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瑶族的节庆和民俗

2023-05-30 10:48莫喜生
文史春秋 2023年1期
关键词:瑶民盘王瑶族

莫喜生

瑶不是瑶族自称,是其他民族对瑶族的称呼。“瑶”是从汉语“尤”字直译,并非是从《宋史·蛮夷列传》“蛮猺者……不事赋役,谓之猺人”和《岭外代答》“猺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的记载而得名。繁杂的瑶族他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瑶族分布很广,广西桂北各地,桂林市的荔浦(直辖县级市)、兴安、全州、灵川、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永福各县和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及宛田瑶族乡都分布有瑶族。瑶族风情浓郁,文化多元,交流密切,相互影响,有多彩多姿的民族节庆和独特的民俗,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桂区境内的瑶族大多散居在越城岭余脉,以服饰可分“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十二姓,含盘、赵、张、黄、邓等姓氏,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宛田和黄沙两个瑶族乡早在南宋时,就已盛行“岁首祭盘瓠”“十月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贝大王”的盘王节,以及尝新节、晒衣节和药王节;宛田瑶族还有自己独特的“禁风节”。

禁风节

禁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举行,是宛田瑶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宛田瑶族乡距城区40公里,是临桂瑶族人口最多的乡。禁风节在该乡庙坪街举行,前后持续3天,辐射周边村寨。历史上,庙坪街只有壮、苗、汉等民族,无瑶族同胞居住,在这里举办瑶族禁风节,与瑶族祖先迁徙历史有直接关系。

史载,当地瑶族祖先是明景泰或天顺年间(1450—1464),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海洋坪迁移而来,至今已有500多年。据说在大规模迁徙中,瑶族祖先途经海南岛与广东之间的海面时遭遇台风,危难之下向上天许愿。上天似乎听到了他们的祈求,台风很快过去,瑶民得以一帆风顺,漂洋过海。从此以后,农历正月二十就成为瑶民许愿的日子,各家各户都不许弄出响声,否则就视为犯忌。

后来,每逢农历正月二十,瑶族同胞都敬奉风神。要做到禁声,最好是离开瑶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节日当天,瑶族群众皆关门闭户,走出村寨,聚集到没有瑶族同胞居住的庙坪街,举行各种庆典和祭祀,并一直延續至今。一年一度的禁风节活动项目很丰富,有上刀山、下火海、走火砖、舞长鼓,还有舞狮摆龙、唱彩调,热闹非凡。青年男女则在这天物色自己的意中人,夜幕降临,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传递绵绵情意。

瑶族人民能歌善舞,情感丰富。他们以山歌传情言志为媒,劳作时唱歌,农闲时也唱歌,高兴时唱歌,失意时也唱歌。今年80多岁的瑶民赵秀友和妻子赵兰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山歌王”。夫妻两人10多岁就会唱山歌,不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且嗓音特好,能够连续对唱几天几夜。除了每年在禁风节上唱,一年四季七村八寨,只要有红白喜事、新居落成等重大活动,都能看到这对夫妻和人对山歌的情景。

赵文贵也是瑶乡有名的“山歌王”。他最拿手的歌曲《盘瑶十二姓》,虽然没有多变的曲调,但内容丰富,娓娓动听:

十二盘瑶宗支系,

先祖源于会稽山,

漂洋过海历风险,

迁徙此地时已长。

接着,扳着手指数完盘瑶十二姓,又唱道:

长男顶宗取盘姓,

启隆名列第一房,

长女招夫成婚配,

排列名定赵才昌。

赵文贵告诉笔者,宛田瑶族乡通过唱山歌喜结连理的男女青年,比比皆是。瑶民们还利用禁风节的契机,外出访亲会友,参观学习汉族生产、生活方式;汉族同胞则向瑶民购买山货,向瑶民学习打猎和生产技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禁风节由庙坪街周边各村长、族长轮流负责策划,组织安排节目,筹集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坪街归龙胜管辖,活动由庙坪人民公社组织。1951年7月,费孝通率领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广西分团,到宛田瑶族乡庙坪街慰问瑶族同胞,亲自给瑶民们送去布匹、粮食等日用品。从1980年代至今,宛田瑶族乡政府每年都拨出相应资金用于瑶民们的节日庆典活动。

如今,禁风节已发展为团结的盛会、欢乐的盛会,也是当地村民的“农具节”、青年男女的“爱情节”、中外宾客的“旅游节”。

盘王节

盘王节,也称“跳盘王”“祭盘王”和“还盘王愿”,是桂北各地和临桂地区瑶族同胞纪念祖先的盛大节日。

改革开放以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大多定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但时间不一。1984年8月,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北京、武汉7省、市(自治区)的瑶族干部、学者代表,在南宁举行商定瑶族节日座谈会,一致倡议将盘王节定为瑶族统一节日,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此倡议得到广大瑶族人民的认同。至此,各地的盘王节时间趋于一致。

关于盘王节的来历,据临桂瑶族同胞称,相传盘王(即盘瓠,传说是瑶族人民的祖先)暮年时上山狩猎,被羚羊撞伤后跌下山岩身亡。子孙们寻回盘王遗体,用梓木和羚羊皮制成长鼓,击鼓歌舞,吊祭并厚葬盘王。后瑶族先民迁徙过海,遇风浪受阻,船只不能到达彼岸,危急中,瑶民在船头许下“盘王愿”,瑶民们得以顺利渡海,为感谢盘王保佑,从此盘王节上唱“盘王歌”和“还愿歌”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

宛田瑶族乡和黄沙瑶乡“还盘王愿”,也会在如下情况举行,日期自定。相传,当地习俗,瑶族男性成年洗礼要举行“还盘王愿”仪式,主要内容是祭盘王。仪式当天,祭祀活动在3响铁炮声中开始,众人点燃鞭炮,踏着红屑,奉上猪头、糍粑、雄鸡、美酒、水果等供品。祭祀仪式后,族长给大家唱盘王歌,歌词叙述盘王的种种业绩。在歌声中,众人缅怀盘王。

宛田瑶族同胞结婚办喜事时也会举行独特仪式,唱“还愿歌”,唱法独特,先由仪式主持人独唱或领唱,后分别由3个男子和3个女童跟唱。唱“还愿歌”的女童穿戴艳丽头饰和服装,由伴娘引领,按规定线路在堂屋和大门外边走边唱,辅以钹、笛、响板和长鼓等伴奏。“还愿歌”结构严谨,字数工整,每句不超过7个字,内容除较为详尽地叙述瑶族历史和迁徙情况,还热情洋溢地赞颂祖先的美德和英雄业绩。歌中唱道:

来到厅堂慢慢唱,细把盘王唱一回,

唱歌先把盘王敬,糯酒香甜敬六杯。

猪头敬头打猎围,没有猪头打猎围,

青山树木叶青翠,走去青山打猎围。

不放苍鹰不放犬,看清蹄迹把兽追,

摆起笼车做埋伏,赶起野猪关笼内。

割下猪头桌上摆,不能空去拍手归,

糍粑粽子安桌上,七串铜钱放一堆。

桌邊酒缸放一个,穿衫拜请盘王回,

……

次日清晨,瑶族同胞们在阵阵锣鼓和唢呐声中,迎来更欢乐的一天。众人聚集在广场中“跳盘王”。“跳”即舞,跳盘王的形式就是载歌载舞,以此感谢盘王恩德,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安泰,四季发财。盘王舞一般为4名男子执长鼓,在祭祀台左前方围成一圈,以不同步伐绕圈起舞;4名女子在祭祀台右前方席地而坐,唱盘王歌助兴,铜锣、皮鼓、唢呐、牛角等乐器同时伴奏。盘王舞的动作以再现瑶族先民开荒种地、伐木拉锯、播种收割和夯土盖房等情景为主,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充分体现瑶族人民勤劳朴实、豪迈刚毅的民族品性。舞蹈中伴唱的盘王歌节拍明朗,风格别具,围观人群不时发出喝彩声。

赵明才,17岁随父学艺,是当地有名的活地图和记事本,足迹遍布十村八寨,在红白喜事和各种祭祀活动中做礼生(司礼者),负责迎来送往。他有一独特绝技,即跳长鼓舞。他高高的身材,长手长脚,手舞足蹈,动作轻盈,舞姿轻灵。一米长的腰鼓,在他手里或上下、或前后左右,发出“嘭、嘭、嘭”的悦耳声响。

每年,盘王节活动从准备到庆贺仪式前后,贯穿全年,内含多层次、多品种的民俗文化,是临桂区瑶族人民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盘王节主要以娱祖、娱神为中心,兼有娱人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盘王节以娱人为中心,保留部分娱祖、娱神元素,重在“唱”和“跳”,以歌舞娱祖、娱神、娱人。盘王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浓厚生活气息的原生态传统舞蹈,传承着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特色,属稀有文化旅游资源,极具观赏性和开发利用价值,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和保护少数民族舞蹈有着重要作用。

其他节庆

桂北各地还流传过尝新节、“晒龙袍”和药王节等民族节庆的习俗。瑶族尝新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亦称“天节”,始于北宋。传说某年,宋真宗赵恒于农历六月初六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命百姓祈拜,遂定此日为“天观节”,并在泰山岱庙建一大殿,称“天双殿”。之后,随着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天节”的意义虽已被逐渐遗忘,但六月六作为一个源自古代的热闹而有趣的节日被保留下来,临桂境内的瑶族同胞在这一天“祭田祖”,感谢田地山川的养育之恩。

据记载,“六月六日,农家祭田祖”,各瑶家习惯于把女儿带回来的鸡鸭杀好、煮熟后,舀一碗到田边供奉田神,焚化纸钱;回来路上,遇着再熟的人都不说话。瑶族所祭祀的神祇有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撒种、插秧、收割、吃新米和建谷仓等,都要占卦吉日,举行祭祀。尝新节这天,瑶族同胞用新米在锅内煮小半锅米饭,先敬天,然后将饭粒撒到屋背上;再敬狗,让狗吃上第一碗饭,然后才按长幼次序和顺次,分吃新米饭。

瑶族尝新节,俗称“吃新节”,在每年即将进入秋收时举行。届时,瑶胞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先由寨老(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头采新,摘一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9串猪肉和24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份长幼排列,跪拜祖先,寨老口诵经书,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毕恭毕敬地跟读。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演傩戏、唱山歌、耍拳术表演,寨老则用谷筛盛鸡、肉、酒,将拴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期间,瑶族同胞还举行放生活动,被放生的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

瑶族同胞散居的大瑶山,海拔高,湿气重,温度低;一年四季瑶族同胞大多围坐火堂,烤火叙旧。“晒龙袍”民俗节,也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瑶民们翻箱倒柜,倾其所有,把家中衣物晾晒于木楼四周,一来可解除衣物湿气和霉味,二来借机向左邻右舍展示“家底”。

端午节,江南水乡流行赛龙舟,宛田瑶族和黄沙瑶族同胞们则过药王节。大瑶山植被众多,生活在天然草药库中的瑶族人民,为了生存和繁衍,形成了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神奇的瑶医文化。药王节当日,各村寨的采药高手把自己日积月累在大瑶山挖采来的中草药,集中展销推介。药王节是瑶医展示其行医治病技能的平台,也是和村民们交流、切磋养身保健之道的盛会。

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民族节庆文化和风俗习惯,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尝新节、“晒龙袍”、药王节等节日节庆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渐渐淡出瑶民们的生活和大众视野,如果不及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文化传统的消逝,希望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能在原有基础上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延续下来,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文

猜你喜欢
瑶民盘王瑶族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罗坑发展茶业助瑶民致富
仪式中的集体记忆——以都江村盘瑶还盘王愿仪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