教),2022(1).

[6]鲍风雨,苗玲玉.基于“双闭环控制”的高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J].辽宁高职学报,2017(1).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构建‘3+1模式下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855);2022年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构建‘3+1模式下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编号:CANFZG22012)

作者简介:许林阔(1992— ),男,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石本立(1981— ),男,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职业教育
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策略研究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