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力,提高人才质量

2023-05-30 23:23李冬梅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创客评价学校

李冬梅

数字化趋势下,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的提法由来已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学校应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怎样依托数字技术,优化育人方式?如何打破校内外边界,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教育界工作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议题一   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挖掘学生潜力?

韩志杰: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创办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也是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第一个教育落地项目。学校目前有120个教学班,311名教师,6113名学生。学校沿袭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精神,致力于做扎根的教育,通过三级课程统整、分群落设计、分层级推进,构建了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的成长力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

三级课程统整是指融合重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横向多元、纵向衔接的课程体系。分群落设计是指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九个课程群落,分别是:突出德育实效,构建浸润体验课程群落;提升智育水平,构建书香弥漫、数学乐园、科学探幽、国际交流课程群落;强化体育锻炼,构建阳光体育课程群落;增强美育熏陶,构建艺术彩虹课和非遗拾贝课程群落;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劳动实践课程群落。分层级推进是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化需求,从育人功能上分三个层次构建课程,这三个层级分别是基础力课程、修身力课程以及发展力课程。其中,基础力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修身力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行的培养,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按照必修、选修、专修三种方式进行。基础力课程要求必修,按照行政班级组织学习;修身力课程、发展力课程既可选修也可专修,选修和定向专修采用学生自主选课、跨年级跨班级走班形式进行。

以科学探幽课程群落为例。基础力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中的科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求学生必修。修身力课程分学段设置,一二年级以“童眼看自然”为主题,开设《我们爱科学》《科学大发现》等课程;三四五六年级以“童手探科学”为主题,开设《巧手小制作》《趣味实验》等课程;七八九年级以“童心品世界”为主题,开设《生活中的科学》《我身边的实验》等课程。修身力课程占用校本课程时间,采用走班选修形式完成。发展力课程主要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围绕“数码探科学”主题,跨学科开设《数码探生命》《数码探科学》两门课程;围绕人工智能主题,开设《机器人》《维度2.0》《EV3》《Scratch编程》等系列课程。发展力课程占用课后服务时间,采用选修形式进行。

2021年,学校获评第35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2022年荣获第36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称号。

张云云:一棵树的生长从根开始,一个学校的发展从课程开始。西安市宏景小学自2021年9月建成投用以来,致力于做“有根的教育”,按照“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初衷,建构起“共生·成长”的“生长课程”体系。

我校“生长课程”建设以培養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宏景少年为目标,以人文与社会、数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五个领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方向,落实“五会”和“五根”,形成有方向、能生长、立体多元的生长课程体系。其中,“五会”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五根”指培根课程、慧根课程、强根课程、美根课程、固根课程。

培根课程,德育铸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以传统节日课程、习惯养成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为主要内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其中,习惯养成课程以“宏景八礼”争章夺星活动为载体,将入校礼、上课礼、用餐礼、课间礼等文明礼仪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涵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素养。

慧根课程,智育启思让学生学会求知。学校开设晨诵、阅读、四季、创客机器人、趣味编程等学科拓展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以四季课程为例,课程以大自然中儿童熟悉的自然现象和事物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持续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让自然和社会成为教育的课堂。

强根课程,体育固本让学生学会健体。学校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创编自编操、体育游戏,开设足球、篮球、击剑、武术等多个社团课程,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美根课程,美育润心让学生学会审美。学校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开设书法、陶艺、腰鼓、秦韵戏曲、合唱、舞蹈等多个社团课程,让学生在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中增强文化自信,收获自信、阳光与快乐。

固根课程,劳育强能让学生学会生活。学校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劳动课程及小小厨艺、传统手工、森林工坊等特色社团课程,让学生在耕种、采摘、美食制作与分享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为引领课程的纵深发展,我校实行活动中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让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议题二    怎样依托数字技术,创新育人方式?

钟绍坤:数字化背景下,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山中心小学基于STEAM等教育理念,开设多个跨学科项目式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开设劳动与科技结合课程。劳动意识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我校开发《争当科技种植户》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探究农作物种植过程。我校充分利用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让学生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团队的在线指导下,运用3D打印、电子电路、物联网等科技知识设计制作智能装置,高效管理项目小组所种植作物,提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社区研学结合课程。学校以虚拟仿真软件为工具,研发《我们的智慧生活》校本课程。此课程将科学、物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整合在人工智能教育之中,设置知识导航、学习目标、研学小站、探索之旅、科技作坊、个性拓展六大板块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科技企业与文化科普基地,增强实践意识;利用虚拟仿真软件中的电子元器件和编程模块等功能,创造出个性化的人工智能作品。

开设基于生活创想的电子电路课程。学校基于 STEAM 教学理念,开发《智慧的“博爱之光”》校本课程。此课程以造物设计和编程设计为核心,设置“博爱之光”主题发布、项目培训会、项目研讨会、项目工作坊、分享发布会五个活动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设计制作博爱湖公园智能灯饰等作品,提高合作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设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3D打印课程。学校开设《“智造佛山”3D打印》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佛山优秀传统文化(如剪纸、石湾陶艺)的基础上,运用3D打印技术,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意作品。同时,课程贯穿科学原理与信息技术的操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3D作品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该课程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通过项目合作与探究活动推动整个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创新。

李彩芳:教育評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基于此,珠海市金湾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着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致力于将学校办成教师的学校、学生的学校、家长的学校,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治学治校理念,构建了三位一体教育评价体系。

在信息技术赋能下,集团各成员校多渠道采集学生成长数据,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参与,实现了高效管理、精细考评。三位一体教育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发展;以多元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推进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向家长提供详细的学生成长记录,指导家长挖掘孩子的潜能,用科学的育人理念帮助孩子实现“最优发展”,实现家校共育。

珠海市金湾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下辖虹晖小学和金湾区第二小学两所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金湾区第二小学秉持“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陪伴”的办学理念,为全校学生设计了成长记录册,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学生每个学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奖章获得情况。

虹晖小学则创新设计“三位一体七彩阶梯”评价体系,以彩虹七色分层评价师生表现。以教师的专业成长评价体系为例,从第一层到第七层分别是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每一层次对应具体的要求,引领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在学生评价方面,虹晖小学设计了七种颜色的二维码,分发给不同学科的教师、部分家委会成员以及学校后勤保障人员,以全员参与的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并通过积累积分、颁发成长勋章等方式,记录、生成学生成长数字报告。

此外,学校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教职工出勤、巡课、上课、听课等方面的数据,实现了对学校的高效管理、全面管理,让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的教职工从繁杂的数据汇总工作中解放出来。

李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物”的层面(平台+教育资源)和“人”的层面(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协同推进。近年来,南昌市右营街小学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等举措,进行了小学阶段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整合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面对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任务,学校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我校在请教专家、行业技术能手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讨、反复打磨,按照“平台+教育资源”的思路,采购教育云平台服务,并在供应商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推动学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在此基础上,学校统筹智慧课堂、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评价等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技术赋能,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教师是推动和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因此,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了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完善培养机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数字化教学内容;邀请知名专家、技术骨干来校辅导交流,培养了一批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教育人才。

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数字化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教育数字化为了谁?毫无疑问,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应该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准则。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探索开发智慧思政、智慧课堂、智慧作业、智慧考试等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统计、分析各类教育数据,清晰呈现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换言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数据,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也可以通过直观的数据,挖掘课堂教学规律,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并提前采取措施。

总的来说,教育数字化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赵昱: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呼唤着信息技术与一线教学的有机结合,STEAM课程、项目式学习等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近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港湾小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路径,系统设计并扎实推进海洋创客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创客项目与学校内涵融合发展。港湾小学办学内涵基于海洋文化而设计,海洋文化内涵中强烈的开创和探索意识、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与创客项目的自身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我校从二者共有的特点出发,启动海洋创客项目。我校规划三个互连教室作为海洋创客项目的校内活动基地,为创客活动提供独立而又稳定的操作空间;海洋教室整体设计以蓝色海洋为主题,特点突出、氛围浓厚,配备水中机器人、水中魔方、激光雕刻机、3D打印等设备,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客环境。

创客项目与校本课程、课后服务融合开展。针对创客项目缺少课时支持的问题,我校将创客项目与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相融合,每周为创客课程安排一个小时以上的授课时间,有力保障了创客教育的课时要求。针对创客项目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校开设海洋创客普惠课程,安排负责创客项目的教师定期为学生普及海洋创客内容,带领学生了解、体验创客课程,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此外,我校研发《水中机器人》《激光雕刻》等多个校本课程教材,系统推进海洋创客课程的深入发展。

创客项目与跨学科学习融合推进。我校创客课程适度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采用提出问题、实践探索、修正方案、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在协作与分享、切磋与实践中,成为主动学习者。同时,我校设计的创客课程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知识,而是根据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创意变成实物。

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他们就能展现出无限的才能,实现独具个性的成长。创客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适宜的平台,港湾小学将继续以海洋创客教育为抓手,打造特色海洋教育文化,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创客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