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子沟通中的 三个“放下”

2023-05-30 10:48裴春梅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权威消极亲子

裴春梅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从业27年,在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我也会遇到一些有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他们会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就是亲子沟通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他小时候什么都对我说,而现在什么都不愿跟我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对家长的依赖逐步降低,而更愿意和同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即可能是家长的回应引起了他们的不适,他们只能以沉默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期待。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愿意和自己沟通交流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有人说放下是一种智慧,有人说放下是一种心态,还有人说放下就是整个人生,因为人生总是在一次次选择放下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个人会因为他的阅历和经验对“放下”有不同的理解。而我认为家庭教育中的放下,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缕阳光、一线生机,更可能是一次崭新的开始。

作为家长要放下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权威意识。一个家长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公司的高管,也可能是威严的军人或者严肃的法官。但是当你面对孩子时,你就要及时地转换角色,回归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因为当你带着这些角色特点与孩子交流时,难免会带有命令或指责的口吻,这样的亲子沟通是很难顺畅的。此外,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权威意识,即父母至上的想法,家长总认为自己说什么都是對的、说什么孩子都得顺从。这种想法在亲子沟通中也是需要放下的。因为长期处在权威角色下的交流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沉默,不说话或者说假话。

2022年底,大家普遍关注的鹿道森,一位杭州的摄影师,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事业巅峰时,跳海自杀了。他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但从孩子一道超纲的题目写不出来父亲就踹上一脚的现象看,他的父亲绝对是个权威意识超强的人。而他的母亲呢?控制欲极强,常常会在晚上12点给鹿道森打电话,询问是否休息。如果没有睡,母亲就是一顿言语“问候”;如果睡了,不接电话又是一堆信息“问候”。当然这里的问候是带引号的,其实质是对鹿道森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由此可见,这一对强权意识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疑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其次,家长要放下的就是消极标签。有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通常会用绝对化、概括化的语言描述孩子的问题,给他们贴上消极标签。比如我的孩子就是慢、就是懒、就是怕动脑筋、就是不想写作业、就是喜欢拖拉等。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对他有什么影响呢?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懒、拖拉、不求上进等等时,他就会对自己的真实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做出和标签内容一致的行为。所以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一定要放下对孩子的消极标签。因为消极标签会产生负能量,让孩子感到无力,被动向着消极标签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会阻碍他的健康成长,还会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同时也会阻碍家长对孩子行为表象后的深入思考。比如很多家长普遍反映的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是因为孩子上课没听懂不会写,早点写完会有更多的作业等着他,还是怕写的字不好看被罚重写?在消极标签的影响下,家长往往会被其现象蒙蔽,认为孩子就是这样的人,从而放弃对原因的探索,不仅帮不到孩子,还会使问题恶化、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最后,家长要放下的就是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家长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呢?很多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说,我不要求你考一百分,也不要求你考第一名,只要你像某某同学一样就可以了,或者只要你超过某某同学就可以了。那么这些家长口中的某某就是孩子通常所认为的假想敌——“别人家的孩子”。当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是对孩子降低了要求,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离这个要求有多远?是不是他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呢?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他自己就会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丧失继续努力的勇气,自暴自弃。而家长则会因为孩子达不到要求感到非常失落,不由自主地继续给孩子贴上消极标签,层层叠加的负能量,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如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轻松愉悦呢?还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期待并不是一个明显的学习目标,而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些事情。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个家长就和我交流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和孩子交流的核心内容就是现在去上职业学校,还是等一年后毕业了再上职业学校。因为孩子目前的成绩很差,对学习毫无乐趣,所以很想去上自己喜欢的职业学校。但是家长却认为,一定要等他一年后初中毕业了再去,好歹要拿个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孩子觉得初中毕业证书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作用,想要现在就退学去上职业学校。让家长感到非常困惑的是,孩子为什么刚开始和他交流的时候还愿意说一些自己想法,到后来不管家长对他说什么,他的回答都是“随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已经在心里给孩子定下了目标,进行的只是形式上的交流,其目的就是说服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当孩子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的时候,他除了随便还能说什么呢?

因此,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放下权威意识,去掉消极标签,帮助孩子树立适合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与支持,才能让亲子沟通更顺畅、亲子关系更融洽。

猜你喜欢
权威消极亲子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让自己发光
权威的影子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