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赋能,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2023-05-30 10:48侯京华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育人人才评价

侯京华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中小学阶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指出:在基础教育受到的“伤害”越大,成长为创新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小。可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教育人重担在肩。如何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进行探讨。

议题一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

孙梅:大庆实验中学始建于1985年,1989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来校视察并寄语“中国未来的大科学家一定会出在大庆实验中学”。建校38年来,学校牢记钱老嘱托,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过硬本领的国家栋梁,以长江学者、量子力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徐飞虎为代表的优秀校友,就是大庆实验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诠释。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打造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泛在学习环境,构建了“入项探索—知能构建—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出项与复盘”的学科项目化学习范式。学校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自主合作探究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育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引领学生成长。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数学必修一A版第四章为例,该项目时长为10课时,任务为“制定双十一电商营销主播奖励方案”。该项目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根据某平台五位主播的销售业绩,提出了驱动型问题,即“如果你是平台的老板,如何运用函数模型制定双十一主播奖励方案”。根据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差异、模型、应用三个核心概念,并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形成了三个典型方案:重视老板收益的稳健型方案、重视收入均衡的平衡型方案和鼓励员工努力冲业绩的进取型方案。该项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划归转化能力、数形结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反思迁移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实施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师生要做哪些准备?在教师层面,一是加强教师思想武装,提升教师对教材承载的育人价值的理解;二是加强新课标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实施能力;三是研究高考评价体系,提升项目设计的精准度;四是以赛促学,提高教师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能力。在学生层面,一是组织复盘课,培养反思力、合作力及表达力;二是开展微项目实践,培养沟通力、领导力及审辩式思考力;三是绘制思维导图,培养概念建构力及层级结构思考力;四是实施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建有小卫星等创新实验室,与高校进行贯通联合培养。如今,我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杨东荣:高中阶段是一个打基础和确定方向的阶段,培养的是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及時发现创新型人才,进而培养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呢?从适应未来发展、适应三大战略的新时代要求来看,我认为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素养——

一是扎实的综合知识结构素养。没有对已有知识的继承和学习,便无法找到超越和否定的对象,即没有创新出发的基点,更无法判断自身行为是否为创新。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基础和人文基础方面的知识,因此,拥有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能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正如一句话所说:贫瘠的心灵没有想象力,更不会有创造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扎实的综合知识结构化学习是创造力养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前提。

二是自由的心灵、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对生活中的一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基本前提。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是要在对生活有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展开丰富想象。有一句话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目前来看,想象力的贫乏已成为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国哲学家埃米尔·沙尔捷曾说:“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三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创新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大胆变革的勇气。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敢于否定权威、不盲从的勇气,创新人才甚至能够勇于否定自己,不故步自封,有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思维可以解释为一种以变革的勇气为核心的思维品质,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具有独立、自由、自信、顽强、坚韧等一系列特征,并将孕育出更新更优的智慧成果。我认为这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根本之道。

四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只有实践活动而没有创新意识,是重复机械活动;只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没有实践活动,则是纸上谈兵。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现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或者超越。因此,在校园内打造丰富多元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真正地参与、理解社会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议题二    学校如何打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系统?

邓胜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广东仲元中学深入思考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体系。近年来,广东仲元中学教育集团组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各成员校优秀团干分批参加,获得广泛好评,学校荣获“广东省中学示范团校”“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以艺术为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结合红色校史,组织各成员校师生共同创编《那年那月的仲元人》《仲元·永不褪色的红》等大型校史音乐剧,集团内300多名师生参演,10000多名师生观演,红色基因根植心中。

坚持以智启人,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广东仲元中学是“广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优秀学校”“广州市特色学校”,目前学校构建了“新时代君子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近100门,“君子之风教育”被列为广州市特色学校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学校研究细化“三新”背景下教师能力提升举措,做好教师“教—研—训—行”一体化成长课程设计;组织教师以“学生学习需要以及发展可能性”为主题,开展校本研究。

坚持课程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学方式变革,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深入开展“研学后教—五环学习法”教学实践,探索多元化、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电子平台,持续推进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个性化学生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师风建设与全员培训,以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方式,开展主题+专题培训,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坚持家校共育,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体系。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开展STEM教育,打通课内外的学习界限,建构更丰富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与能力;带领学生参观科技教育基地,体验科技的魅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开展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课题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评价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学校针对性开发评价工具,基于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被评价者多元智能发展,以评价改革助推教学改革。

刘照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兰州市第三中学在创新型人才培育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顺应时代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更新育人观念,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指明发展方向与行动路径。学校主动适应由“标准化”教育转向“精准化”“个性化”教育的新变化,不断探索“慢教育”的新路径;教学方式向“以案定教、以生定教、以学定教、以需定教”转变,实践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秉持重实践、重参与、重体验、重习得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更新育人理念,努力建立从基本素质、公民素养到核心素养、理想信念的递进式育人理念,逐步适应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未来学校”管理机制的改变。

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努力构建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的智慧评价机制,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增强现代治理意识,完善“一主多翼”现代学校治理模式,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教育督导和两级纪检监察学校现代治理的保障机制,构建专业化团队(学术委员会、监察督导委员会等)考核机制,减少行政化考评;重视过程性、多元化、关联性评价,完善第三方评价学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科学评价”迈向“智慧评价”,从对“众”的量化管理评价模式转向以文化“人”的智慧发展型评价模式。

统筹学校课程建设,完善课程方案,积极推进“国家—地方—校本—班本—人本”五级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学校基于“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兴贤课程、学生发展育才课程以及家长发展崇教课程,形成“兰山书院课程体系”;开设学涯规划、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课程,为培育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主动做好小初衔接和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工作,精准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关键要素;推进“154工程”(学生年度校外休息日天数总和约为154)建设,开设“五育”并举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

王茜:今天,教育正站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赛道。近年来,新泰市青云小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学校文化、内部治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长同行五个维度,构建了“一核五维”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系统,打造了生机勃勃的教育新生态。

学校文化体系引领创新。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我校传承发展新泰当地先贤“和圣”柳下惠、“乐圣”师旷的博大智慧,融和“育人为本”思想,构建了以“和乐”为核心理念的“和乐教育”创新育人发展框架。

内部治理体系保障创新。学校内部组织的现代化变革,是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我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内生性动力机制理论,建构“育人为本”的内部治理体系,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治理生态,促进师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师发展体系带动创新。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校构建“和乐教师三层三度”发展体系,激发教师内需力、内驱力和内潜力。其中,“三层”即“青年教师主动发展、骨干教师特色发展、名优教师续航发展”的层级发展机制,“三度”即以教育理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宽度、以和樂课堂新形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

学生成长体系助力创新。我校基于“和乐教育”理念,打造“共享成长”和乐学生课程育人方案,通过在国家课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利用生本课程培养学生早期创新能力、开发思政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家长同行体系护航创新。我校以“我们一起成长”为家校共育理念,开发家长同行课程,构建家校“九步走”育人体系,以多联动、入校园、进课堂、参教研、讲课程、勤学习、组活动、献良策、共成长的共育举措,开创了家校共育新局面,护航学生创新素养发展。

马德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有机的知识体系、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完善的人格品质。我所在的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能够孕育和挖掘拔尖人才的文化土壤,秉持“说学”的教育主张、“自善”的学校文化,从师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行修善三个领域发力,力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让每个生命个体自由呼吸、汲取营养,张扬个性、获得发展,享受成长的快乐。

以文化引领,系统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厚植创新土壤。学校在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秉承“人本化”管理理念,帮助师生激发潜能、开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课程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教育即生活”理念,培养学生生存、求知、共处、做事、思考的能力;课堂文化建设方面,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说学课堂”,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教师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培养卓越型、学者型和教育家型教师;学生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自信自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张扬学生个性,顺其天性而育之;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秉持“学校即社会”理念,着力将学校打造为兴趣的激发场、赋能的实践场、高雅的审美场、想象的起飞场、敦厚的文化场和价值的升华场。

以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孕育创新思维。我校的教学主张是“说学教育”,倡导“说学做合一”。课堂是落实创新素养的主阵地,学校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构建“说学课堂”,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探—用—创”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课后整体建构,形成结构化课堂,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开设辩论、演讲、新闻、朗诵等说学课程,“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设学习场域,打通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形成素养、深化价值的学习路径;建立自善少年评价体系,形成五育融合发展评价模型,助力学生成长。此外,学校通过分层培养、双优工程、贡献评价等举措,着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育人人才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