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台机制研究

2023-06-03 07:30崔楠郑铭文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校

崔楠 郑铭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协同,建立符合二者价值逻辑的耦合机制,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实施路径,才能有效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起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的意义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要体现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耦合,不仅体现了在其他课程的培养环节中增设德育的目标,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观点,并且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理论传授,而课程思政作为补充,在不同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借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力量与实践方法,将价值引领带入知识传授的课堂中。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的引入,打破了高校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仅在思政课堂上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更科学、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则是教学载体的进一步延伸,二者培养学生的过程不同,但目标一致。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元素转化为自身课堂的一部分,其核心是为学生服务,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相较于之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有机结合,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要体现。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形式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融入课堂为主,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效果不佳,而将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融入其他专业课程之中,对改进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形式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孤岛现象”的思政课程教学带来了转机,高校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换而言之,以往不相关的专业课互相串联起来,课程之间的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全面的联动机制,而且还能避免极少数的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逐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大价值,又能提高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再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能帮助其他非思政学科教师发现该门学科的思政元素,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也逐步受到思想上的引导,完善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效协同,共同进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可以说是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式。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推动线下思想政治工作与课堂育人形成合力。传统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课程思政的出现让这种情况不再是思政课的“专利”,而是所有课程教师共同的任务和使命。因此,利用好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实现知识的探究、人格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价值引领,教师在课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不同的课程之中深挖思政元素.做到育才与育德相统一,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将课堂这个主渠道功能最大化,促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

同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能只靠教师,更需要相关部门的联合。例如,课程的宣传、课程实践的安排、课程建设上的统筹规划等,这些是理论课教师不能独自做到的,而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联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协作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让高校各个部门加深了联系,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之间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提升,同时也让以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相关的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产生教学引导。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在高校教学的前半程,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联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穿插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高校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可以发挥各个课程的育人特点,实现从“阶段性育人”到“全过程育人”的跨越。而人的思想又呈現出主观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个就需要高校教育者久久为功,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将育人真正做到贯穿始终,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

(一)目标耦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点,目的对于人类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群体活动还是个体活动,都要先确定目标,以明确活动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方向也是由其目的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确定了高校教学的活动方向,对高校教学起到引导、激励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元素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之中,其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跟思政课程的目标耦合,皆是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终目标,只不过教学过程的载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大到高校所有课程、各个环节之中。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确的是:第一,要为学生立什么样的德;第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点也要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独立的人格,德才兼备,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二)方向耦合

当不同个体存在于同一个系统中,那么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就更趋于一致,前进的方向也就相近靠拢,这样才能在一个系统中长期共存或是协助前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可以串联起来的,他们同在一个系统体系里,二者保持着目标的一致性,最终共同达成育人目的,二者在教学过程的方向有重合的区间。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大学阶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专业课则是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阶段来说,二者的教学目的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长远的、持久的,是在高校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完善的,从高校这个系统当中来看,二者的前进方向是耦合的。

高校要想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必须积极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保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方向的一致性,优化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教学力量,坚定不移地树立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协调好高校教师与不同部门育人环节的有机融合,统一高校育人的发展方向,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三)内容耦合

从本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与思想方面的培养,把社会正确的主流意识思想传授给高校学生。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战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所能传授的内容是有限的,此时就需要更多的载体发挥作用,以往受制于专业的局限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孤岛化”的现象。因此,要积极发挥专业课平台的作用,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不同的专业课当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各类课程中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仍然存在,但从不同维度创新打开专业课程的固有思维,那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还是存在一定的耦合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耦合不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融入各类环境、各种情境当中。例如,对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对于体育类专业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对于理工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自身课程传授的内容糅合进思想政治教学的元素,这样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构建

(一)加强党委统一领导,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党委必须坚守自身意识形态,抓好统筹规划,把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作为重要的政治工作与战略工程,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自身的主体责任,把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纳入高校总体规划,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具体来说,高校党委要加强统一领导,并且承担主要政治责任,监督各部门、各学院实施配合情况,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情况进行指导部署,对于错误要及时纠正,重要事件要亲自协调,落实各部门的有效联动。高校党委领导部门要成立咨询委员会进行试点,由高校主管部门进行牵头,对全校各跨部门合作进行总体设计,进行科学性、专业性的方案决策,也可对各人员、各部门、各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部署。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是一项协调各院系、各工程的复杂任务,高校要确保每个措施落实下去,也可针对自身情况,对各自的专业采取先行试点,分步推广,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最终全面覆盖高校各个工作环节,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实现积极响应。

(二)强化高校育人队伍,建立跨学科联动机制

强化高校育人队伍,培育高校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培育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耦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的积极性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因素,高校要定期倾听教师的反馈,并通过反馈结果对耦合制度加以调整改进,在校园内营建良好的育人生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能力,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教师的育德意识,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从高校育人的角度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高校不同的课程产生耦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各类课程要深挖思政元素,厘清自身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紧密结合,将学生的道德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目前高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还是通识课,都发挥育人育德的作用,其中的思政元素都包含在整体的课程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根据自身課程、学科的不同,积极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有意识地将价值观、德育元素融入自身的专业知识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学科内的课程是较为丰富的,因而高校要建立跨学科的协同联动。譬如,艺术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举办“绘制中国梦”设计比赛,人工智能学院举办打造科技智能强国活动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可相互交流。通过“木桶效应”可知,任何一个学科或单独的一门课程都存在弱势的地方。只有学科教师联合起来,才能补齐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弱化负面影响,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耦合。

(三)创新高校育人实践,优化高校资源整合机制

高校加快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完成校内学术平台的打造,建设教学策略交流新模式,通过交流窗口的不断扩大,促进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的相互合作,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高校要做好总体规划,真正实现线下线上、课上课下联动教学,并充分利用校内软硬件设施、资金注入等为平台之间相互联动的持续性创造有利条件,针对效果不佳的育人平台作出调整方案,做到及时反馈,进一步实现校园内部育人环境的优化。同时,明确好育人平台的教育机制,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数据采集,对高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进行马克思主义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搭建新的教育平台给予一定的制度支撑。作为一种创新实践,通过校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扩大协同育人的可辐射范围,优化传播成本,高校协同育人教育平台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要素,让思想政治元素在新的平台得到除课堂之外的另一种体现。作为创新当前教育的协同模式,打破存在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隔阂,弱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在相互沟通协作的过程中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校资源整合要具有目标导向,并作为整合优化方向的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人人参与,上到高校领导,下到教职员工,都需要参与教学资源优化的各个环节,在最大限度内协同合作,使协同育人的理念彻底融入高效的服务过程中。各个部门可发挥自身的特点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合理分配各部门所承担的教学元素,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与特点,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被感染,其可以利用高校流媒体平台作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思考,思政元素在无形之中走进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外的一种非学科渗透。高校既要充分发挥不同资源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融合,将育人理念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又要促进各个领域的资源整合,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

(四)健全高校制度保障,完善高校教学评估机制

高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保障可以从多方面出发,政府首先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各地相应部门给予高校一定的财政拨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定的调整,提供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经济保障,从而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工作顺利进行。政府也可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确保高校保障机制大方向的正确性,同时监督这笔资金在各大高校用到实处。拨款资金主要为各大高校进行协同育人的各项保障,加大高校引进人才的力度,并进行一定的人员适配,对于人才纳入提供相匹配的薪资、福利等保障,也可作为优秀教职工的奖励资金。部分高校的教学硬件标准不达标的也可用作教学设备的更换,提升高校内部环境。同时,为提升高校教职工组织定期的思想政治育人培训,培训可采取校外实践等形式,由此健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顺利开展。

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实现教学质量推进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程如何融入专业课的内容仍比较模糊,因而需要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耦合的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落到实际。高校可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与奖惩机制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考核,评判内容包含专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并将教学过程中协同的情况、内容纳入年终考核,审核后作为优秀教师的评判标准,对于达成考核的教师开展表彰大会及优秀个人在校内推广宣传并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课程教学的考核内容之外,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通过学生匿名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辅导员和教职员工的评估考核,將各部门的质量反馈信息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三全育人”的完成度来进行测评,对完成度或满意度较高的员工或部门进行推广并予以奖励,以此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