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建设,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3-05-30 10:48宋艳红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宋艳红

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为劳动课程设置十个任务群,要求其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在科技发展、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学校应如何以劳动课程为抓手,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各位校长就劳动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议题一:怎样架构校本化劳动课程体系,回应时代发展需求?

曾丽芬:广州大同中学建于1947年,是一所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基础的完全中学。多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在两个校区分别开发了40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以“大同”为文化之根,秉持“大劳育,同树人”的劳动教育理念和课程育人理念,在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基于岭南中草药文化的“农根、农识、农活、农艺、农创”课程,构建“本草天地,劳动育人”的“三五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三”是指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五”是指“农根、农识、农活、农艺、农创”五大劳动课程,“十”是指十大劳动任务群。

“农根”课程重在以劳树德,即寻根文化里的岭南中草药,根植劳动中的岭南中草药。学校开设《岭南名医故事》《岐黄典籍探微》《致敬本草匠人》等“农根”课程,让学生成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使劳动教育“实”起来。

“农活”课程重在以劳健体,即栽培田地间的岭南中草药,烹饪舌尖上的岭南中草药。学校开设《岭南本草种植》《岭南本草淬炼》《药食同源烹饪》《本草膏方制作》等“农活”课程,使劳动教育“活”起来。

“农识”课程重在以劳增智,即寻找生活中的岭南中草药,制作标本里的岭南中草药。学校开设《寻踪校园本草》《寻觅田野本草》《本草标本采集》《本草标本制作》等“农识”课程,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劳动教育“立”起来。

“农艺”课程重在以劳育美,即品鉴餐桌上的岭南中草药,挖掘具有艺术美的岭南中草药。学校开设《药食同源品鉴》《本草膏方品疗》《岭南本草彩绘》《本草劳动采风》等课程,使劳动教育“美”起来。

“农创”课程重在以劳促创,即走进岭南中草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开设《本草学科拾遗》《本草学科融创》《本草模型打印》《本草智慧文创》等“科技+”农创课程,通过学科融合、科技加持、学创融通,让学生从简单劳动转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教育“新”起来。

广州大同中学“三五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既具校本特色又兼具复制推广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体现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李文平:劳动课程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明确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和精神对未来人才的重要性。课标精神如何落地,关键在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何建构和实施。

第一,顶层设计与学校办学目标相融合。不能简单地将劳动课程等同于劳动实践或劳动活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教学品质一流,以自主发展、实践创新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学校”,因此,“自主、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是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第二,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我校结合学科特点,在课程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比如生物课上组织学生以山楂为材料制作罐头、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红酒,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第三,重构学生生活实践场域,为劳动课程实施提供支持。我校按照空间远近和主题不同,建设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密云生态生活、社会生活等实践资源群,增强劳动课程的教育效果;在建有校内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上,与社会机构、社区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还引导学生成立“萤火”志愿服务组织、在寒暑假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服务、自主实践的能力。

第四,研发校本课程,提升劳动教育品质。我校依托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绿水青山实践课程,通过挖掘环境、产业、新农村建设等可供实践研究的资源,带领学生到绿水青山间进行劳动实践、科学研究,让学生在行走与实践中,走进乡土、参与社区、理解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比如,在黄土坎梨实践基地,学生参与了果树的管理、果实的采摘与营销过程,不仅丰富了生活体验,还形成了纸质版的实验报告,激發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担当。此课程也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

总之,劳动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注重挖掘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基于生活的课程实施平台,打破学科边界、课堂边界、时空边界,实现多元融合,以多样的实践方式促进课程的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

叶章召:2021年我调任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二小学校长,在此之前,我在衢江区第一小学工作,因此,我将从这两所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谈起,分析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聚焦学生发展,打造“花木览”课程。衢江一小自1997年建校以来,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以校内保洁护绿为主,2015年课程改革后,学校开发打造“花木览”课程,建构“美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建设足量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首先是建设校内劳动场所方面,学校投资建成“归园花居”课程基地,设有木楼一座、花圃四间,用于花卉种植;把一处270平方米的杂物间改造成“红星木坊”,配备各种木工器械。然后是用好社会劳动基地方面,根雕厂、木工厂、家具厂、花卉基地等成为学生的劳动基地,青少年宫、博物馆、福利院、牧场、草场等成为学生游学劳动的好去处。

二是建设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重点培养专兼职劳动教师,选送擅长传统木工、花卉种植的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校广开渠道,聘请能工巧匠、专技人员进校授课,根雕大师、家具师傅、花卉专家、家长朋友纷纷参与其中。

三是规划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找准传统文化传承这个切入点,顺势开发“花木览”劳动教育课程。“花木览”的“花”指“归园花居”课程,以种植兰花、杜鹃、月季、映山红等花卉为教学形式;“木”指“红星木坊”课程,以学习拼、刨、锯、割、磨等木工技艺,制作小挂件、花架、书架、笔筒、粉笔盒、刮痧板等为教学内容;“览”一方面指的是将环境打造成展示学生技能和成果的舞台,另一方面特指每年五一节前的劳动周展示活动。

衢江一小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省劳动教育培育学校,“红星木坊”获评省优秀新型空间。

畅想“未来”样态,探索智雅劳动新方向。2021年8月,我调任衢江二小校长,立足新学校劳育的基础和硬件优势,提出了“智雅劳动”的命题,启动了智雅农场基地建设。

学校在校内规划了300平方米的场地,设计了教学区、水培区、土培区、菌培区、项目区等五个功能区,修建了遮阳棚,铺设了透水路,采购了智慧黑板、石磨、自动喷水系统、水培箱、手工铲等教学和劳作工具,将监测湿度、温度、土壤环境的设备引进基地,按照科技劳动的思路建设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劳动基地。

智能时代未来已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样态不断形成。目前,衢江二小正在重构和创新智雅劳动课程体系,后续会推进各项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刘中祥: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泉新学校组建了劳动教育项目组,从打造劳动教育课程群、拓展勞动实践基地、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三方面入手,开展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打造劳动教育课程群,赋能学生生命成长。我校打造“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三园教学”的方式,实施“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三园”教学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指校园、家园和田园。“校园”为核心的场域,以自主管理涵养品性;“家园”分为家庭、社区两个层面,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田园”为核心的场域,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四融”是指劳动教育融合实践、融入环境、融和社会、融汇文化,致力打造“无边界”劳动课程,实现浸润式的劳动育人目标。

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延伸劳动教育场域。学校精心打造“泉新欢乐农场”作为“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集劳作、观察、研学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场所;将农科院劳动基地、山青世界、金谷园、赛石玫瑰园等发展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场域支持。

此外,我校以劳动素养为引领,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从三个方面展开劳动实践。一是建设生产劳作任务群,开展开心农事、快乐种植、食堂帮厨、爱心分享等活动;二是建设劳动创意任务群,主要形式包括创意美工、科技创新与文创产品设计;三是建设快乐生活任务群,从生活自理、志愿服务、主题研学、综合实践等方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我校开展了“一粒种子的旅行”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播种、施肥、收割等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还开展了“跟着节气去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从走进节气“识”劳动、知晓节气“设”劳动、浸润节气“趣”劳动、多元评价“享”劳动四个维度展开学习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新时代,劳动课程面临着新的劳动环境、新的教育追求、新的教育对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中去破解,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总结中去完善。

议题二:怎样开展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李文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如何有计划、有效地开展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劳动意识、技能、成果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外化于行?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进行了多方探索。

一是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我校遵循“砺勤”校训,构建“砺勤耕读”课程体系,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劳动必修课;以“阳台小农田”为硬件支撑,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耕”中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围绕“读”字展开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读”知识中了解农耕知识,在“读”文化中了解农耕文化,在“读”人物中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事迹,在“读”成果中感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二是打造专业的劳动教师团队。在劳动教育起步之时,我校面临着专业劳动教师匮乏以及兼职劳动教师不成熟的困境。对此,我校迅速成立了劳动科组,以校长带队、案例先行、问题引导、专题交流的方式,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在课例研讨活动中,教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通过课前试教、课中实施和课后研讨打磨课例,并形成教案资源。短短两年,学校及教师个人成功申报省、市、区级课题共6项,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三是创设丰富的劳动活动。在生产劳动方面,我校以“阳台小农田”为抓手,依托“农耕课程”,将责任田分配到班。学生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日常的浇水、施肥、除草等工作,最终,劳动成果由班集体共享。同时,学校安排学生完成日常保洁、图书馆值班、校岗值日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为学生制定每日劳动任务单,布置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家庭劳动任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图书馆、街道等开展志愿服务,以获得更多的劳动体验。

在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容易出现被“淡化”和“窄化”的问题,因此,我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劳动过程做出精准的评价以及发展性描述,展示、记录劳动的全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周华龙: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决不能让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一代学生,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的养成。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在“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内涵、品质品牌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探索创新。

从小训练,“入学课程”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每届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学校都会开设“九月课程”,即“幼小衔接课程”,用不少于一周的时间帮助新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其中,自理、自立是重要学习内容。

以赛代劳,“整洁比赛”提升内务整理水平。我校不定期举行“教室整洁活动”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和内务整理水平,确保校园的整洁和美观。

以考促劳,“家校联动”落实家庭劳动清单。2022年初,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一份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我校在寒假一开始就安排学生对照劳动清单,开展家庭劳动,并告知学生和家长,新学期开学将进行全体学生的劳动技能考核。借助“以考促劳”的方式,学校明确了家长在督促孩子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中的责任,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挖掘创新,“多元空间”丰富校园劳动项目。我校结合德育工作,挖掘劳动项目内容,如让每名学生认领一个班级工作岗位,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清明节摘青、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做重阳糕等特色活动;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植树节扎篱笆比赛、爱鸟周做鸟屋等活动。

真学真干,“六有实践”做实“生产劳动教育”。其中,“六有”是指有基地、有课程、有仪式、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价。我校在离校20分钟左右车程的乡村建有一个占地近20亩的省级红领巾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学童农园”,并以此为依托开发了生产劳动课程《嗨!农园》。此课程分为“学童农园我们来了”“快乐种植农夫成长”“快乐烹饪农园飘香”“科技创新玩转农园”四个单元,教师秉持STEAM理念,组织学生参加播种、养护、收割、烹饪等劳动过程。学校每年都会对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烹饪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估,并颁发“结业证书”。

潘仙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以校园、家园、社园、田园为依托,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切入点,进行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校园: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以学习提升劳动技能。我校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开设劳动教育必修及选修课程;安排每日10分钟的劳动短课、每周1节的劳动必修课,用于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学习活动;开设劳动拓展课、建立各类劳动社团,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依托校园基地,开展园中勤体验、园中求真知、园中抒真情、园外寄爱心等劳动实践活动。

家园:建立劳动技能清单,以坚持培养劳动习惯。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了个人起居类、家居整理类、家庭餐饮类、手工制作类、家庭种植类五大类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并通过设计《劳动成长手册》、开展线上线下劳动实践活动、展示劳动成果、組织家务竞赛等方式,助推家庭劳动教育精细化、持久化。

社园:丰富假期劳动实践内容,以体验发展劳动品质。学校主动与区域内的租赁、餐饮、金融、医疗等各类服务型企业合作,确定一批适合并有利于学生出力流汗、手脑并用的劳动岗位或职业体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小银行家”“小小消防员”“小小法官”“小小警察”等职业的体验过程中,了解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不同劳动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去模具小镇、红糖制作公司参观,领会“工匠精神”的要义;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博物馆等进行公益服务,体会劳动的真谛。

田园:开展劳动研学活动,以实践发展劳动素养。我校充分利用柑橘博览园、绿沃川农场、蓝美庄园等校外劳动实践场所,自主开发以乡土乡情为核心的研学旅行活动。比如,学校推出《探秘黄岩蜜橘》项目式劳动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知橘、摘橘、尝橘、探橘、玩橘、创橘等系列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从乡土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此外,学校积极开发融劳动教育于研学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研学与劳动,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化学习,发展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