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在其剧作中的体现

2023-05-31 21:44于宁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人道主义

【摘要】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一生都在宣扬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戏剧是他用来宣扬哲学思想的载体。本文结合具体剧作,选取萨特在其剧中体现出的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分析以《苍蝇》《死无葬身之地》为代表所宣扬的人的自由选择思想;通过对《禁闭》的解读,阐释萨特“他人即地狱”思想在剧作中的体现;“上帝死了”这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另一个重要思想,又是怎样在其《魔鬼与上帝》等剧作中表现出来的,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何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图剖析萨特剧中人物形象、人物动作、剧作框架构思等,解读萨特剧作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15

作為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研究法国20世纪哲学思想的重点之一,近几十年来也一直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一生所作戏剧11部,主要是为了表现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故其剧作作为他宣扬存在主义思想的载体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挖掘其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文本。在其剧作中,他首先肯定了人的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强调了“存在先于本质”以及人的“自由选择”。在其剧作《禁闭》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即“他人即地狱”,这也是其存在主义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后,他认为“上帝并不存在”“上帝死了”,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主张人创造自己的历史。

一、人的自由选择

姜丽清、周成华在《萨特境遇剧中的自由观探析》中讲道:“境遇剧不仅是萨特独创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是其哲学的特殊载体。” ①分析了从境遇剧中体现出的萨特自由观的四个方面,即自由的本质、出现根源、实现途径及必然结果,全面分析了萨特的自由观。在萨特的观点中,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是主体、是“本我”,是自由选择了人,自由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掌握着自己生存的主动性,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由先天规定好的,而是取决于人的选择,由于选择,一个人才能成其为人。与此同时,选择的主体,也就是人,必须为其所做的选择而承担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要为此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这是萨特的自由观。

在剧作《苍蝇》 《死无葬身之地》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一观点:自由是不囿于规定的,选择的结果与道德无关,只要是遵从内心意愿做出的决定,那么就是自由的。

《苍蝇》是萨特的第一部剧作,创作于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部三幕悲剧改编自古希腊神话故事《报仇神》。《苍蝇》中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向来对政治毫不关心,起初并不执念于复仇,他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不受道德的束缚。但在亡人节前,他与姐姐厄勒克特拉相遇,厄勒克特拉向他讲述了父亲被谋杀的过程,向他哭诉了自己从公主沦为女仆的经历。姐姐的悲惨遭遇使他开始燃起复仇的欲望,并开始了新的“自由选择”。

厄勒克特拉被驱逐出城这一事件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俄瑞斯忒斯的选择发生巨大变化,俄瑞斯忒斯与姐姐厄勒克特拉相认并决定复仇。朱庇特得知俄瑞斯忒斯的复仇计划后劝阻埃癸斯托斯,但埃癸斯托斯厌倦了生活和忏悔,也厌倦了自我,于是朱庇特也离他而去。俄瑞斯忒斯完成了复仇计划。死亡之神朱庇特说:“一个人的灵魂中,一旦自由爆发出来,众神就对他毫无办法了。因为这是世人的事,得由别人,也只能由这些人来决定……” ②这一幕俄瑞斯忒斯做出了他第一次的“自由选择”,并冲破了众神的束缚,完成了“自由选择”。

俄瑞斯忒斯完成了复仇计划却遭到报仇神的追赶,他和姐姐厄勒克特拉被迫躲在阿波罗神庙。厄勒克特拉实现了复仇的愿望之后却由最初对复仇的强烈欲望变成了深深的悔恨,最终成为朱庇特脚下的忏悔者之一。她不愿承担自己复仇而造成的结果,而企图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俄瑞斯忒斯,在这一次的选择中她失去了自我,也不再自由。

俄瑞斯忒斯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放弃了王位,决心远离人类并带着满城的苍蝇离开了,坚定地承担起了“自由选择”的责任,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一幕无一不显露着萨特“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戏剧能够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③在剧中,他塑造了具有独立思想、充满存在主义思想的人物俄瑞斯忒斯,正是因为他坚持了自由信念做出了自由选择,并勇于承担自由选择所带来的全部责任,所以才享受了自由的放逐,并使自己的命运得到了升华。

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能做出选择,并为此承担的人,一定具有坚强的自我意识。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中,人生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那么人就更需要具有面对种种选择的困惑与勇气,并且有为之承担责任的觉悟。

在《死无葬身之地》中,就体现着严酷境遇中人的自我选择与承担责任。剧中五名游击队员卡诺里、昂利、索比埃、吕茜、弗朗索瓦由于行动失败而被法奸分子逮捕入狱,面临他们的是非人的审讯,为了保护队长,游击队员们在极端的境遇里苦苦挣扎,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困境,队长若望的出现也使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岌岌可危,生存与背叛的考验如附骨之疽不断折磨着他们,吞噬着他们的意识。最终,他们选择了牺牲,索比埃无法忍受法奸严酷的拷打跳楼自杀,弗朗索瓦亲眼先后目睹了索比埃自杀、姐姐吕茜被法奸强暴,年幼的他在看到队长若望被捕后无法压抑心中的恐惧与怨恨想要说出秘密但却没有做出实际的行动,在姐姐的默许下被杀死。这是在他们强大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重要选择,他们维护了个人尊严,选择做一个英雄而不是懦夫。

剧中的人物在残忍的酷刑面前展示出了人性百态:索比埃是软弱的,他咒骂着自己的软弱,坦白着自己的惧怕。在他的心中有一盏明灯,他为自己有意义的牺牲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一刻,看似软弱的人却已经具备了最坚强的品质。弗朗索瓦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在情绪最崩溃的时候也选择了守住秘密。萨特将他们置于极限的境遇中去,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求生存的意义,表现出他浓郁的存在主义思想。

此外,萨特所说的自由具有排他性。自由是排他的,人是孤独的,他只能拥有自己的自由。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必须摆脱社会和他人的束缚。所以为了自由,人就要保持孤立,否定社会和他人,这是因为如果人们不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就会被社会所异化,成为他们的附庸。所以自由必须排斥他人,他人给予人们自由的限制。他人也想要自由,想要把他以外的存在都成为他的奴隶。这就引出了萨特另一个重要思想——“他人即地狱”。

二、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几乎是萨特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人们对这句话的熟知程度甚至要早于对萨特本人的认识。这句话出自萨特剧作《禁闭》:“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火堆、铁条,他人即是地狱!” ④

萨特认为人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当这种关系出现扭曲,人与人的联系发生了转变,那么自我与他人就产生了矛盾、他人就是地狱。

《禁闭》发生在灯火通明的地狱,三个罪行累累的人在这里相遇,他们谁也不认识谁,他们相互提防、相互隐瞒。加尔森生前是战争中的逃兵,遭到军事法庭的击毙,是背叛了妻子的虐待狂,但他却吹嘘自己是战争中的英雄。伊奈丝与表嫂相爱,因为自己的自私致使表哥表嫂死于这种不正当的关系,她想在地狱中隐瞒自己同性恋的事实,却又对他们充满敌意。艾斯黛尔是个色情狂,她为了金钱与丈夫结婚,不满与情人的关系,亲手杀死了她与情人的孩子,又直接导致了情人开枪自杀。

《禁闭》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欺,试图在对方心中营造自己与在人间完全不同的形象,否定了自我,塑造着虚假的自我。他们相互折磨,试着掩饰自我却又不得不暴露在其他两人的视线下,三人成了恶性循环的三角关系,任何两人的联合都会对第三人造成伤害,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的痛苦但谁也离不开他人,谁也无法从这种关系中逃脱出去。这种自欺与他人的矛盾无法化解,最终导致了自我的缺失,造成了“他人即地狱”的存在。在这里,即使没有想象中的地狱业火、锁链酷刑,他们却在三个人的相处中备受折磨,他们相互需要又相互排斥,最终他们谁都离不开这地狱,得不到解脱。这三个幽灵为自己,也为对方打造了一个精神的牢笼,在这里他们备受煎熬,不得安宁。

萨特以荒谬的情节构思,将人放置在三角的环境中,正是从反面揭露了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是自由的,而他人是不自由的,这是无法接受和难以想象的,人们如果不看重他人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也会立即被摧毁。” ⑤

剧中的三个人想要争取自己的自由,对其他人隐瞒自己生前的罪行。但在同时他们又不尊重别人的自由,希望了解其他人的真实情况,正因如此,三个人互相猜疑、互相折磨,演变成了三个人的互相控制,在这无休止的循环往复里,谁也追逐不到自由。世界上充满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没有绝对的天堂与地狱,人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但是如果以别人的目光为标准来评判自己,就会陷入无尽“自我”与“他人”之间矛盾的漩涡,挣扎使人们失去自由落入地狱。相反,人如果把握好自由选择的权利,打破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摆脱了“他人即地狱”的禁锢。

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并不是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是意在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只有按照自己意志选择行动的人,才是真正拥有了自由的权利。但如果一个人被束缚在他人的目光下,以他人的目光去评判自己,也就失去了自由。

所以,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是对人际进行现实的剖析与解读,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相互折磨下的心灵审判。个体存在的孤独与自私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隔绝与竞争,注视是与他人发生关系的途径;资源匮乏是与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萨特用戏剧的方式揭示了任何人,都不可以也不可能逃脱他人的注视,最终也无法摆脱被他人现象化的命运。

三、“上帝死了”与人道主义

“上帝死了”,然后“人来了”。萨特驱逐掉“上帝”这一前置基本概念,把主角放在一个绝对极端的处境下,这个人除了自由之外没有任何的束缚。这个绝对的自由者可以自由地去创造、可以选择、完成自我实现。因此,萨特把自己的这个理论称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但究其实质,萨特式的“上帝死了”却恰恰是对上帝最生动的模仿,实际上,人成了上帝身处世俗的另一种表现。

《魔鬼与上帝》宣告了“上帝死了”这一存在主义思想,是萨特最重要的剧作之一,这部写于1951年的伟大作品,以16世纪德国的农民起义和宗教改革为背景,描写的是军事首领格茨两次追求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的失败以及弃惡从善的经历。在这篇剧作中,格茨在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了自我之后,发现上帝与魔鬼只有一线之差,他彻头彻尾地转变了思想,承认了上帝并不存在从而选择了人。

通过这部剧作萨特还引出了对宗教道德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人道主义是萨特作品中最重要的思想。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里萨特说道:“当存在主义者在为一个懦夫画像时,他写得这人是对自己的懦弱行为负责的。他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懦弱的心,或者懦弱的肺,或者懦弱的大脑,而变得懦弱的;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生理机体而变成这样的;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通过自己的行动成为一个懦夫的。” ⑥

在欧洲,经历过二战的国家和人民身体和心灵都伤痕累累,丧失了希望。那时候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里都弥漫着无法消散的硝烟,镜头里满目都是废墟,这是时代使然。对存在主义一种通常的误读,即认为存在主义是在宣扬无意义,对世界对个人都采取一种消极的应对的方式。萨特就在试图阐释存在主义真正的本质内涵。

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萨特真正在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他在剧作中不断揭示和体现: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一个人生来是什么样子并不由先天决定。或许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是绝对自由的,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二战这场人类空前的浩劫面前,萨特提出了“责任”的观点,自此,萨特将个人的自由与全体人的责任进行联系,他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选择或许会对整个人类都产生影响,二战让萨特的思想真正进入了人道主义的范畴,他的思想开始鼓励饱受磨难的人民,依旧向往生活,朝着美好而奋斗。

综观萨特的几部重要剧作,萨特不断地在把自己的哲思融入作品当中去:世界虚无、人生无意义,但人也因此获得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人们拒绝承认虚无,逃避自由,最终就会成为集体意志的奴隶,无法完成自我;让“人”回归到“人”本身,让“人”成为“自己”人生的构建者和定义者。萨特的存在主义从来都不是轻盈的人生哲学,而是沉重的践行之路,他的思想充满了高度的思辨性,切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显得熠熠生辉。

注释:

①姜丽清、周成华:《萨特境遇剧中的自由观探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4页。

②(法)萨特著,袁树仁译:《萨特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③柳鸣九:《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④(法)萨特著,袁树仁译:《萨特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⑤(法)萨特著,黄忠晶、黄巍译:《萨特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⑥(法)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张婉姝.试析萨特存在主义戏剧中的境遇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桂菡.境遇中的选择[D].上海戏剧学院,2015.

[3]潘秋阳,冯涛.萨特境遇剧中的存在主义哲学[J].学术交流,2018,(02).

[4]贺萍,任长明.处境与选择——论萨特境遇剧的生存哲学[J].戏剧文学,2011,(08).

[5]翁瑜.从《禁闭》看萨特“境遇剧”的哲学意蕴[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03).

[6]姜丽清,周成华.萨特境遇剧中的自由观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2).

[7]冉東平.回归现实走向哲理——评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J].当代外国文学,2005,(01).

[8]罗国祥.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J].外国文学研究,2001,(02).

[9]施康强.从萨特的“境遇剧”看他的自由观[J].世界文学,1982,(04).

作者简介:

于宁,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人道主义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