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剑川白族火把节

2023-05-31 22:25姜雪珍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姜雪珍

【摘要】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的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之间。节日当天,各个民族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庆祝火把节,如祭祀、娱乐、特殊仪式等等,且都会围绕“竖火把”来开展相关的仪式及活动,由此表达他们对英雄、火、祖先、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剑川县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白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和集中,且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剑川白族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当地白族人民的重视与喜爱,蕴含着深厚的节日文化内涵。

【关键词】剑川火把节;节日活动;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41

白族是我国的第十五大少数民族,拥有悠长深远的历史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并以云南的白族人口最多,多集中居住于大理一带。大理白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本主节等。云南很多民族都有过“火把节”的习俗,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剑川县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内白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份(白族人口占90%以上),“火把节”的历史在剑川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当地白族人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仅从剑川白族火把节起源、活动和文化等试作探讨,以期更深地了解剑川白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火把节起源研究

古文献对火把节描述最早的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书中写道:“每岁以腊月二十四祀祖,如中州之上家礼。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之,相烧为戏,谓之驱禳。”[1]清代,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记载,倮倮在“六月二四日夜,村寨田宅,悉燃火炬,名曰火把节,脍生肉食之,以此为献岁”[2]。对火把节的记载历史悠久,可见白族地区过火把节的民俗流传甚久。

(一)火把节起源的不同传说

火把节起源传说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在大理白族地区,以《火烧松明楼》流传最深最广,关于这个故事的文献记载较多,元代张道宗《记古滇说》、明代杨升庵《滇载记》、阮元声《南诏野史》、诸葛元声《滇史》和各地方史志多有记载,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兹引明代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所记,以见一斑。“南诏既强,有并吞五诏之心,六月二十五日星回节,南诏召五诏臙会,邓赕妻慈善者哲妇也,遂知其谋,止诏无往,诏曰:‘势不可已!’妇乃作铁钏约诏臂,戒之而去。既而南诏果焚之,五诏皆为灰烁。佯曰:五诏醉失火焚死。各诏骸骨无从辨认,独慈善舆尸而去。南诏闻其哲因迫娶之,慈善佯许,侯吾葬夫百日乃嫁,遂闭城自固。南诏发兵围之,应曰某非忘夫事仇者,三月食尽,乃盛衣妆,西向自缚于一座,竟以饿死,临卒日:吾往诉夫冤于帝。南诏闻之,悔日:误逼此贞节妇,乃旌其城日德源城。”[3]被誉为“白曲之乡”的剑川,现如今还继续传唱与火把节相关的白族调。

(二)剑川火把节民间传说

在剑川地区,火把节白语称为“付旺勿”,这也是大理一带最普遍的称法。白语的“付旺”汉译为六月,“勿”是白语“廿五”快读拼成的音,同时也含末尾之意。说文解字道“廿是二十并也”,剑川地区表达日期时习惯用廿表示二十,因此“付旺勿”可汉译为“六月廿五”或“六月尾”,也表明了劍川百姓是在农历二十五号这一天来过火把节的。剑川地区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与明代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所记记述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人们称慈善为“柏洁夫人”或“白姐”。剑川民间还传说,白姐通过铁钏辨认出夫骨后并将之带回,遂率邓赕诏的军民起兵反抗皮逻阁。奈何寡不敌众,兵败白姐被俘。南诏王见其聪明美丽,想娶为妻。白姐假意答应,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给丈夫守孝一百天;二是百日后得在洱海边祭奠过丈夫后才能成亲;三是祭夫成亲时必须遍请全国百姓参加,南诏王同意了。百日过后,柏洁夫人在洱海边祭奠过丈夫后,便一头跳进了洱海,后来每年这一天,洱海沿岸村落都会举行“猜呼园”,以此来象征打捞白姐的尸体。同时白族人民把白姐奉为本主神,立庙供奉[4]。大理、剑川、洱源一带的村落遍布“白姐庙”。由此可见,白族人民对智慧美丽、坚强忠贞的白姐饱含热爱与崇敬之意。

二、剑川火把节习俗

火把节是剑川白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百姓对该节日十分的重视。一般在火把节前几日人们就开始准备过节需要的物品,村子里的孩子也对即将到来的“取火把”活动翘首以盼和满怀期待。活动内容包含了祈丰、祭祖、除秽求吉、生的祝福、死的缅怀以及娱乐等等。

(一)节前准备

1.准备节日食材

剑川白族火把节当日晚上会准备丰富的晚餐,家人们会聚在一起过节,一般在城里工作或居住的子女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多为村寨)过火把节,彼时兄弟姐妹、大人孩童共聚一堂,其乐融融,极其热闹,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增强村落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家庭亲睦、村社联结。此外,家里如有近三年去世的老人,需要做“次细”(白族话,即祭祀所需的菜品)以及备好水果、茶酒等贡品去上坟祭祀祖先。因此,火把节前夕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前往菜市场选购新鲜食材。

2.准备节日用品

剑川百姓会在节日前准备好过节需要的用品。例如当日小孩子“取火把”的松香粉和推扎火把的材料和工具;当地老人纸折的“金银元宝”,祭拜所用的细香;该年成婚、家里新添小孩的家庭共同组织竖火把,需要准备节日当天发放的糖果、饮料、酒水、蚕豆……以及挂火把上的花红、李子、梨、彩旗等等,以便节日当天竖火把活动的顺利进行。火把节早上七点左右,竖火把的家庭会背着装满蚕豆、糖果和饮料的背篓(大理地区百姓常用的生活用具,竹篾编制而成),挨家挨户地分发,整个村子越发热闹。

(二)火把节当日活动(节日活动)

1.祭祖先

剑川火把节当日清晨,家里有近三年已故老人的白族人家会准备好“次细”、细香、水果、小火把、茶酒等物到亲人的坟上祭祖、扫墓。献过供品、摆放好纸钱(应国家号召和要求,现在剑川百姓上坟祭祖时都不再烧纸钱和点香,而是摆放在坟前以表心意和寄托哀思)后,便开始点燃小火把,将松香粉撒在上面,进行小规模的“取火把”活动,意在与逝去的亲人一同过火把节,以表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特意说明,从点燃火把直至火把全部燃尽,该过程人们一直在旁边看守,事后再用带的水将剩余灰烬全部浇灭,防火意识较强,不过此方面还是应多加注意。祭祀完离开时当地人会习惯拾点干柴回家,意味着“出门在外,保财回家”。火把节祭祖的习俗文献上多有记载。王文韶《续云南通志》道:“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5]周宗麟《大理县志稿》也说道:“持(火炬)以熏基,慰先人者。” [6]由以上文献可知,大理地区在火把节当天进行祭祖活动,是当地历史久远的传统习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也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祖先崇拜。剑川白族在很多节日都会进行祭祖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祭祖节、火把节等等,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福荫后代,同时也是白族人民根植于血脉当中的浓厚亲属观念的呈现。

2.扎火把

在剑川地区,通常是一个村子共竖一个大火把,它的形式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和不同的习惯来扎,一般都高达四五米,蔚为壮观。该火把是由村子里该年结婚和新添婴儿的家庭来竖,包括火把杆的选取、砍伐、搬抬、制作等。不过其中很多工作,尤其是傍晚时分的立火把,大都是由全村壮年男子一起加入,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年年皆是如此。据村里的白族老人描述,过去只有该年新添男婴的家庭才能一起竖火把。现如今剑川竖火把习俗的改变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地老百姓“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不断改观。节日当天清晨,以参与竖火把家庭的青、中年男子为主,以及其他村民陪同一起上山,选取高大、标直的松树作为火把杆,大伙合力将火把杆搬运回村里。因具体材料来源不同,各地火把的装饰会略有差异,但是都要经过精心的装饰。在剑川地区,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火把上,有花红、梨、苹果等,并且在火把上插满五颜六色的小旗子。大火把的顶端要装上相互连接的三个斗升,且在最上面插一面旗子,当地百姓称为“连升三级”,“旗”的剑川白语发音与“级”相同。斗升的框架是由削薄的竹篾制作的,用浆糊在编好的框架外围糊上彩纸,一般是玫红、浅黄、淡绿。接着每个在斗升的四面都写字或绘画,内容大致包含“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意,制作好的斗升的四角都插有一面彩色小纸旗。大火把是用薪柴绑扎而成的,绑扎方式也颇有讲究,农历的平年扎十二层,闰年扎十三层,以此寓意人们每年的日子都会步步登高、顺顺利利。

3.点火仪式

节日当天的下午四五点左右,剑川坝子的各个村落便开始举行一项尤为隆重的仪式——点火把,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前往观看。点火仪式开始前,先由村里二三十个壮汉把装饰好的火把用绳子绑定好,再吆喝着“一二一二”的口号齐心协力地把火把立入先前挖好的深坑,该过程一般耗时半个钟头。紧接着便开始点火把,该任务往往由村里勇敢且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执行。剑川地区是将松木条绑定在长竹竿的顶部并且点燃,再拿着该竹竿去点燃大火把,由于竹竿过长不易掌握,大家会在旁边为点火把的人呐喊助威和指点方位,情景尤为壮观。火把被点燃的刹那,大伙都拍手叫好,热闹非凡。被点燃的火把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聲音,窜窜火苗从大火把的顶部缓慢向下移动,暮色降临,剑川白族人家的火把节活动随之进入了高潮。

4.大火把下的聚会

《重修邓川州志》载明朝无名氏的一首《火节歌》这样描写大火把下的聚会:“每岁六月廿五,夜间竖火炬为节令,火光吐焰有明暗,家家验之十衰盛。儿童人人秉一束,奔走街衙戏相竞。砍烩肉、砸瓶酒,宾朋列坐欢声阅。火炬下,迭往来,盘乘瓜果互赠送。俗传固可悲,民乐仍当庆。”[7]四、五百年后的今天,大火把下的聚会盛况依然如故。在剑川村寨,几乎所有村民会在晚饭后聚集在大火把下。新添婴儿的人家便欢欢喜喜地一一给大家分发蚕豆、糖果、酒水。村里的表演队会在火把旁边进行唱跳等娱乐活动,如弹唱白族调、打跳霸王鞭等等,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浓浓的欢乐节庆氛围中。与此同时,火把节的最高潮活动——“取火把”已拉开了帷幕,参加取火把的大多是村里的青年和小孩,且多为男性,由于取完火把后的衣服会留下白色的松香粉末印,很难清洗,因此参与取火把的人们都身着较旧的衣服。他们人手举一把自制的小火把,身上斜挎着装有松香粉的口袋,见到人们便抓出一小把松香粉,朝着火把扑去,霎时一团火苗便扑向对方。被“取”的人都认为这一烧能消灾祈福,除秽求吉,不仅能消除自己身上的晦气,同时也会带来好运气。尤其是在外做生意的商人,会特意站着让孩子们在身上“取一把”,以寓示来年生意红红火火,财源广进。此番蔚为壮丽的场景与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的“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祛禳”[8]如出一辙,可见火把节习俗流传甚远。取火把需要注意的是,撒时只能朝下,不能朝上,防止燃烧的松香粉灼伤人的面部。节日当晚大家你追我赶、互取火把以示祝福,李元阳在《嘉靖大理府志》说道:“襟山带海楼,在城中央,六月廿五日星回节,城外万炬纵横,灿如星海,大夫登楼观之。” [9]用“万炬纵横、灿如星海”来概括剑川火把节当夜壮丽的景色,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5.活动结束

在晚上十点左右,大火把已经燃烧到了底部,随着其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取火把和唱跳的活动便也一同步入尾声。怀揣着满满祝福和喜悦的剑川百姓陆陆续续回家,离开的时候大家会拾一些烧尽的炭火放在家里饲养家禽的地方,如猪圈、羊圈、鸡圈等,听闻村子的老人道,这样可以庇佑家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火把节当天,剑川百姓会在猪圈门口挂块松柴和小彩旗,同样也是有驱邪和祈求家禽繁衍兴旺之意。

三、剑川火把节文化内涵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与传递着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美好希冀等,传统节日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庆祝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因此,记录、研究和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多样形式与剖析节日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的。火把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极具深厚的文化底蕴。火把节的传说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忠贞白姐的热爱和尊崇,火把节的活动尽显人们对火的崇拜敬仰以及祈求國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通过以上对剑川火把节的浅析,还可以看到该节日加强了家族、村落、民族内部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并且以火的形式蕴含了“生的祝福、死的缅怀”。喜得贵子添丁加口的人家共竖火把所体现的是“生的祝福”,人们把满怀希冀的祝福皆数送给那些尚在襁褓中的新生婴儿,希望他们健康平安地成长,也共同欢庆新生命的到来为村落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希望,使整个村落更加兴旺。而祭祀已故亲人和在坟前点火把则蕴含剑川白族人家对“死的缅怀”。“死亡不是尽头,遗忘才是”。那些逝去的亲人虽然已离去,但是从未被遗忘。故人坟前燃烧的火把映照着人们思念流落的泪水,也是这个燃烧的火把,将人们内心的哀痛稍减些许,那些跳蹿的火苗将化身为一个个邮递员,将人们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传到远方。生与死,就这样在一个充满祝福和思念弥漫的日子里,得到了完美的熔接。

参考文献:

[1](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 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2](清)汤大宾,娄自昌,李君明点注,(清)周炳纂.开化府志点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3](明)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

[4](明)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

[5]王文韶.续云南通志稿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

[6]张培爵修,周宗麟纂.云南省大理县志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7](明)艾自修纂.王云校勘.重修邓川州志[M].大理:洱源县志办公室翻印,1986.

[8]郭松年,李京,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9](明)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