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隐喻在家庭教育微课中的应用

2023-05-31 16:54陈文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设计隐喻

陈文薏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这一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不足,阐述了微课和隐喻的定义及优势,设计了包含丰富隐喻的家庭教育微课“安抚的‘工具箱”,来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微课;隐喻;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6-0025-04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下面,将通过阐述现阶段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不足、微课和隐喻的定义及优势、包含丰富隐喻的家庭教育微课“安抚的‘工具箱”,来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效果。

一、现阶段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不足

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形式主要以专题讲座、家长沙龙为主,一般围绕特定的主题,融合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萨提亚家庭雕塑技术等。这种活动形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体验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同时也有以下不足之处:

专题讲座和家长沙龙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主持,活动的开展受到地域资源的限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讲座或沙龙时间较长,在当前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家长的参与意愿可能会受到影响;讲座或沙龙中融合的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较为艰深,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往往与家长有较远的心理距离,导致家长常常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由此削弱了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动机。

二、微课和隐喻的定义及优势

(一)微课的定义及优势

从微课的定义来看,学者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短小精悍、易于传播”是微课的鲜明特征和优势所在。以微课的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较少受到地域资源的限制,使优质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微课时长较短,不易引起心理疲劳,因而更适应当前快节奏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提升家长的参与意愿,弥补了讲座或沙龙活动可能存在的两个不足。

(二)隐喻的定义及优势

从隐喻的定义来看,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一般来讲,“始源域”往往是具体的或我们熟悉的事物,而“目标域”往往是抽象的或我们不熟悉的事物。通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让我们能够以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学者高维提出,广义上的隱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和拟物,甚至包含类比和模型。

隐喻的优势十分明显,它通过非评判、非分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能够有效规避阻抗,减少威胁性。有实证研究表明,将隐喻应用于心理治疗,有利于改善来访者的症状,缩短干预疗程,促使来访者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学者于冠琳等人总结了隐喻在心理治疗中的认知加工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隐喻可以激发想象力,帮助来访者绕过原本的思维定式、跳出问题的困境,同时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可能,并提供实现这些可能的方法。

2.记忆性:隐喻表达具有条理性和趣味性,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并带来适度的情绪唤起,这些特点都可以增强来访者对口头治疗信息的记忆。

3.卷入性:隐喻可以增强听者处理信息的动机,如果隐喻能使来访者积极调动认知资源,对干预内容主动进行思考和认知细化,这对于将来可能会带来的态度转变非常重要。

基于上述隐喻的优势,将隐喻应用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能够将艰深的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精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强家长理解、思考、实践的动机,弥补了讲座或沙龙活动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包含丰富隐喻的家庭教育微课“安抚的‘工具箱”

(一)微课“安抚的‘工具箱”设计理念

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状态。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通常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沮丧、痛苦甚至绝望。此时,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足够安全的支持性环境,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挫折对孩子的冲击,而如果家长安抚孩子的策略不当,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我以“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的应对策略”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包含丰富隐喻的家庭教育微课“安抚的‘工具箱”。“工具箱”的隐喻参考了李松蔚老师所著的《5%的改变》一书中“改变的工具箱”。之所以将微课题目设定为“安抚的‘工具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考量:

1.肯定家长正面的动机: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够尽快安抚孩子,让孩子从挫折中恢复过来。

2.以非评判的方式引导家长做出改变:正面的动机不一定能带来正面的行为和效果。部分家长可能因为使用的“安抚工具”不恰当,所以未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这一隐喻与叙事疗法中的“人与问题分开”有相似之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指责家长做得不对,只是在提醒家长“安抚工具”需要“更新换代”。

(二)微课“安抚的‘工具箱”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导入

1.小故事:都不管用

小蓝的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家里的门还没打开,她就隐约听到了小蓝哭泣的声音,她急忙从厨房里出来,打开门看。果不其然,小蓝正一边哭,一边往家里走。小蓝的妈妈担忧地问:“这是怎么了?哭得这么伤心?”小蓝哭诉道:“我为了演讲比赛准备了这么久,结果今天正式比赛的时候太紧张,中途忘词了,只能勉强讲完,什么奖都没拿到,呜呜呜……”

2.提问:各位家长是否曾经遇到过与故事类似的孩子遭遇挫折的场景?如果您是小蓝的妈妈,您会有什么感觉?您会如何回应小蓝呢?

设计意图:创设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引出“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的应对策略”的家庭教育微课主题。

第二部分:更新换代前的“工具箱”

1.过渡:故事中小蓝的妈妈同样感到烦恼和着急,因此,她掏出了自己的一个宝藏工具箱——安抚的“工具箱”,想要用里面的工具来让小蓝平复情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蓝的妈妈用了什么工具吧。

2.引出三个工具:

“放大镜”——“什么?竟然没拿奖?太不可思议了!”

“缩小镜”——“就一点小事,不值得你这么难过!”

“锤子”——“你怎么这么不坚强啊!哭能解决问题吗?哭能让你拿到奖吗?”

3.提问:请各位家长猜一猜,小蓝的妈妈所用的三个工具能够成功让小蓝平复情绪吗?

第三部分:更新换代后的“工具箱”

1.过渡:很可惜的是,虽然小蓝的妈妈本意是“安抚”小蓝,但她所用的三个工具都让小蓝的情绪更加崩溃了。生活中,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即使自己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有时甚至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激烈。孩子的反应也许在提醒您,安抚的工具箱需要更新换代了。

2.引出三个工具:

“止血贴”

当孩子向家长哭诉自己遭遇的挫折时,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现在我的心上有一个伤口在流血。”因而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止血”。

“止血”的两个步骤:

(1)向孩子表达“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小蓝的妈妈可以说“孩子,你希望能够在演讲比赛中发挥出色,但结果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所以你对自己感到生气,同时又觉得难过,是吗?”

(2)表达“我会陪在你的身边”

小蓝的妈妈可以说“我想你需要一點时间来调整自己,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我愿意做最好的倾听者,如果你希望独处,我也愿意为你创造一个安全的不被打扰的空间。”

家长可能的疑惑:

(1)我给孩子讲道理,不是在给孩子“止血”吗?

如果孩子此时很愿意听道理,并且可以接受,也许讲道理是一种“止血”的方式,但如果孩子明确表现出非常抗拒听道理,此时孩子可能会像装了“信号屏蔽仪”一样,不接收任何的“说教信号”,而孩子的不接收又会让家长更加着急,由此容易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2)我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会不会让孩子更加情绪化?

尊重和接纳孩子难过并不等同于鼓励孩子一直难过,我们主要发挥着类似于容器和摇篮的作用,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修复”。

“能量饼干”

这一工具有点像“荒漠里寻宝”。“荒漠”是指孩子叙述的挫折故事往往充满了沮丧的、痛苦的细节,“寻宝”是指挖掘孩子挫折故事中积极的部分。

比如,小蓝的妈妈可以说“孩子,你被选中参加演讲比赛,说明你的语言功底和表现力都很好;你为了演讲比赛用心准备了这么久,说明你很踏实,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你虽然紧张但还是站上台展现自己,说明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你能够在不顺利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演讲,说明你的内心非常强大!”

“地图”

孩子之所以产生“挫折感”,通常是由于孩子有目标和期待,但未能达到。此时,孩子还需要一张“地图”,指明前进的方向:

(1)“目的地”——“我要到哪里?”的问题

即:孩子希望有什么样的成长和进步。

(2)“交通工具”——“我可以怎么去?”的问题

即:孩子可以通过哪些行动达到目标?

在这个部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

优势迁移(“搬”)。

思考和尝试不同的方法,更有弹性地解决问题(“试”)。

在实践中反思和改进(“改”)。

四、家庭教育微课的优化策略

微课视频录制完成后,我通过收集反馈意见,总结了以下家庭教育微课的优化策略:

1.微课视频中过多地呈现文字容易让人产生心理疲劳。微课中的事例、原理、做法可以更多地使用图片、录音、动画或是真人拍摄的视频来呈现,不仅更加直观形象,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将一些非言语信息(如语气、动作、身体姿态)表达得更完整。

2.微课视频的选题和内容需要回应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些教育困惑,这样才能让家长感觉微课涉及的问题与自己的教育实际息息相关,以此增强家长学习的动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在微课设计前充分调研家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3.要让微课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关键点是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这一点可以通过与家长适当共情(如“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感到疲惫和无力”)、挖掘家长行为背后的正面意图(如“家长有时会大声地跟孩子说话,其实也是希望孩子把自己说的话牢记在心,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采用正向语言进行引导(用“可以怎样做”来代替“不要怎样做”)、提供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如分享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往往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等一类宽泛的表述更加有效)。

事实上,除了事物的隐喻之外,情景的隐喻和游戏的隐喻也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微课中。比如,在我曾经观摩的一次家长讲堂中,教师先进行了一个“打开拳头”的热身游戏,要求家长两两一组,一人握紧拳头,一人想尽办法打开同伴的拳头。有的家长采用了强硬掰开的方法,有的家长则采用了挠胳肢窝的方法。这让我联想到了“强硬掰开”其实是“亲子关系僵局”的一种缩影。家长越想要“强硬掰开”,孩子越想要“收紧拳头”,形成了一种“攻—防”的局面。掰的人越费力,而被掰的人握拳越紧。反观挠胳肢窝逗笑同伴使其拳头打开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要达到同一目标(打开拳头),不同的方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觉。

同样地,解决亲子矛盾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或许,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尝试去寻找更为轻松愉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丰富的隐喻是宝贵的资源,如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微课中,也许能够成为专题讲座和家长沙龙以外的一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补充形式,助力家长科学育儿,在思考与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 聂晶,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2]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治疗实录[M]. 章晓云,聂晶,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3]袁金超. 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于冠琳,刘瑞璇,张文彩. 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546-1560.

[5]李松蔚. 5%的改变[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设计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
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共享“心灵之约”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