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的探索

2023-05-30 14:30张成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路径探索融媒体

张成琳

[摘要]融媒体发展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发展还存在资源建设分散,融媒合力不足;内容创新滞后,育人效果欠佳;专业人员不足,融媒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高校应顺应融媒体发展特点和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融媒体顶层设计,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师生专业宣传队伍,培养融合型人才;协同各类特色媒体发展,丰富内容建设;整合学校各级媒体平台,探索合作模式,以发挥高校网络育人的思想引导力。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育人;路径探索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对“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做出了重要论述。2019年5月,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并确定了首批15家试点单位,2020年试点单位数量达到30家。可见,在融媒体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更要应用融媒体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培育时代新人。当前,融媒体发展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网络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在融媒体视域下,如何做好网络育人工作,也是高校必须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新举措:融媒体网络育人

融媒体是全媒体功能、传播手段乃至组织结构等核心要素的汇聚和融合,是在信息传输渠道多元化下的新型运作模式[1],能将多方面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1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达到30.6%。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塑造和成型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发挥思想教育、实践教育、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等多重育人功能。

(一)网络育人渠道联通,宣传畅通

融媒体注重各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3]。由此,高校可以通过融媒体中心,捕捉不同时期思政育人的主题方向和社会时事动态,汇聚多方资源,再分配给各渠道加工生成内容,做到共享信息、共创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融媒体建设已初步搭建完成多媒体矩阵,具备微信、微博、抖音、易班、大学生在线等平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所开通、入驻的平台或多媒体矩阵更是多达16个[4]。同时,高校以融媒体中心展开统筹宣传工作,联结各部门明确育人方向、统一宣传主线,做好价值引领和文化宣扬,既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台对同一主题进行宣传,也可以采用不同表达形式,在不同平台同时开启内容直播,集中力量开展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网络育人大格局,提升网络育人影响力,达到1+1>2的效果。

(二)网络育人资源融通,内容互通

目前,高校融媒体的建设和实践发展迅速,融媒体信息中枢承载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分发等功能。由此,高校可以通过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特色,扩大宣传题材范围,丰富思政育人内容,采用文字、圖文、图文+视频、直播互动等形式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凸显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及时性、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高校借助各类媒体开展网络育人应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育人思路,充分发挥内容创造性,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阅读、试听、交流和互动等不同需求,促进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

(三)网络育人时空打通,受众面贯通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应打破时空壁垒,实现信息实时交互、资源共享,进而提高网络育人的接受度,增强教育的时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网络育人在立足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大众,拓展网络育人的受众范围,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作用,向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正能量。

二、发展困境: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育人

当下,社会信息更迭迅速,00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呈现载体使用小众化、内容表达个性化等特点[5],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网络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校网络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建设分散,融媒合力不足

当前,高校融媒体建设呈现多而杂的情况,各院系、组织、部门等纷纷依托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例如,“海南大学”相关微信公众号就多达56个。高校多而杂的新媒体账号,不仅稀释了自身的用户数量,还弱化了高校官方媒体的网络育人主导力。一方面,高校各类新媒体账号的设立是为了服务师生、提供便利和宣传思想文化,但这些新媒体账号之间缺乏联动,宣传聚力不足。同时,高校各部门之间缺少联动,由“一院一微”到“一院多微”,这造成高校宣传团队资源共享不足,人力资源分散,不利于高校新媒体账号的有效维护。另一方面,高校各类新媒体账号定位过细,素材单一。部分高校的融媒体建设涉及思政育人、就业指导、心理建设、红色文化、学生活动、党团建设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各新媒体账号间内容同质化严重,高校官方媒体平台吸引力下降。

(二)内容创新滞后,育人效果欠佳

在现阶段,高校媒体形式多样,宣传渠道增多,但是网络育人张力不足,部分内容脱离学生教育教学实际,育人效果有待增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高校的融媒体建设进一步推进,内容更丰富,功能也更全面。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但是当前网络泛娱乐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青年大学生沉迷其中。而高校网络育人的部分内容要么局限在政策转发上,缺少生动的内容解读,要么缺少精品和原创,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输出和创作上存在瓶颈,既不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际,又缺乏吸引力,思想深度不足,浮于表面,导致育人效果欠佳。

(三)专业人员不足,融媒质量不高

当前,现有的“中央厨房”“新闻岛”等融媒体建设成本高,后期维护和服务费用多,而高校融媒体建设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未能真正地实现媒体融合。一方面,为了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虽然配备了专业人员,但是宣传主力以学生组织为主,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力量不足,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高校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基于学生组织成立的高校融媒体中心,其微信部、微博部、采编部等部门之间仍处于初步合作与联系阶段,内容创作缺少延续性,融媒体建设质量不高。

三、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融媒体网络育人优势

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价值,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思想传播、价值观念塑造、政治方向引导,可以达到育人目的[6]。高校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应把握各类媒体的风格和热点风向,结合学校实际,加强融媒体建设,充分挖掘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丰富青年大学生精神世界。

(一)加强融媒体顶层设计,规范管理机制

在融媒体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必须构建“融媒体+网络育人”的大格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加强融媒体顶层设计,打通教育教学网络育人的各个节点。在学校组织层面,高校要设立融媒体中心,连接院系各个节点,组成师生宣传团队,加强信息交流,设计总体方案,发挥众创众想、师生协同效应。在技术应用方面,高校应立足高端融媒体技术平台,开发简易版的小程序,运用网站、公共云盘等网络工具及时共享育人素材,实时统计学校各媒体发布的内容情况,定期统计网络推送的浏览量、关注度、互动情况等信息数据,做到通盘考虑,各部门和相关单位之间互相借鉴,共享共创,做好媒体运营工作。在机制管理方面,高校要明确融媒体建设不同于设立专业媒体机构,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发掘自身特色媒体融合建设的潜力,重点开发和利用多重人力资源,统筹运营学校媒体,建立网络育人的长效机制,做好融媒体中心建设。此外,高校还要通过制订和完善奖评机制,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并举办短视频制作、网络文学写作比赛、摄影展等活动,营造高校创新创想网络文化的氛围,进一步选拔优秀媒体人才。

(二)建立师生专业宣传队伍,培养融合型人才

当前,高校融媒体中心虽然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是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同时,想要增强网络育人成效,建立健全融媒体中心各项运作机制,高校就要建立师生专业宣传队伍,集合各媒体宣传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社团媒体运营代表等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增强媒体融合力。这也就要求,该宣传队伍要有懂得宣传的技术人员、具备理论素养的专业教师,并让青年大学生作为朋辈力量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宣传内容的专业水平,让宣传内容走进青年大学生生活,精准把握青年大学生心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提高网络育人的内容品质。一方面,该宣传队伍可以通过定期开会研判最新的形势、社会热点,聚焦学生思想动态、活动等信息,指导各媒体下一阶段的内容发布主题、行文风格等。另一方面,该宣传队伍的成员要定期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媒体运营技巧,提高信息的政治敏锐性和甄别能力,了解各媒体的使用方法和运营模式,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此外,该宣传队伍的指导教师也必须具备过硬的技能,从而指导学生的宣传工作,保证宣传内容的连续性和持久力。

(三)协同各类特色媒体发展,丰富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育人的重点是做好融媒体内容建设,吸引青年大学生关注,增加宣传内容浏览阅读量,传递社会主流思想和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想增强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就要明确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定位,根据平台内容特点和流量优势,积极建设和完善高校融媒体特色平台,强化高校各類媒体资源的配置,加强融媒体与各类网络平台的有效协同合作[7]。高校也要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和用户心理挖掘网络育人要素,有针对性地设计网络育人产品,开展媒体运营。当前,微信、微博是青年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微博内容短小精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互动性,微信则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目前高校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更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受众。此外,高校还要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相关内容,即内容要言简意赅,采用图片、表情包、视频、语音等方式表达主题,尤其是注意政策性教育内容的生动制作。例如,云南农业大学一名学生拍摄宣传母校的视频意外走红,该视频获得超过百万网友点赞,被众多网友评价为云南农业大学的“招生减章”,得到大量关注,达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由此,高校在网络育人过程中,应找到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用贴近他们生活的语言和表达制作相关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四)整合学校各级媒体平台,探索合作模式

当前,高校融媒体中心对外需要联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对内则需要带动学校各级媒体,统筹校内各级媒体平台间的关系,建立媒体联盟或矩阵,打造强有力的媒体阵地,不断加强校内网络文化的建设。“院系节点”是网络育人工程的“最后一公里”[8],高校只有打通学校各级网络节点,才能真正编织高校网络育人的大网。高校对院系各级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既要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保留不同媒体的内容独特性,又要建立协调统一的融媒体平台。同时,高校要充分挖掘各院系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科研成果、优秀人物等资源,进行内容制作,还要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科研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一线优势,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及时反映师生动态。由此,高校各级媒体的合作有助于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育人内容,找准网络育人的契机和出发点,做到同频共振,合力育人,增强高校网络育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温怀疆,何光威,史惠,等.融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电视,2009(04):18-19.

[3]栾轶玫.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N].光明日报,2014-12-27.

[4]金志超,李铁军.新时期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传媒,2021(06):82-84.

[5]王海建.“00后”大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及引导[J].高校辅导员,2019(02):44-48.

[6]张振军,高睿.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传媒,2021(11):89-91.

[7]段立.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2(09):104-106.

[8]杨晓玲.高校网络育人中“院系节点”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5):150-154.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路径探索融媒体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