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探讨

2023-05-30 03:17苗丽唐新梅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践课程大数据互联网+

苗丽 唐新梅

【摘要】本文阐述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意义,论述大数据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路径: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实践课程体系,以信息化管理提高“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使用效果和促进师生互动,有效整合协同育人教育资源。

【关键词】大数据 互联网 协同育人平台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105-04

协同育人平台是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育人载体,它可以是实体性的,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其内涵在于以协同机制体制创新为先导,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则是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教育联盟、教育集团、育人基地等,突出人才协同培养特征,促进各主体在教师聘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核心要素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凝聚形成不同层次(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不同类型的协同育人载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优化设计带来了全新机遇,但是目前国内针对“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仍处于概念提出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构建体系。本文拟对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之后协同育人平台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一、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意义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队列,可以实时有效地查找所需信息。依托信息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高效提取价值信息,挖掘信息数据的内在规律,支撑“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自动识别功能,准确分析资源所属具体信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云计算、BP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易用的学习系统,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建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有效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效果,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理念,创新学生的互联网学习思维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程改革要求,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通过“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广泛应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知识体系,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有效地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规范学生的学习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通过“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有效促进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资源丰富的背景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以学生为协同育人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总之,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最大意义在于利用网络资源数据更新快、数量大的特点,有效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二、大数据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路径

(一)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实践课程体系

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各方交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要求开展多方面的协同育人实践。从课程体系角度出发,为实现协同育人,应当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平台,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促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践形成协同,保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设计“互联网+”协同育人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知,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需要依托WEB框架进行开发。首先,根据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对网络课程进行创新研发,结合學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课程进度的调整。其次,通过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开发线上教学系统,与线下专业课堂搭配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最后,通过Java语言和Objective C语言对软件进行开发编程,生成可用于教学的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利用手机App进行学习。

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在系统软件中建设实践能力课程、基本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以及综合能力课程四大模块,采用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教学资源整合模式,提高协同育人实践课程体系的能动性,具体如下。

一是利用系统软件建设实践能力课程。借助手机平台开发技术、WEB框架开发以及终端小游戏开发等,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例如,当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实习实践时,高校可借助协同育人平台共享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以此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二是利用系统软件建设基本能力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通,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推动人才建设进程。同时,通过采用互联网操作系统、数据群结构、程序设计等技术,结合理论课程评价及实践课程评价,评估平台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能力是否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三是利用系统软件建设专业能力课程。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校企协同,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校企资源共享及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结合企业岗位工作实践,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强化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的联系。

四是利用系统软件建设综合能力课程。基于“互联网+”思维整合移动网站设计及软件设计工程等资源,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在高校教师与企业骨干人员的协作下,完善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质量,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工作需求,成为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信息化管理提高“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使用效果,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协同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加强师生协同有助于直观地影响学生朝积极方向发展,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下的学生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师生互动效率,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并能够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特点、日常表现等,制订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如引导学生加强薄弱专业知识学习、合理安排实习单位、开展针对性教育等,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师生协同模式下,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优秀人才。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将所有经过整理后的档案数据直接存储至档案知识库中,直接通过历史数据对档案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存储及管理;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结构化的档案数据与档案服务系统中的语义词库、档案分类表和知识库等进行连接匹配,有效提升协同育人平台的使用价值;在资源收集过程中利用信息聚类的方法得出推荐相关档案所需的检索词,进而利用目录检索工具、全文检索工具或元数据检索工具在档案信息资源库中检索这些检索词,将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后推送给教师或学生。

(三)有效整合协同育人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能够有效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大數据技术的普及和创新,为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途径,通过互联网建立协同育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流通,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中,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对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能够明确育人战略目标,以此为导向,优化教学流程。同时,通过拓宽教育资源获取路径,可以丰富现有教学素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资源协同化的新格局,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另外,高校在获取大量社会资源后,要合理调整自身资源排列结构,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剔除落后、无意义的内容,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现实,为培育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教师不再“垄断”教学资源,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按照自身学习需求自行查找资源,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适应社会岗位工作需求,进而达成协同育人目标。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促使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统一。

此外,可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教育联盟有效扩大“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适用范围,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同育人教育联盟是由学校主导、行业推动、企业参与的公益性、开放型的校企合作教育联合体。联盟以平等自愿为原则,以专业对接岗位为纽带,以服务教学育人和企业人才战略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指导目标,通过聚集整合各方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以人才贮备、培养、交流为切入点的“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在实践方面,高校可基于互联网平台主动联合其他教育集团、社会企业、创业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培训机构等,构建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支持。例如,高校可协同企业建立育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岗位实操进行融合,从而提升综合能力;与创业机构进行协同,相关机构可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性指导,激发其创新能力,培育优秀的创业型人才;与政府部门协同,政府部门针对毕业生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及创业帮扶政策等,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创业阻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人才培育进程;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协同,即突破学校教育的理论性教学限制,如联合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应用型技能水平,切实提升育人质量。通过互联网构建协同育人教育联盟,有利于调整传统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议

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有效增强育人的功能。为了促使协同育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从高校角度出发,应当强调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提升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构建相对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意识,将教学内容与协同育人、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结合当下社会科学发展,提高教学内容与社会相关行业发展的契合程度。学校可积极强化宣传、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加深对协同育人的认识,主动参与各项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教育所具有的生动形象特点,利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感,由教师带领学生成长,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应当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协同育人的要求,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主动开展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同时,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机遇,如开放资源、完善对外协同平台,正确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四是强化校企合作,坚持以校企协同为主、学校与社会教育主体协同为辅的育人模式。按照高校当前专业建设情况,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依托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并邀请企业骨干人员入校进行经验分享、实操指导,配合高校教师的前沿理论传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希望能够通过构建“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针对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以此提高育人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參考文献

[1]洪东.基于SSM框架和大数据技术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设计与实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

[2]伍丹.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学院协同育人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

[3]王芬,刘富丽.“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构建:以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8(5).

[4]叶鸿烈.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19(20).

[5]袁其玲.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上旬刊),2019(12).

[6]魏振华.高校“互联网+文化公寓”育人平台建设思考[J].智库时代,2019(51).

[7]马小红.“互联网+”下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浅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HZJG2017B20)、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创新研究与实践”(20JDSZ3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苗丽(1982— ),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唐新梅(1982— ),通讯作者,广西资源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移动网络。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实践课程大数据互联网+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