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麟开、林则徐竹枝词比较

2023-05-30 13:31朱昱霖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

朱昱霖

摘 要:曹麟开、林则徐二人被贬新疆期间都创作了竹枝词,因两人身份背景及创作体裁有相似之处,所以他们的竹枝词具有一定可比性。相比较而言,曹麟开的《塞上竹枝词》从反映新疆民族風情的视角切入,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站在悲天悯人的第三视角聚焦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曹麟开多用比喻想象,林则徐多用白描;曹麟开语言清丽古雅,林则徐以维吾尔语入诗。

关键词:社会风俗;好用典;宗教禁忌;维吾尔语

曹麟开,字黻我,号云澜,安徽贵池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黄梅知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嫁名鉴定诗集”而谪戍乌鲁木齐。他的《塞上竹枝词》对于研究新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有重要价值。林则徐则是人们熟悉的民族英雄。他于鸦片战争期间被发配至伊犁,其《回疆竹枝词》重点关注百姓生活。本文将从三方面将两人的竹枝词进行比较。

一、叙述内容及表现视角

曹麟开、林则徐两人的竹枝词言简意深,侧重叙事而非抒情。但两人在叙述内容及表现视角上有所差异。曹麟开的《塞上竹枝词》存录于嘉庆年间和瑛编纂的《三州辑略·艺文》,主要内容涉及地方特色、历史事件、音乐、民间艺术等。他的竹枝词主要是从反映民族风情的视角切入,描写所见所闻,笔下所写的内容丰富而灵动;尤其是其中部分调皮活泼的郎妾对话更是在众多西域竹枝词中令人耳目一新。如:

郎披狐貉妾披缣,隔岭相看两不嫌。

一样地形天气异,庭州多雪火州炎。

“庭州”指吉木萨尔,地处天山北麓东端。“火州”即吐鲁番,位于天山南麓。仅隔一山,但温差十分悬殊——山北天寒,人披狐裘;山南干热,身披衣缣。曹麟开用郎妾角色来体现新疆独特的气候,将南方竹枝词的情调与新疆的气候环境有机结合,读来既有江南的温婉又不失西域风情。又如:

花鬘少妇亲提瓮,茜帽丁男力荷锄。

笑问两家年孰长,汝年属鼠我属猪。

词中设置了极具生活化的语境,将读者拉入田间地头。“少妇”“丁男”的对话,不仅通俗易懂,还能使读者体会到淳朴清新的风致——田间劳作的青年男女并不直言年龄,而是以生肖作答。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曹麟开对当地生活的深入度,其创作水平十分高超。再比如:

与郎游戏水之涯,交泼红裙湿浪花。

愿得情长如海水,相从东去附仙槎。

在《宋史·高昌传》中描写有上述情形。按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历,新疆人以三月九日为寒食。在寒食节他们用银或是黄铜做成筒状器物,在里面装上水相互激射,或是以泼洒水而得乐。因为当地天气太热也称之为“压阳气”。而曹麟开站在女子的视角写这一欢愉盛事,仿佛在与郎对话互诉衷肠,展现了当地生活的多姿多彩;而读者则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于新疆风俗的了解。

不同于曹麟开,林则徐站在悲天悯人的第三视角客观描述他的见闻,主要内容涉及百姓生活、宗教仪式等。其《回疆竹枝词》收录于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林则徐全集》中。林则徐总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的祈悯,对民族国家的关心。如《回疆竹枝词》第九首:

金谷都从地窖埋,空囊枵腹不轻开。

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

百姓为防备准噶尔骑兵抢劫,都把粮食埋藏于地窖中以保安全,就算是囊中空空也不轻易将地窖打开。当时的新疆除了时有骑兵骚扰,农民们还经常受到地主的盘剥、压榨。“阿南普作巴郎普”一语中“阿南”是维语“母亲”音译,“巴郎”是维语“儿子”的音译,“普”即“钱”的意思。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当时借贷利息之高,利钱竟相当于本钱。底层百姓难以还清债务,只能任其不断累计,债台高筑。再看第十九首:

桑椹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

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

大多数百姓主要以“馕”为主食,即“冷饼”。除馕之外,大部分食品则来源于瓜果。因新疆土地宽广,光照充足,气候宜于生长瓜果,故瓜果便成了维吾尔族人的主要副食品。又因馕与水果都是冷吃,因此不像汉族人那样需要每日生火做饭,故言“村村绝少炊烟起”。林则徐在与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记载:“查南路八城回子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蓝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由此可见,林则徐并不单是以一个疆外人的身份来记录新疆。他委实很同情底层百姓的遭遇并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活。

两位词人都是被发配到新疆,其创作视角竟有如此差异,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政治身份不同。相比于曹麟开,林则徐曾身居高位,忧国忧民的他即便是身遭贬谪也时刻关心着边疆百姓的生活,所以他的创作大多从第三视角展开,客观、准确地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进行描述。而曹麟开虽满腹经纶却属官位较低的文人。他积累有大量文学、历史知识。西域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继承了江南竹枝词传统,将郎妾对话形式引入竹枝词中;所反映的内容也更新丽奇特。林则徐抱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他的创作题材在生活面上较之曹麟开为窄,多着眼于社会面,包括当地人的宗教立法、节日习俗。

其次,两人所处时代不同。曹麟开于乾隆四十六年谪戍乌鲁木齐,当时离平定准噶尔和天山南路仅过去二十多年,西域并不为内地多数人所了解,加之“闭关锁国”之况日亟,“天朝上国,物产丰盈”的观念盛行,故初到西域的曹麟开,不自觉地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物产上。而林则徐生活在道光年间,全社会面临的弊端日益凸显,清王朝的统治也逐渐衰落,和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故悲天悯人的林则徐虽远在西域,但仍从政治层面上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与黎民百姓,对所见闻的民生凄惨与社会不公进行记录。

二、表现手法

曹麟开多运用比喻且喜好用典,他笔下的西域令人心驰神往。如下面这首:

瑶草琪花眼未经,玉芝垂实菌生钉。

山翁日把金鸦嘴,冰雪松根?茯苓。

词中表现了天山雪莲花、菌芝钉头蘑菇、能够入药的千百年老松树皮,还有似斗瓮般大的茯苓,都是中原难以窥见的珍贵特产。“菌生钉”,钉子像从蘑菇上长出来似的;“金鸦嘴”即形状似鸦嘴般尖的锄头。这种比喻读来比一般的叙述更有画面感。新疆本来给予人们的印象就奇异神秘,经曹麟开一描绘,更是令人向往。

除运用比喻之外,曹麟开还在竹枝词中用典,提升了西域竹枝词的文学性。比方说这首:

河源春涨漾飞涛,刳木为舟妾学操。

泥马赊枯郎斗健,自矜赤鲤跨琴高。

“泥马赊枯”指代伊犁河边首尾锐利的大船和桦树皮作的小船。“赤鲤跨琴高”系刘向《列仙传》中琴高乘鲤鱼往来水中的典故,后以此典指入水仙去,或借指乘船。“赤鲤”表现了男子在赛船中获胜时高兴而骄傲的神态。该诗把当地词语与汉代典故巧妙融合,呈现出浓厚的地域风味,语言朴实又不失典雅,既易于传唱,又不失文学底蕴。再看这首:

万壑争从淖尔输,渭干河水合开都。

细鳞巨口天生脍,那减吴淞玉尺鲈。

其中“吴淞玉尺鲈”,是化用楊万里《松江鲈鱼》中的“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之句。诗人用这一典故,歌咏细鳞巨口红腮的河鱼,将新疆产的河鱼与淞江的鲈鱼相比,突出河鱼味道之鲜美。文学功底深厚的曹麟开将物象、典故与自然意象融合,使地域性物象与竹枝词浑然一体,这也是其用典巧妙之处。

与曹麟开不同,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主叙述少抒情,多用白描,虽平实却依旧韵味无穷。例如第四首:

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

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

诗人寥寥数语便展现了南疆人民的农作方式。受当地生产水平的制约,维吾尔族农民耕种前不除草、不施肥,施行播种完后就任凭作物自然生长的耕作方式,即“轮歇”。由于种植农作物后耕地土壤中的养分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休耕两到三年,依靠自然力使土壤养分得以逐渐恢复;又由于农民耕作模式粗放,所以农作物产量很低,唯有靠着地广人稀,才得以广种薄收。再看第十八首:

豚彘由来不入筵,割牲须见血毛鲜。

稻粱蔬果成抓饭,和入羊脂味总膻。

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视豚彘为不洁之物;谁如果偷吃了猪肉,便被看做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林则徐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描写当地的宗教禁忌。新疆又因地广人稀、宜于放牧,所以盛产牛羊肉。此外,维吾尔族人民喜食抓饭,每当节日、婚丧嫁娶、或尊贵的客人拜访时,就会制作抓饭。抓饭由大米、羊油、胡萝卜、羊肉再配以其他佐料焖成。这是维吾尔族的特色食物,略带些膻味。林则徐有如此记录,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饮食习俗、农业生产有着相当广泛的了解,亦可见他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对其细致入微地观察以及深入交流的情况。

三、语言特色

曹麟开、林则徐分别为安徽、福建人,他们的文风自带东南之气;但是在进入西域之后,他们的语言随着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曹麟开于清乾隆年间来到西域。当时新疆收复未久,内地文人对西域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西域的自然景致、人文景观不仅开阔了曹麟开的眼界,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而他更多关注的是新鲜、新奇的带有西域特色的人和事,所以他的竹枝词用语也就新丽古雅。如下面这首:

望气狼?紫雾深,袅蹄麟趾跃青岑。

近来都护清如水,不是金山亦产金。

“狼?”为地名,此地盛产黄金,当地居民经常与汉人在夜市上交易。他们有以鼻嗅金知其贵贱的绝技。整首词读来既能感觉到西域的独特与嗅金知其品质的神奇,也能感觉到词中蕴含的些许中原底色。“袅蹄麟趾跃青岑”读来给人一种灵动、生机勃发之感。这绝非西域当地人的感受,而是来自东南地域的曹麟开在继承传统竹枝词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内地生活认知的一种创新。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西域,但读他的文字,仿佛身处其境、观其所见,读者并不感到有太大的距离感。再看下面这首:

膏然流水石脂明,盬凿空山白玉晶。

不用熬波兼秉烛,花门利用出天生。

新疆盛产的石脂,其形态像凝结的油膏一样,可以用来照明,极为神奇。接下来写白盬(gǔ)洞,即盐洞,清澈如水晶,让人心驰神往。在新疆,金、石油、岩盐早已被当地人开采使用。其矿产资源之丰富,仅上两首竹枝词所写即可见。除物产之外,曹麟开还记载了他所看到的独一无二的人和事:

鄂博峰头垒石磷,立杆悬帛致精禋。

经喧梵语摇金铎,晴雨争祈砟答神。

当地人在鄂博山顶堆起石子,立杆悬旗,边用梵语念经边摇动金铎以祭祀砟答神。“砟答”为动物体内的结石,形似卵,色如石,可用来祈求不同的天气。这首词对这种独特的祭祀场面和少数民族古老民俗作了描绘。又如下面这首:

百尺竿头步可登,分棚云际长绳。

捷儿逞技凌空舞,不数寻橦度索能。

此写维吾尔族达瓦孜艺人绷紧长绳高空行走的高超技艺。此技曾载入张衡《西京赋》:“乌获扛鼎,都卢寻橦。”曹麟开用“捷”“逞”二字,将达瓦孜艺人技艺的熟练、动作的灵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笔下的西域之神秘而令人惊异。

除了对艺人的描写,曹麟开还在竹枝词中提到在天山北麓生活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擅于驯马,精于狩猎。比如:

绿眼番儿逞捷,骣骑生马箭横腰。

冲寒惯喜春游猎,阿耨山头去射雕。

也正是对此类独特的人与事的描写,使得曹麟开叙述西域民情风俗的竹枝词显得神采飞扬。他的创作,以独一无二的视角展现了西域地方特色,同时又表现出一种优雅的诗风。

相比曹麟开《塞上竹枝词》三十首,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则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首先,他擅长于化用维吾尔语为己用。这是他的作品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如第二十四首:

树窝随处产胡桐,天与严寒作火烘。

乌恰克中烧不尽,燎原野火四周红。

为了取暖,维吾尔族人需到沙漠深处打来一些“胡桐”,放在“乌恰克”中燃烧。“胡桐”和“乌恰克”都是维吾尔语词,“胡桐”是指柴火,“乌恰克”则是指取暖和做饭两用的“炉灶”。维吾尔语词的运用使一幅大漠彻夜篝火图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凉夜漫漫,唯有跃动的火焰与谧静相伴。又如第十一首:

不从土偶折腰肢,长跽空中纳祃兹。

何独叩头麻乍尔,长竿高挂马牛氂。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伊斯蘭教信徒的宗教仪式。不同于佛教、道教有参拜的具体神灵,伊斯兰教只有经典《古兰经》而无参拜对象,因此才说“不从土偶折腰肢”。“纳祃兹”为“礼拜祷告”之意。伊斯兰教信徒们在过节、丧葬之时,便到清真寺去诵读《古兰经》,以求得“真主”的宽恕与赐福。

林则徐竹枝词中所引用的维吾尔语词多直接由维吾尔语音译而来。这要求诗人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既要注意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又要考虑节奏韵律问题,翻译须做到“信、达、雅”,其中难度可想而知。而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不但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把维、汉语言进行了整合,关照到了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读来真实可信,同时又不乏生活的诗意。

其次,林则徐的竹枝词使用了大量的数词、副词以及虚词,或衬托,或承转,强化了语义,大大地提高了语言表现力,例如“百家玉子十家温”“五十二番成一岁”“苇茄八孔胡琴四”“亦有高楼百尺夸”;其中“十”“一”“百”字,以及“更饶数尺缠头布”“却赖回宫安亮噶”中的“更”“却”字的灵活运用,皆令人叹奇。林则徐的竹枝词好用数词,有些甚至一篇有好几个数词,这是为了使竹枝词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这也是他的语言特点之一。

曹麟开、林则徐无疑是西域竹枝词作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一喜用典故,一长于叙事;一语言风雅、绮丽,一语言质朴、通俗;一取材偏好新奇,一聚焦于社会生活。也正是由于二人年龄、情趣、社会地位的不同,加之时代背景的差异,其竹枝词风格才各有千秋;也正是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才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新疆竹枝词这座文学宝库。

参考文献:

[1]《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苏尔德:《回疆志》,清乾隆三十七年手抄本,湖北省图书馆1983年复印。

[3]周轩:《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三十首〉新解》,《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

[4](清)和瑛:《三州辑略》,清嘉庆十年修旧抄本。

[5]廖冬梅:《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维吾尔语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张建春:《清代西域竹枝词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域研究》2007年第3期。

作者:喀什大学人文学院21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维吾尔语指示词的语用研究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中国维吾尔语、塔吉克语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指称在维吾尔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及其功能
维吾尔语主谓句SV句的语义结构分析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