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赜

2023-06-03 20:21刘双泽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刘双泽

摘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然展开。大学语文课程应乘着教学改革的东风,激活课程的生命力,助力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应充分展现其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特征,挖掘富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重归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章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对大学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立体化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等系统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类专业;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01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X21B009)的研究成果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给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课题。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为各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专科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语文教育专业除外),其内容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道德素养、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重任,其本身与“思政”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此前却被部分高校过多定位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层面,弱化了“文以载道”的功能。近年来,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然而具体怎么融合,怎么评测融合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朗。至于结合专业特征来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更是一个鲜少关注的领域。本研究即基于教育类专业特点,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古人说,文以载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诗经》的社会功能有精妙的论述,所谓“兴观群怨”。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仍然要以“语文”二字为中心。“语文”一词,蕴含着“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层面的意义。不管是哪个层面,都离不开语言的内核。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因此,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人文素质课程,除了能拓展学生的母语文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之外,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尚情操、奠基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文化和品格塑造方面,其比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联系。加之大学语文教材通常是以文选为主体的,精选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规范典雅的语言、生动感人的形象、追求真善美的情怀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阅读和鉴赏这些作品,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形象化、艺术化的灵魂塑造课程,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截至笔者写作时,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有313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论文205条,学位论文8条。而搜索“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则只有1条结果(陈莉的《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可见,基于教育类专业角度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匮乏。

在教学实践层面,笔者通过对三所高职师范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概括出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如下。其一,对课程思政的理念知而不解。调查显示,仅有5%的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了解比较深入,仅有20%的教师阅读过《纲要》。可见,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了解并不深入。其二,有思政融入意识,但是方式单一。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目前教师普遍有思政融入意识,但是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用语言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对活动体验式、主题讨论式教学方式运用不多。其三,思政融入是无意识、零散的。问卷结果显示,68%的教师表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的思政教育是无意识的、零散的,78%的教师则是顺其自然,在合适的时机适当延伸,只有21%的教师预设了在某个环节进行思政拓展,提前准备好思政素材。其四,缺少课程思政效果评测方式。调查问卷显示,75%的教师没有设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方式。在开放式的问答中,对于“您认为目前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问题或困境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学评价”是一个高频词。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于单纯运用分数来评价学生,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这样简单的评价显然已不适合。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

1.提升思政素养,组建跨科团队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育人者,先自育。根据上文的现状分析得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认识不深,部分教师并未深入研读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只是想当然地进行课程思政,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较为随意。通过访谈相关教师,得知目前的一大难点是思政素养难以支撑教师的实践操作,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毕业于高校中文系,并未受过思政方面的专业训练。就拿“文化自信”这样一个高热词来说,部分教师并不清楚文化自信的全部内容,认为文化自信只指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信,殊不知还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素养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践行意愿和效果。所以,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政素养。第一,要引领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培训。第二,要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每个高校都有专业的思政教师,大学语文课程团队若能融入一两位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顾问,必然可以迅速提升整个团队的课程思政水平。在政治概念、素材资源、思政融入方法等方面,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激活語文教师的思维,创新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因此,吸纳优秀的思政教师加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很好地弥补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短板。

2.基于校情学情,确定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战略任务,思政融入内容应该有预设性的特定价值导向,不可依教师的个性随意而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那么应如何确定这个目标和内容重点呢?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并结合校情、学情综合衡量。就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来说,根据《纲要》,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思想,其中跟大学语文课程紧密相关联的是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键词。再从校情、学情来说,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乡村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应突出教育情怀、爱岗敬业、坚守理想等方面的培育。基于此,可以概括出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感受语文的美,自信文化的根,浸润师者的情。”当然,各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地域特色确定目标,但是语文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应有所体现。

3.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思政供给

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后,就要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大学语文有国家规划教材,但是教学不应为教材所限制,而是要让教学资源真正为教师所用。以“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蒋雪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该教材的编写是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分为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写作技能三大模块,但其并不完全符合教育类专业。因为教育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口语”包括口语表达方面的内容,既详尽又专业,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再讲授口语表达这一模块就会有些多余。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团队重构课程内容,自编了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保留了阅读欣赏模式,并加入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教师实践技能模块,与前文所设立的课程思政目标相贯通。比如“名篇共欣赏”模块的思政目标是:感受文学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人格美。“文化寻根脉”模块的思政目标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实践圆师梦”模块的思政目标是:认同幼教人的职业理想,培养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4.打通课内课外,建设立体资源

要实现课程思政目标,除了重构课程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利用。课程团队首先需要建立云端的资源共享平台,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包括音视频、图片、文本在内的各类教学资源,并分类整理。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送与课程相关的具有思政导向意义的视频或文本,并发布一些主题供学生讨论。这实际上是将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教师的影响力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在主题讨论中,学生们通过看其他人的回帖能够知晓其他人的阅历和认识,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推荐或建立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文本、音视频等资源,利用互联网让大学语文课程与学生形影相伴,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最后,学校要利用文学社、汉文化研究社、志愿服务队、教学实训基地等这些广义的教学资源,积极举办第二课堂活动,让课程思政教学更有活力,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使育人效果更加深刻、持久。

5.立足学生体验,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活动的课堂。前文的现状分析中提到,目前教师的思政融入方法是单一的,是以语言的引导为主的,而语言的引导只能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带给学生的体验是不深刻的,记忆是不持久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体验法、实践活动法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体验感,调动学生心、脑、口、眼、耳、手等多种感官。比如,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的古诗词分享活动,学生要完成這项任务自然会主动阅读古诗词,了解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文化意义等。学生通过制作PPT、上台讲述、交流点评等方式,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形成长久的记忆。在文学鉴赏部分,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法,课前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课中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并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再适时进行补充、点评。这样的课堂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课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能够看到同学们的回帖,进而产生思维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富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比如,可以开展“我的教师梦”访谈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敬佩的教师进行采访,并形成采访文稿,进行汇报展示。在完成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学提问的方法和礼仪,学习网络推文的写作技巧,对语言表达进行锤炼,能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在无形间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体会和学习其爱心、责任感、奉献精神等。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认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6.融入思政观测,健全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也许是最难做的,但也是必须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内隐于学生头脑之中,因此,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容时,要注意将体现课程思政主题的外显性语言、行为作为思政评价观测点,如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态度、思想情感,线上回帖所体现的观点等。每次课程结束后应要求学生写学习感悟,每学期结束后应要求学生写课程心得,可以不设置主题,任由学生书写心中所想。这种自由的氛围恰恰能准确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状况。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了教师外,还可以让小组长、学生自身、社团指导教师进行评价,以增强评价的准确性。另外,教师可以引入增值评价,即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学期结束与学期开始时的情感态度、测试成绩等,评定出增值等级A、B、C,并在期评成绩上转换为一定的分数,鼓励学生自我竞争,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然,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机制,可以通过线上教师信箱、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尽可能真实的反馈数据。

四、結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语文课程是思政融入的天然土壤。教育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因其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所以课程教学目标更应高远,更应致力于文化传承和人格养成。教师应主动拥抱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针对校情学情,确定思政建设目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健全评价方法,让大学语文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课程,展现课程的美感、底蕴和温度,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更好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2]张小娟.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3).

[3]汪亮,金明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J].大理大学学报,2022(09).

[4]谷荣.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

[5]李红梅,鹿存礼.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6]张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20(06).

[7]王越,高翔,付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

[8]许子柱.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婉约词模块教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

[9]冯莎.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思政”构建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0).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Taking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

Liu Shuangze

(Hengya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launched.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east wind of teaching reform,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assist in the education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tself has a natural connec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display its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objects,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to the tradition of teaching through literature. Based on educ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determi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goals, reconstruct teaching content,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resource database,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evaluation systems.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ajor;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personneltraining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